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唐诗宋词欣赏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所在,学习唐诗宋词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唐诗宋词欣赏

《诗经·卫风·伯兮》歌颂伟大爱情的背后,寓意是反战!

唐诗宋词欣赏  · 公众号  ·  · 2024-12-02 14:04

正文

一、《伯兮》的创作背景及主旨

《伯兮》与《有狐》是“卫风”中反应人民生活与国家政策的诗篇。

《伯兮》是说,一位士族阶级的老公,长期被周天子征调,过时未还,妻子对丈夫十分想念。

这种情况在春秋时期是非常普遍的,战争逐渐频繁,周天子需要征调其他诸侯国的兵力,长期作战或者戍边,使得战士长久不能归家,引起男旷女怨,人民生活不和谐。比如《王风·君子于役》《王风·扬之水》《小雅·采薇》等。

《毛诗序》: 《伯兮》,刺时也。言君子行役,为王前驱,过时而不反焉。

这位将士参加的是那场战役呢?诗中“自伯之东”给出了答案。但是卫国的东面是齐国、鲁国,当时周王室与齐鲁并无瓜葛。

《郑‍笺》: 卫宣公之时,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伯也为王前驱久,故家人思之。

郑玄的解释,为我们进一步提供了依据。原来向东出发,说的是从周王室向东边的郑国进兵。

卫宣公之时,也是周郑交恶期间,周王室与郑庄公的恩恩怨怨。

春秋之初,郑国因护送平王东迁,勤王有功,趁机做大。郑武公更是开疆扩土,日益壮大,这就威胁到了旁边周王室的地位,引起了周平王的猜忌。

在这种指责和猜忌下,为了东周王室的利益,郑武公让出了虎牢关以西的一大片土地,着力向东南地区发展,并将郑国都城由京城迁到溱洧(今河南新郑一带)。

但是郑武公的儿子——郑庄公的图霸之心更胜,多年来一直在攻城略地,拉帮结派,在周王室也有专权的倾向。周平王为了制衡郑庄公,拟撤销郑庄公在周朝的卿士地位,改由虢公忌父来担任。

郑庄公怀恨在心,多次派人去割周王室的麦子。双方交换质子,多次讨伐,拉拉扯扯好几个来回。

公元前715年,周桓王正式任用虢公忌父担任周王朝卿士,来削弱郑庄公的权力。最终在公元前707年,双方爆发了繻葛之战,此时正是卫宣公十二年。

当时卫国被征调的军队与蔡国的军队一起,隶属于虢公林父率领的右军。

繻葛之战,以周王室的失败而告终。卫军被郑军的鱼丽之阵冲散,情况混乱,有性命之忧,也难怪这位妇人担心自己的丈夫。

以上,便是《伯兮》的创作背景。

诗歌体现了卫国不能体恤将士,让其轮换。周天子也不能体恤从其他诸侯国征调上来的士兵,过了约定的时间,还未放其回国。

《卫风·伯兮》也是《邶风·击鼓》的补充与照应。《击鼓》以男性视角去描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那位将士致死也没忘记他与妻子的誓言: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再看看我们这位《伯兮》中的女性: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多么伟大而平凡的爱情,国风在歌颂爱情的背后,寓意是反战!

二、《伯兮》的详细解读

第一章: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朅(qiè),勇武貌;桀,同“杰”。

殳(shū):古代兵器。以竹或木制成,八棱,顶端装有圆筒形金属,无刃。亦有装金属刺球,顶端带矛的。多用作仪仗。

从她丈夫拿的武器,我们也能猜出他具体的职位是仪仗队的。这些侍从,当然走在王的前排,为王开道,显示王的气派。

第二章: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膏沐:相当于今天的洗发膏和护发精油。

谁适:即对谁、为谁的意思。

自从丈夫跟随周天子去东边的郑国打仗了,我的头发就散乱得像飞蓬。

并非没有膏沐去整饰仪容,只是丈夫远征在外,就是专心打扮,又给谁看呢?

第三章:

其雨其雨,杲杲(gǎo)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为什么第三章突然来一段比兴,环境描写?

春秋时期,人们打仗还是讲究礼仪的。下雨天,双方歇战,如果天下雨,那么他老公长久出征,也可以得到暂时的休息。

这让我想起了工地上的民工,他们累得时候就盼下雨,因为下雨就停工了,可以休息一天。还有夏天的时候,天气炎热,他们也盼下雨,开着风扇,风雨之后的宁静与凉爽,能让他们在宿舍好好地休息一晌。

第四章: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mèi)。

妻子的忧愁无法缓解,她想着去哪找几株忘忧草,种在屋子的北面,让她时时看见,能够忘记忧愁。

当然这种办法是无效的,妻子的忧愁非但没有缓解,反而更加的深重,一开始是头痛,现在已成了心病。

从首疾到心痗,是病情的加深,也是忧思的加深。

三、《伯兮》开后世古代情诗写法之先河

《卫风·伯兮》一诗,对后世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诗中的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二句,后来成为中国古代情诗典型的表达方法。

西汉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最爱的丈夫不在身边,也无心打扮了。

魏晋徐干的《室思》: 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