专栏名称: 學人Scholar
汇聚优秀学人资源,致力于构建面向大众的交流平台,以传播学人思想,彰显学人精神,展现学人风采。联系、投稿、防失联可添加 xrscholar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湖北经视  ·  深夜通报!一私家车冲进医院,致1死1伤 ·  昨天  
湖北经视  ·  病情恶化!知名歌手不幸去世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學人Scholar

余孟孟:真心与良心——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笔记

學人Scholar  · 公众号  ·  · 2024-04-19 15:36

正文

萧功秦 《热爱生命——学术人生随想录》

作者简介:余孟孟,副编审,《新课程评论》杂志执行主编,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

曾在殷海光先生《中国文化的展望》一书中,读到这样一段触动心灵的话:“知识分子是时代的眼睛。这双眼睛已经快要失明了。我们要使这双眼睛光亮起来,照着大家走路。”从时下来看,不少知识分子的生命状态、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确实拉胯堕落、令人忧心,不仅无法充当“时代的眼睛”,反而在混淆时代的视线。许纪霖教授十多年前发出的“读书人站起来”的呼声和哨声,依然回响耳畔,示警世人。

知识分子要作“时代的眼睛”,这眼睛当然不是指血肉构成的生理之眼,而是指融学识、良知、理性、使命、判断力、批判精神等于一炉的心灵之眼。此心灵之眼要在知识分子身上或生发或重生或光亮起来,至少要对两颗心进行培育、养护和修炼,那就是真心与良心。

近日,阅读萧功秦教授的《热爱生命——学术人生随想录》一书,透过字里行间见到了当代知识分子久违的真心与良心,也透过作者的心灵之眼见到了一个时代的社会心态与精神状况。在“序言”中,作者说他对这本书“有点奢侈的愿望”,那就是“希望未来的中国人能把我们这一代学人的思想实录,作为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的精神生活的人文记录”。我想,认真读过这本书的朋友,一定会认同我的感受与观点:作者的这个愿望并非“奢侈”,而是“应该”或“理所应当”甚至是“历史的必然”。

我初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是一个中午,本来计划读一两篇就合书午休,然后下午再干别的更重要的事。没想到一打开这本书,就像开启了一趟时代思想文化之旅。一页页翻过,就像在一片片秀美山峦漫游;一篇篇读过,就像在一处处网红景点打卡。我停不下来,更不忍释卷,不觉间,窗外已是华灯初上,家里来电话问我是否回家晚饭。我支吾着说在忙,有朋友来访,不回去吃了。然后,继续在书中漫游,直至全书大致读完一遍,才合书起身。

这本书是作者2002年至2013年这十年间有关求学、学术和人生的日记体思想随笔。具体内容涉及历史、文化、哲学、旅行、文学艺术、音乐与美术、思潮与社会、当代学人、人生感悟、影视评论等诸多方面。可以说,作为人文知识分子,作者在这些随笔当中对自己所能观察到的、所处时代正在发生和上演的社会文化现象,都进行了基于学理和理性的思考与解释。这些内容必然无法涵盖时代的思想文化全貌,但却提供了一个细致入微的观察面向;这些随想自然无法代替逻辑谨严的长篇大论,但却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思想个案。

更值得称道的是,这部书的内容不是如大多数随笔集那样按主题归类,而是依时间排序,从2002年开始,一年接着一年往后排,每年大致选10篇左右文章,整部书便有长短不一、主题各异的115篇文章。这样安排至少有三个好处:其一,是可以看到一个人文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与学思变化;其二,是可以看到以作者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的知行识见与喜怒哀乐;其三,是可以看到一个时代在大众心理与社会文化方面的思想动态与变革实况。

《热爱生命——学术人生随想录》这部书的整体风格与气质,正如它的主书名所表达的,是导引人在读书、求知、思考、研究中过一种积极达观、钟情学问、热爱生命的人生。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的,他通过这部书想传承给青年人的是“自古以来的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意识,对美好生活的信念,对人类丰富历史的反思,以及永不停息的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不是甩大词与唱高调,而是一个人文知识分子的真心与良心。

这份知识分子的真心,主要体现在“自得之乐”上。作者在书中从前至后多次提到“自得之乐”这个词。很多年来,每一个学期他给大学生和研究生上第一节课时,都会“推销”他的“读书人的人生三宝论”,即对知识的好奇心,求知中获得的陶醉感,以及由此形成的、用来认识生活世界的思想力。其中“求知中获得的陶醉感”就是自得之乐。具体而言,就是一个知识分子在买书、读书、研究、教书过程中体验到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感与满足感。

作者给读书人下过这样一个定义:“读书人就是喜欢买书的人。”这一定是作者的真心话,也是真正的知识分子的真心话。作者年轻的时候,有机会从旧书店的内部书库中购到一本被老鼠咬过的、纸张已经发黄的、铜板精印的明代编年通史《明纪》。得到这部书,简直如获至宝,高兴到竟然在半夜起来翻阅它,欣赏它。还有一次,已经是大学教授的作者在台湾参加一个学术讨论会,在返程的前一天,他去了台北的书店街,淘了一大批好书,装了足足六麻袋,几乎花掉了身上所有的钱。最后,还在文章末尾说:“今天真是太有收获了。”

相比于买书的乐趣,读书和研究的乐趣就更大了。作者一直热爱读书和学问,他说他对自己的研究事业如此满意,以至于如果用美国总统与他对换,他也不愿意。如果有下辈子,他仍然会选择历史研究作为终生职业。他常给学生分享自己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他每看一本书都要把其中自认为最精彩、最有启示的段落用四眼活页纸抄录下来,然后写上一段简要的读后心得。这些活页纸分类装订成册,便有几十本。十年里,大概就做了将近百万字的读书笔记。这其实也是作为一名卓越的历史研究者之所以博闻强记的根由。

许倬云先生在《知识分子的历史与未来》一书中,依据“横渠四句”将知识分子分为“为天地立心”型、“为生民立命”型、“为往圣继绝学”型和“为万世开太平”型,不管哪一类型的知识分子,也不管他们的生命处境如何,热爱知识、以知识为志业应该是其核心特征。关于这一点,萧功秦教授也在《热爱生命》一书中表达过同样的意思。他多次引用韦伯的话“如果你不能从学问中获得陶醉感,那即请离学术远一点”。萧教授强调的是在知识和学问中的“陶醉”与“享受”,这是一种知识人的独特乐趣,也是排斥了任何外在名利干扰与诱惑的纯粹乐趣。他甚至说,“只要给我书本,我在失去自由的情况下,也不失为一个幸福的人,因为在书本与知识中遨游,你会忘记一切,你会有一种自得之乐,这种自得之乐是任何外在的环境都无法从你内心夺走的。”

如果说被名权利裹挟和腐蚀的世俗之心,必然导致知识分子的异化与堕落,那么,在知识上“自得之乐”的真心,就自然而然地会使知识分子生出关怀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心。这在《热爱生命》一书中集中体现为作者倡导且践行的“自我边缘状态”。

作者说,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身上有三件宝贝,一是良知,二是以常识为基础的理性,三是学理资源。一个知识分子要始终能保有这三者,其关键就在于要在任何环境中,能保持心态上的“自我边缘化”。所谓知识分子的自我边缘化,就是同情地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并永远与权力、地位、财富、机会这些稀缺社会资源的拥有者保持适当的距离,以避免受这些资源的诱惑而失去独立人格。

作者用自己的学术经历举例。他之所以能在学术上提出广受关注的“新权威主义”等原创性学术理论,就得益于自己几十年来坚持的“自我边缘化”的心境。如果他屈从体制压力,顺从上级领导刻板安排,在研究方向上尾随主流、紧盯国家课题和评奖,也许他早就获评教授,早就名利双收,但他就不能独立自由从容地思考,不能提出真正超越功利的、闪烁着独特原创光芒的学术见解与理论。他说,正是因为自己主动选择了“边缘状态”,才使自己获得了真正的精神自由。而这种精神自由正是学术自主和进步的命脉。

已故著名学者邓正来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社会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缺失了它应有的自主性,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知识分子与经济场域、社会场域和政治场域之间进行形形色色的“共谋”所导致的。知识分子为何要突破学术场域去与其他场域“共谋”?原因就在于政治、经济、社会是整个国家的中心和主流,与其共谋就意味着步入中心、挤入主流,不与其共谋、坚守学术场域、特立独行,就势必会被边缘化、另类化。在此状况下,成长中的知识分子便会面临选择。不同的选择,便决定了知识分子不同的存在方式、学术境界乃至命运走向。纵观学术发展史,可以发现,占据学术前沿、推进学术发展、影响后世学人的往往是那些被边缘化或主动选择边缘化的知识分子,而并非那些活跃于学界、政界、商界以及有颇高社会知名度的、意识形态化的所谓主流知识分子。比如,王夫之、章学诚、曹雪芹、顾准等,他们的作品在当时不一定被社会承认或发现,但时间证明他们的思想成果才是真正有力度、有文化含金量的。

萧功秦教授在《热爱生命》一书中说得好,“做一个教条化的意识形态型的知识分子并不难,说到底,无非就是拿着自己认同的一个价值尺度与意识形态,来对所有事物贴标签,然后加以褒贬而已”,不过,“要做一个通达事理,用常识与理性来看待事物,能尊重事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并能洞察复杂性与多样性的内涵,还能对多样性同情地理解的学者,还是真不容易,然而,知识分子的真正价值恰恰在于此。因为知识分子就是运用自己的独特的眼光、良知与学识,来对社会提出自己恳切建议的人。”可见,学术的真正进步、学者的最后尊重,都在于学术良心而非现实利益。而且,这种学术良心也是知识分子真正快乐的源泉。

虽然萧功秦教授在他早年的成名作《儒家文化的困境》一书中,分析了近代士大夫在应对西方挑战过程中陷入的精神困局和心灵危机,揭示了传统知识人的文化自恋心理、惯性思维模式和强制性附会认知,然而,纵览《热爱生命》一书,却很容易发现作者本人恰恰是位比较典型的“儒家型知识分子”,具有中国传统士人可贵和优秀的一面,即好学深思、积极乐观、担当使命、中道而行。

这便让我很自然地想起徐百柯《民国那些人》一书的那篇序言。序言写道,民国那批学人,“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可谓千人千面,但内里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守着”。那么,品读萧功秦教授的这部思想实录,透过文字感悟他在学术上的真心与良心,我也可以发自内心地说,萧教授与民国那些人一样,底子上有一个“士”守着。


往期推荐



萧功秦:我希望能找到年轻时的启蒙者,还有机会再见到他

萧功秦新书出版:追忆年轻时的一次两万里旅行

萧功秦:好奇心·陶醉感·思想力——如何获得有趣味又有意义的人生

萧功秦:我曾经想做一个坐拥书城的灯塔守夜人

萧功秦:只有真实的历史,才能提供真实的经验智慧

萧功秦自述:自由的小环境,成就了今天的我

萧功秦:用成熟的智慧来应对中美关系

萧功秦:中美两国应避免恶性互动——中美关系的新思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