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时针研习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微信公众号:历史研习社
原创-NO.1139
整理:王纸巾
审核:任逸飞 编排:慧
近段时间,各大高校的考研成绩陆续出来了,又到了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时候。
有些人考出了420+这样的惊人成绩,有些人却在往年的分数线边缘苦苦徘徊。
无论是否能进入理想的高校深造,经历过考研炼狱的折磨,许多人都有自己的收获。
学术是一场事关命运的抉择,你准备好再向前一步了吗?
除了成绩外,大家想不想知道你心仪的导师最想招什么样的学生?
我们社加班加点采(gou)访(da)了正在学术第一线的老师们,提问了那个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
老师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学生???
感谢王笛、冯贤亮、郑振满
乌云毕力格、张仲民、韩昭庆、
李云飞、陈贤波、赵思渊、黄忠鑫、李大海
……
30多位导师/学者的热心指点
希望能为各位小伙伴迈向学术的旅程
多一份鼓舞与温暖
我招博士生一定要看如下的条件:
首先,
不招只是挣一张博士文凭的学生
,我觉得应该把时间和精力以及机会,给有志于今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
其次,在本科或硕士阶段已经显示了有相当好的研究能力,特别是有独立思考和完成课题的能力;
第三,要有不错的英文写作水平,因为澳门大学的博士论文必须用英文完成。
1、内心喜欢本专业
2、专业基础扎实
3、能够利用
多语种文献
4、不急功近利
历史学是综合性学科,从业者应有学术通识。我比较喜欢的学生,一般是视野开阔,基本功扎实,富有想象力,能够见微知著,以小见大。因此,除了平常多读书,读杂书,还要
接地气,了解人伦日用的基本道理
。
以上是我对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至于专业训练,那就因人而异,很难一概而论。
希望同学具有独立的学习能力和敏锐的批判意识。
招收研究生我没什么特别要求,如果要有,能满足下面这些更好:
1、为人
诚朴
,心理健康;
2、受过基本而系统的史学训练,或在这方面的学习有比较好的基础;
3、具有较好的问题意识或创新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强,特别是能潜心于一手史料的研读;
4、有较好的知识面,学术視野广;
5、
不能热衷于跟风
海内外学界的所谓学术"热点"或时髦“理论",不随风摇曳;
6、为学踏实,虚心,安静。
我们这里招生是双向的,一般是学生先找老师,老师同意,且学生考试成绩通过录取线后,师生关系才最后确定。
在我看来,研究生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毕业以后他们会从事不同的工作,只有一部分学生会成为研究人员。我
很希望招到将来有志成为研究人员的学生
。
我认为,这些学生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人员,应该具有以下素质:
其一、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并把从事研究作为终身职业,耐得住寂寞,能抵御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
其二、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这也是研究人员与一般历史研究业余爱好者的区别。
其三、既要有独立思考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也应有善于发现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其四、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开放心态。
其五、及时了解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对现实要有一定的了解。
其六、至少掌握一门外语。
个人觉得,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学习或研究过程中的主动性。古人讲“学学半”,教学过程,一半在教师的教,一半在学生的学。我希望学生在研究生阶段,能完成基本的学术训练,并内化为自己的心得。而不是仅以学位为目标,敷衍各方,结果导致“
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
。如此,本来应该教学相长,倒反而教学两失了。
知识结构较为健全,对本学科本专业的优秀著作有所涉猎,理论思维能力较强,掌握较多的研究方法,具备较好的史料搜集与解读能力,最重要的是对本科学本专业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
我心目中理想的学生,应该是
诚实和勤奋
的。
诚实:希望学生对待他人,对待学术,对待生活,都有诚实的态度。对待他人,诚恳相待,能够在学术生涯期间结交两三挚友。对待学术,不懂就问,不弄虚作假,对自己论文每一个脚注,每一个参考文献和每一句话负责。对待生活,诚朴自尊,不过分追求感官享受。
勤奋:历史学的学术研究过程中,有大量的重复性劳动和琐碎的细节问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核实、校准。说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学术研究工作也是二八法则,80%是体力活,20%才是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的。
最后说一句,具体到我个人,
我可能更偏爱聪明而内向的学生,
甚至那些看起来有些木讷或者呆呆的孩子,我觉得更有研究的定力和潜力。
在我看来,
目标感一定要强
,对硕士三年有什么定位安排一点要清楚。比如继续深造,有如为工作做好知识储备等等。勤奋刻苦,相信很多老师都有这个要求,做基础研究的没有天才之说。
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要从事学术研究的硕士生,一类是仅仅打算学历深造的硕士生。
对前者的期待是有一定的史学基础训练,思维逻辑清晰,读过一些历史学的经典论著,了解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过田野实地调查的经历,且有搜集或挖掘研究史料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学术界的基本动态。这类硕士生是要培养成为未来的史学研究者和高等院校的教师,成为某一领域的学者。
对后者的期待是对历史学有一定的兴趣,读过一定的史学论著,且
性格开朗
,会主动与老师沟通交流,有一定的查找文献的能力。
这类硕士生毕业后可以成为各行各业的工作者,重要的是要学会一种看待分析社会的方法,学会解决问题、搜集资料、进行分析的能力。
考研复试,对导师来说,最关心的其实是你能否顺利毕业。真的很优秀以后要以学术为志业的,我相信也不会来担心复试的问题。
当然,如果有这个意愿,面试的时候要说出来。从顺利毕业这个原则出发,
导师关心的素质依次是,思辨能力,专注力,抗压力,责任感,专业知识,英语。
思辨能力,决定了能否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完成硕士论文。
面试中如何提现思辨能力?回答问题要有重点,有逻辑,并且比较节制。
专注力决定了能否投入足够劳动完成论文。面试的时候最好介绍一下之前写本科论文时的工作量,能够体现专注工作的能力。之前我们有个硕士来面试,和我们讲已经整理了多少万字的资料,就比较令人放心。
抗压力意味着硕士训练需要困难和瓶颈的时候情绪不会崩溃。因为情绪崩溃无法完成学业的不乏其人。面试时考官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回答,说不知道也比支支吾吾犹豫强。
有的时候考官会故意反驳你,质问你,这是在考察你的思考是否清楚,不要害怕,也不要觉得考官是在刁蛮你。如果你觉得考官讲的逻辑错了,也可以反驳。但是在知识性问题上基本不要反驳,考官搞错了的概率很小。
责任感意味着两方面,一是你能够承担硕士训练期间所必要完成的事情。
事实上,写硕论的阶段,有的学生偷懒将整理资料的工作甩给别人,甚至要求导师提供现成的资料这在各个学校都有听说。
同理,责任感很差也会影响和导师及同门的人际关系,这个又会影响硕士期间的学习。当然责任感通过面试很难考察,但考官们还是会通过你的谈吐来观察。
专业知识和英语不多说了,多积累,针对报考院系和导师的研究领域多看相关研究。
但也有导师不喜欢你谈他的研究,或者觉得你理解的根本是错的,所以也不要太奉承,会有反效果。
PS:赵老师的回答依然是干货满满呀~
我想至少要有比较完整的通史知识框架,能读得懂本研究方向的基本史料,至少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当然,性格随和也很重要,有问题能问,能和老师同学相处融洽。
作为一名研究世界古代史的高校青年教师,个人认为,本科生对于学术所具有的百折不挠的理想情怀、对未来需深入了解的专业领域通史基本知识、国内研究动态、学术规范的基本认知以及对英语的掌握程度都是在研究生阶段进一步学习世界古代史必备的基本素养。
如若能在本科阶段便开始初步接触西方古典语言(譬如古希腊语、拉丁语),会为研究生阶段的深入研习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此外,个人希望理想的研究生应具备踏实的治学态度、良好的学术交流能力以及不一味迷信权威观点、独立思考并敢于有理有据地表达自身看法的勇气,为人真诚、谦逊,具有较高的情商与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种种不可预知的学术与社会考验。
就学生素质而言,我更看重
他们的斗志、外语能力以及中文写作能力。
我是研究欧洲历史的,故而希望学生能够扛得住学习外国历史文化以及语言的种种困难。
此外,希望他们入学时就已经掌握很好的英语写作能力和口头能力,能应对学术交流。再有一门法语或意大利语,能达到入门级别,就更理想了。当然,能写清通、流畅的中文,也是我特别看重的能力。
PS:对于英语都没有学好的小编来说,只能和付老师说一句:打扰了……
我所看重的历史学研究生的基本素质包括:在学术钻研的道路上具备勤奋踏实、持之以恒的精神;明白读书是一生的事情,也是一场自我修炼的马拉松,不会为“一城一地的”得失而自满或者气馁;具有不断积累、时时做有心人的素质;树立追求学术高峰,永不触碰学术道德底线的人生境界;
尊重既往的学术史,不断培养自己的学术主见;有除学术以外的其他爱好,关心社会发展。
相信好的研究生既需要具备先天的优秀素质,也需要导师的后天引导,我觉得自己很幸运的是以往招收的研究生都挺令自己满意的。
确实,读研可不就是一场马拉松吗?
我是一名博士后,学识与资历都未达到能向研究生授业的程度。不过,处在从求学者到独立研究者的转变阶段,我对学生与老师这两种身份,都有一些新鲜的感性认识。
大学老师希望收到怎样的学生?这个问题涉及到知识生产,也涉及到其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从知识生产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做的都是把个人能力通过专业训练,变成具有原创性的知识的工作。
这里涉及能力与专业训练两个因素,师生双方是围绕这两个因素对彼此提出要求的。老师当然期望学生具备学习本门知识的能力,能接受良好的专业训练。其他的期待,未尝不是多余的。
从知识生产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来看,由于教师事实上是手握权威的一方,学生关心老师的选择偏向,也是在关心我们自身如何选择导师。你如何评估自己的能力与积极性?导师如何评价你的能力?他/她将为你准备怎样的专业训练?你们在这些问题上的共识越多越好。
现实里,学生出于各种原因决定读研,研究者出于各种原因成为导师,这些原因都是合理的,它们促成了意想内外的选择偏向。但知识生产有它的逻辑,它在人生决策中应当得到透彻的理解。
我在招收博硕士研究生的时候,主要考察考生三个方面的素质:
其一,对与历史学相关的其他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是否感兴趣,有涉猎,比如是否看过一些经济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学科的核心教材;
其二,是否关注国内学术界的前沿和动态,比如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上,是否深入阅读过国内近年来重要期刊上的专题论文;
其三,文字表达是否过关,简单说就是能否做到书面表达用词准确、文通句顺、符合规范。
坦诚地说,之前并没有想到什么明确标准,借此机会思考了三点:
其一,不同于博士生,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有许多选择和出路,我比较在乎学生的目标和定位是否明确。即便不是以学术为志业的同学,只要人生职业目标明确,三年的学习生活也会自我安排得井井有条。与这样的学生交流合作,完全不会有紧张感和焦虑感。
其二,
我对优秀研究生的定位是一位与导师平等对话的合作者,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和执行指令。
具有踏实、守时、独立的态度是首要的,能够及时纠正导师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主见都是十分可贵的。
其三,具体到历史地理专业,扎实的本科学习基础(无论史学还是其他专业)、软件制图和测绘能力、某一地区的田野考察(而不是满世界跑的观光探险)经验、网络数据库检索能力、外语(尤其是日语)熟练,具备这五个方面的任何一点,都能打动我。
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是多少同学们的理想呀。
我希望研究生有比较强的自学能力。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较强的自觉性,二是较强的学习能力。
所谓自觉性,是指能否三年如一日,按时按量、超时超量地完成老师所布置的各种学习任务。在很多情况下,老师们布置了任务,但很难一一督促,或者是检查考核,完成与否,完成得好坏,都是凭自己的自觉。没有人督促,没有考试的压力,尤其是这些付出并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大多只能在自己的毕业论文中有所体现,这对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而言是一种极大的考验。
所谓学习能力,是指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读书的过程中,能够发现书中的优点与不足,能够形成自己的学术火花与观点,能够较为系统地按照自己的逻辑思路阐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较好地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任务,攥写出一篇合格的硕士论文。
我比较看重研究生的素质至少有二:一是
有规矩的科班训练
,对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有初步的学术史和文献学认识;二是
有闭门即是深山的性情
,对学术研究有基本的敬畏感。
最好的师生关系应该如同书信录里的殷海光与林毓生,或者《燃灯者》一书里周辅成与赵越胜之间的情谊,在我看来,
好的研究生不但应该有求知的热忱(韦伯所言的以学术为志业则更好)、对历史与文化尤其是知识人历史有内在的不可割舍的兴趣,而且应该在德性上是一个正派和正直的人,能够做到心存善念且行己有耻。
但作为教师而言,好学生是可遇不可求的,多数时候我们只能碰见资质一般的同学,只要这学生有好学之心,肯勤奋努力,我觉得一个好老师是应该努力去造就学生的,为学生创造各方面的研究条件,
即此而言,没有教不会的研究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当然前提是学生肯学)。在这方面又应该秉持孔子所谓“有教无类”的平等原则。总之,师生之间能够相遇就是缘分,应该彼此珍惜。
研究生在入校前有过基本的阅读、写作训练,在校期间能保持勤奋、专致的状态,这些就已经很好了。
首先,必须
有志向,有学术追求
,否则漫长且枯燥的学术道路是走不下来的。
其次,应是一个严格自律的人,自律是自信的基础。试想一个连自己都管不住、管不好的人,怎么可能对社会、对民族和国家有所贡献,难以自律的人,便难以做出真正的成就。
再次,必须爱读书,有良好的读书习惯。科研是建立在读书量基础上的,思考也是读书积累的结果。因此在我看来,读书习惯的养成和丰富的读书量,是一个学者的必备素质。
第四,希望外语好。现在的学术研究需要交流,特别是需要有全球视野,这决定了其外语水平的重要性。
最后,希望他不是一个只盯着自己蝇头小利的人,而是一个可以对国家、社会、民族、文化、人类有所思考、关怀和同情的人,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涉及人品,因此或许是最重要的。
第一,热爱读书。爱读有思想性的严肃书籍,热爱思考问题。
第二,生性淡泊,胸怀大志。因为科研是一种基础性的智力生活,尤其是文科研究工作,很难迅速实现名利目标。对于学生而言,他(她)要思考和探索自己的途径,同时,一旦确立以学术为志业,必须尊重学术规则和学术荣誉。
我选择学生首先看综合素质,在综合素质中,道德品质和学术追求占较大比重,
我期待学生是精英
,成才后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所担当。学生的学术积累和基础、外文水准、研究能力、服务社会等等。
我理想的研究生或者说我希望招收的学生,首先要对专业有兴趣,这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有一定的学术基础,要求并不太高,毕竟从大学到研究生学习的方式还是不一样的,再有就是有沟通交流能力,学术不是与世隔绝的地方,需要与外界交流。
很高兴的是,前几年我招到了这样的学生,我们相处很开心。
做陈老师的研究生肯定很幸福啊
现在还没有招硕士生的资格,如果以后有的话,我希望
对方最好能够有一个强烈的学术兴趣,有比较扎实的学术功底,能够独立的从事科研工作,有比较持之以恒的毅力,能够耐得住寂寞。
因为找史料、研究学术史的过程,有的时候你会感觉到没有什么回报,特别需要一个学生有韧性、坐得住。
历史学属于那种只要肯耕耘一定会有所收获的学科,虽然学生的个性禀赋千差万别,但只要愿意接受训练,投入时间,达到学位要求是有保证的,所以我个人从不预设特别想招某一类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历史学研究生的核心素质大概包括:
1、较强的信息搜集和整理能力(包括由此积累的史料功底);
2、具有一定洞察力,能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
3、较好的逻辑思维和理论思维能力。
这些能力并不全来自天赋,而都需要不断刻苦训练才能逐步提高,因而有积极上进的决心,并能够自律,还要保持点虚心,比入学前的知识基础更为重要。
学生需要能静下心来,耐心制定计划,完成计划。
第一,同学应对史学研究有
持久兴趣
,能如孩童般好奇。在我做学生的年代,类似说法是要“专业思想牢固”。这一用语今天不再流行,在某些主张大学要进行通识教育的人看来,甚或还略带贬义。
然而自有其不废之理。我不相信内心不喜欢史学,因为文凭、饭碗的缘故不得不来的“求学者”能得学问之道,做好这一行。
第二,同学应有一定的
批判性思维
,不可盲目人云亦云,可以区别出事实与观点。不做杠精,注意观察历史问题的多面性,融会贯通理解前人与前事。
第三,同学能将自己的见解用通顺、准确与简洁的文字进行表述。换言之,即能够“写文章”。这个要求对于大学毕业生尤其是文科生,本不应是一个素质要求。
但就我所知,当今所谓研究生导师平常做得最多的,实则最没有学术含量的就是改同学所写论文的病句、句读等。如此说来就是:素质千万条,文章第一条。行文不规范,导师两行泪。
嘿嘿,希望同学们可不要带着论文“逃离”太阳系哟。
学习能力强固然好,但人品是我最看重的东西。做为一名研究生不聪明可以,但不努力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