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的夏天,《京城81号》以鲜明的东方元素和人性挣扎的内核成为国产惊悚片一部市场突围之作,4.1亿元的高票房震惊业界;3年后,出品方福建恒业影业再推续集,《京城81号2》以48小时票房破亿的成绩,再次证明了最卖座国产惊悚IP的吸金能力,也让沉寂了近三年的国产惊悚片重新回归世人眼前。
不过,反观国内其他惊悚片的境遇和表现却并不乐观,大部分国产惊悚片不但难以复制“京城”系列IP的成功,还要面临一面井喷一面边缘化的尴尬。
有业内人士透露,“从2014年第一部《京城81号》大火之后,国产惊悚片基本上维持每周上映一部,有时甚至一周两部,而单一类型数量急剧增加,同时质量低下,这是票房下滑很重要的原因”,这也是大多数国产惊悚片在上映后并没有造成什么声响、不得不沦为炮灰的原因,也更突显了两部“京城”系列成为爆款的不易。
在《京城81号》之前,内地惊悚片市场几乎完全处于小成本电影“横行”的时期,也就是惊悚片“以小搏大”的阶段。而依靠宣传物料上的的色情和恐怖元素吸引观众则是惊悚片的惯用伎俩。
曾有那么一些时日,惊悚片的票房奇迹不大不小地上演着。
2008年的《荒村客栈》以300万元投资博回2000万元票房,2009年《午夜出租车》以300万元成本收获1800万元,一时间“低成本高收益”的案例在不断刺激着这个行业,似乎谁都能拍出最能挣钱的那一部。
其中,2011年上映的《孤岛惊魂》和2012年上映《绣花鞋》和2013年上映的《笔仙2》具有一些探讨价值。2011年,《孤岛惊魂》以8900万票房成为国产惊悚片数量的催化剂;2013年,《笔仙2》由韩国导演安兵基执导,9217万元的票房将惊悚片的票房天花板再次抬高;而《绣花鞋》的意义则是,无论是主创班底还是东方式惊悚,都为《京城81号》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可以说,2014年《京城81号》的出现,让国产惊悚片跨入了一个新的量级。随后,国产惊悚片保持了数量意义的上涨,2014年全年上映的国产惊悚片为23部,比上一年增加了4部,到了2016年,这个数字又增长为67部。但是无论是单片还是整体票房,几乎都进入了萎缩状态,也再未出现票房过亿的作品。
从近两年惊悚片的票房成绩看,2015年上映的国产惊悚片总票房占全年票房的0.42%,2016年这一数字为0.82%,基本都可以忽略不计。其中2016年票房最高的是《魔宫魅影》,由叶伟民导演,“鬼后”林心如主演,累计票房达到8843万,紧随其后的是霍建华、秦海璐主演的《捉迷藏》,票房达到7105万。2016年票房过1000万的惊悚片只有6部,过2000万的更是凤毛麟角了,只有前述提到的明星加持的《魔宫魅影》和《捉迷藏》,两部加起来贡献了24.19%的票房。
2017年截至7月1日,已有20部惊悚片上映,其中票房最高的是《碟仙诡谭2》,但累计票房仅有1279万元。
如果和10年之前的数据对比,可以发现,自2010年开始,国产惊悚片的数量已经连续7年增长,2016年的67部达到顶峰,2017年预计也将超过30部。但票房占比并没有随之提高,只有2010到2014年5年的票房占比超过1%,其余5年均不足1%。而2010到2014年这5年基本上都是靠《笔仙》《孤岛惊魂》《京城81号》这样的爆款拉动。
为什么其他类型的电影就能轻轻松松拿下破10亿元的票房,甚至《美人鱼》这样的喜剧片能创下33.9亿元的票房纪录,而惊悚片却一直待在角落里,见不得光呢?
再看一下惊悚片的口碑,近十年来,国产惊悚片豆瓣评分普遍集中在3.0-5.0分之间。票房最高的《京城81号》豆瓣评分也不过4.9分,续作《京城81号2》评分更是低至4.1分。可见,口碑也是此类题材的硬伤。
为什么国产惊悚片会落得票房和口碑双双失利的地步?在文创资讯看来,国产惊悚片真正的天花板不是票房有多高,而在于影片的质量。
纵观惊悚片近10年来的发展,传递出了这样一个信号:一方面,惊悚片“以小博大”的优势,吸引了制作公司蜂拥而至;一方面,急功近利,粗制滥造,审查受限,加之难以跳脱营销藩篱,导致国产惊悚片市场一直处于混乱之中。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在中国,惊悚片一直都不是市场主流,很多惊悚片投资成本都比较小。一些小的影视公司更是打着惊悚片的噱头博人眼球,通常少则几十万,多则不过几百万的成本投拍一部惊悚片,却常常能够获几百万的利润回流。于是,当越来越多的“以小博大”的案例刺激着这个行业,人们也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
一片浮躁之下,惊悚片的内容也无比单薄,所谓的“惊悚”经常让人看得哑然失笑,其粗制滥造让观众倒尽了胃口。比如某一年的贺岁档曾经上映过一部惊悚片,最吓人的“梦中女鬼”特写甚至让人看到是脸上盖着一个白色的面膜。这也难怪国产惊悚片始终撕不去身上“粗制滥造”的标签。
业内人士坦言,在惊悚片的类型上中国还是有受众基础的,只是现在缺少具有一定量级的影片出现,如果每年能有5到6个投资制作在3000万以上的惊悚片,市场存量慢慢就会被释放。也就是说,随着整个市场天花板越来越高,想要再用小成本撬动高票房恐怕并没那么简单了。
除了制作上粗制滥造,其单调乏味的剧情更是饱受观众诟病。很长时间以来,国产的“惊悚”电影,到最后揭秘的时候,不是演变成主人公有精神病,就是解释为“这是一场梦”。而在恐怖气氛的营造方面也难逃“三板斧”——转身遇到鬼、醒来梦一场、找啊找啊找小孩。
究其原因,国产惊悚片很多故事都缺乏逻辑性,惊悚现象禁不起推理解释,最终只好推托为不可解释的灵异事件或者幻觉,使其成为故事逻辑孱弱的遮羞布。曾经有网站对于“国产恐怖片,为何吓不到你”做了一次观众调查,70%的观众认为“情节侮辱智商,看了就想笑”……
其实,国产惊悚片对于恐怖形象、恐怖视听、灵异事件等惊悚片形式元素的满足是比较充分的,但内容层面存在较大问题。能够以一个独立案件结构全篇的影片数屈指可数,其恐怖形象设计仅停留于人闹鬼和死尸。而对于包含科技、生物、医学、心理学、刑侦等知识含量的相关人物形象不予碰触,造成了故事创意的极度贫乏。
此外,国产惊悚片的音效、灯光、布景的制作更是low到家。其“必败”三元素:黑夜、摇摆的灯光、时不时地尖叫。它们营造的不是阴森的恐怖效果,而是漏洞百出的嘻哈笑果。
恐怖片对演员演技要求非常高,因为演员需凭借出色演技,带动观众如临其境,方可产生“吓果”。然而,国内演员却能够给观众一种恐怖片很安全的感觉。因为观众可以从演员表情看出国产恐怖片的“假”。比如说,马天宇在《异度公寓》中只有三种表情,帅气的微笑,帅气的皱皱眉,帅气的摇摇头,排列组合,重复使用。
当然了,国内化妆技术达不到要求也是一个问题,使得演员,鬼不像鬼,人不像人,仙不似仙,没有起到吓人的作用,倒让人深刻地体会到影片中“鬼”的粗制劣造。
2013年往后,网生内容的兴起对院线惊悚片的冲击很大。因为两者在质量方面差距不大,但网生惊悚片在门槛和尺度方面更有优势并且观看便捷。
事实上,政策对惊悚片的影响比网大之类因素的影响要大的多。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去两年,在国外电影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低成本恐怖片干掉好莱坞大片的案例,“但这些满足了观众追求刺激需求的内容,在中国市场会触碰红线,这就大大限制了国产惊悚片的创新。”
作为中国电影审查标准的《电影管理条例》一文中明确规定:“禁止宣扬迷信和邪教”,也就是片中必须“无鬼”。制度的限制也成为了惊悚片前进路上的拦路虎。
在营销方面,国产惊悚片仍旧着力于告诉观众自己的惊悚片惊悚程度究竟有多高。然而事实上无论惊悚片是怎样一种具有独特元素和卖点——惊悚的影片,其仍然摆脱不了观众评判一部影片的基本要求:精良的制作,讲述完整的有创意的故事,美的画面以及情感的体现。而以上列举的影响观众观影选择的重要因素在绝大多数国产惊悚片的营销宣传中都很难见到。
2014年《京城81号》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宣传营销全面跳脱出惊悚片营销藩篱。据不完全统计,《京城81号》发布3支人物特辑,一组人物剧照,一组场景剧照,两组人物海报,海报设计并没有常见的血、凶器、鬼脸等元素,海报的文案更是写明了影片内容“揭一段尘封已久孤魂孽怨,述一座传奇古宅前世今生”。高质量的物料传递出了“爱情”和“唯美”两个信息点。之后的观众反馈也证明了影片营销策略的成功。
但到目前为止,除了《京城81号》等少数几部影片注重宣发和营销策略外,大部分惊悚片依然没有觉醒,它们仗着题材的特殊性和一定的受众基础,在宣传方面“偷工减料”,甚至直接抄袭过往宣发文案,毫无新意和诚意,这也难怪影片一直停滞不前,只能充数量却无法保证质量。
不可否认,在世界影坛,恐怖片的确是一门以小博大的好生意。远的如希区柯克的大部分电影,以其精巧的悬念设计和对人类潜意识的探索,开创了一个恐怖片的黄金时代。近的,不得不说《速度和激情7》的导演温子仁,他拍摄的《电锯惊魂》系列和《招魂》系列,不但在票房上大获丰收,其电影品质也是有口皆碑。
跟好莱坞相比,国产恐怖片的水平还相差甚远。那么,在政策限制的条件下,国产惊悚片有没有从小众走向主流的可能呢?
以文创资讯所见,短期内应该不大可能。要知道,内地并没有太多的知名导演愿意长期停留在到这个仍然被认为“有些low”的类型片,而只有更自由的创意空间出现时,这个电影类型才有机会真的丰富。
所以,这样的可能至少在2017年依然看不到希望。即便在曾经相对宽松的互联网娱乐内容方面,尺度和审查的红利有可能完全消失,涉及惊悚片的内容将面临更为严格的监管。
那么,当像《京城81号》这样单个电影在票房意义的成功作用变得相对有限,人们更想看到提供了真正惊悚片价值和创意的作品出现,该怎么办呢?
杀手锏之一:借鉴欧美,设置吊人胃口的恐怖剧情
不如来看一下欧美的惊悚片,如国内观众熟悉的《死神来了》系列,虽是讲“死神”,但片中却没有出现“死神”的踪影,而用一阵风来取代,在北美便轻松刮到超过四千万美元的票房。引用豆瓣网友被子姑娘的一句话“故事简单却拍得扣人心弦。死神在隐蔽处大玩技巧性招式。每个人的死法,带着玄邪可又符合情理”。已知的是死亡顺序,未知的是死亡事件,已知、未知、意外组合成了影片最大的悬念。
除了该片之外,《恐怖游轮》、《致命魔术师》等众多欧美惊悚片皆是奉承“悬念至上”的观点。换而言之,就是欧美的惊悚片主要以故事情节取胜。
可见,惊悚片并不一定要有鬼,正如俗话说的,“最恐怖的莫过于人心”。只有吓死人的故事,才能产生“恐怖效应”。而中国惊悚片最缺的就是故事,但中国最不缺的就是故事——古有蒲松龄《聊斋志异》,今有南派三叔《盗墓笔记》。
文字可以营造恐怖效果,奈何却拍摄不出来呢?国产恐怖片若想剧情吸引人,可参考的资料也不在少数。最关键的是有待独具慧眼的导演发现,再加上专业编剧的创作或改编,从而制作出一部适合电影拍摄的中国式恐怖剧情故事。
杀手锏之二:借鉴日韩,营造阴森恐怖的氛围
如果说欧美恐怖片凭借故事悬念取胜的话,那么日韩恐怖片则更多的是凭借高超的制作技巧营造心灵上的恐惧。
首先,用音效、布景制造阴森感觉,如《午夜凶铃》中,安静的房间中突然响起的电话声;《我的见鬼女友》中,黑夜中空荡的房间里猛然吹来的一阵狂风;《咒怨》中,虽外观设计漂亮的小洋房但周围却杂草丛生、房子内隔间较多。实际上,电话铃声、空闲的房间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却被导演巧用静与动、人少于多对比的方法制造恐惧的感觉。
其次,用高超的化妆技术制造恐怖的场景。《咒怨》的小演员眼睛实际上长得非常漂亮,可是经过化妆处理,在影片中看起来更像两个带着邪气的“无底洞”,更不用说《咒怨》中从垃圾袋中爬出的没有下巴的尸体。又如,《我的见鬼女友》中,困在水缸中的睁着眼睛的女演员等等。
最后,日韩对于演员的要求是很高的,曾经执导过《鬼铃》、《公寓》、《笔仙》等多部知名韩国惊悚片的导演安兵基认为:“演员台词的语调和呼吸很重要。尤其不能让在演员在演戏时眨眼睛。因为演员一眨眼睛,观众的紧张感就会消失。”
可见,就算没有鬼,尸体也是可以吓人的;就算没有尸体,普通的布景也是能营造吓人的效果的;就算没有布景,演员也是可用表情加演技来吓唬人的。反观中国的恐怖片,这三方面的表现确是相当“对不起”观众。
其实,不缺钱的中国,如果想在恐怖片方面有突破性发展,不妨学习借鉴国外优秀的制作技术,再配上优质的中国化恐怖故事,如此“双剑合璧”或许才能制作出真正的“中国式惊悚大片”。
总之,随着高票房惊悚片的出现以及惊悚片数量的积累,国产惊悚片已经引起了更多从业者的参与兴趣,类型市场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国产惊悚片类型天花板的突破,类型片市场的成熟健康发展,则仍需依靠惊悚类型片故事创意、制作质量以及类型认识的全面提升。
原文标题:《京城81号2》票房收割能力再强,也无法让国产恐怖片“走出冷宫”
版权信息
本文转载自文创资讯,作者黄梅梅。转载请注明来源
正文略有删改,完整版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