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褪残红,草木茂繁,春夏之交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却也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今年5月,新一代EV71疫苗(肠道病毒71型疫苗,预防手足口病的一种疫苗)即将上市。在此之际,人们纷纷把目光投向了这一新型疫苗的研发单位、我国疫苗行业领军企业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生物)董事长兼党委书记杨晓明。
杨晓明,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科学家、企业家。致力于传染病预防研究工作30余年,推动了我国疫苗产业化和质量管理水平大幅提升。熟悉杨晓明的人都说:“跟他接触,总能感受到他身上洋溢着对生物制品行业的浓烈情怀。他有学者的儒雅气质,更有那种心怀苍生,为百姓防好病的理想。”
去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山东疫苗事件,想必不少人还记忆犹新。作为国内最大的疫苗供应企业,中国生物也受到了一定影响。用杨晓明的话说,就是疫苗销售经历了瞬间“停摆”。去年全年,中国生物的销售额大幅下降,出现了零发货+退货的局面。
“每发生一次疫苗有关的事件,对整个行业就会带来一次信任冲击,山东疫苗事件就是近年来一次较为集中的体现。”杨晓明说:“这个事件其实只是经销冷链环节的一次偶发事件,就好比个别行人闯红灯,防护栏被碰倒,之后引起了一场大的交通堵塞一样。中国生物与此案无关,但我们也全面自查了在产品运作体系上是否存在潜在风险,在生产质量和经营合规上精益求精,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保障供应。”
对于疫苗事件被广泛报道,杨晓明也有他独特的认识:“疫苗事件被广泛关注,说明老百姓对健康领域的关注度提升了。吃得饱、穿得暖、活得健康,这三者是逐层递进的,满足了温饱,人们就会开始关注健康。从社会进步来说,人们关注疫苗事件是好事情。另外,随着监管政策的变化,‘后山东疫苗事件’时代,疫苗市场将更加规范有序,今后产业发展会更加健康。”
以 EV71 疫苗为代表,我国多种疫苗处于国际领跑水平图为技术人员正在仔细检查疫苗配制罐。 (杨小武摄)
作为中国疫苗科学家,谈到我国疫苗有哪些领先、前沿之处,杨晓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自豪。
“成功开发出能预防手足口病的EV71疫苗,我国从此成为全球唯一上市手足口病疫苗的国家。这个疫苗的临床试验结果在全球知名医学杂志上首先发布,产品的安全性和保护效果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可以说,全球只有中国的孩子有条件接种高水平手足口病疫苗。”这是让杨晓明最有成就感的事之一。
目前,手足口病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以及抗EV71感染的药物,注射EV71疫苗是控制该病的最优先手段。中国生物研发的EV71疫苗具有显著优势:高纯度、高比活性,有效性更强;不含抗生素;具有较好的临床耐受性,反应小。
中国生物研究院和武汉公司在成功研究EV71疫苗的基础上,正在推动针对手足口病的另一病原体——柯萨奇病毒16型(CA16)疫苗以及CA16/EV71双价疫苗的研究开发。目前CA16疫苗以及CA16/EV71双价疫苗已基本完成临床前研究工作,计划2017年年底之前申报临床研究。
除了EV71疫苗,中国处于领先地位的还有H7N9禽流感疫苗、戊肝疫苗、轮状病毒疫苗、埃博拉病毒疫苗等,中国生物积极参与了其中部分课题研发。用杨晓明的话说,就是“在行业内不断跟跑、并跑、领跑”。
中国疫苗如何走向世界,中国生物给出了示范模板。
杨晓明谈到,中国生物成都公司的乙脑减毒活疫苗于2013年10月通过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是中国首个获得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的疫苗。此后,这种新疫苗用在了老挝、柬埔寨和尼泊尔乙脑流行地区的大规模免疫上。
目前,全球免疫联盟已经批准了缅甸的乙脑免疫计划并划拨资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计划 2017 年采购成都公司的乙脑减毒活疫苗用于缅甸1~15岁儿童大规模免疫。中国生物成都公司的乙脑减毒活疫苗是唯一经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采购的中国造疫苗。
对于为何能被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独家采购,杨晓明说,政府的指导支持是最大的帮助。“成功的因素很多。”他说,“其中一点是,要对全球市场供需状况有充分的了解。以乙脑疫苗为例,之前的鼠脑灭活乙脑疫苗由于严重的副反应,被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终止使用,全球缺乏一个安全有效、可以替代鼠脑灭活疫苗的乙脑疫苗。而成都公司的乙脑减毒活疫苗安全有效,接种针次少,符合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的要求和目标产品测评。”
说起中国疫苗的功劳,杨晓明如数家珍:“如果讲中国疫苗造福中国人,现在不少健在的老人小时候都得过天花,那时候天花是不治之症,而现在天花早就被消灭了。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也实现了零报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6亿多人口,白喉、麻疹人数在两三百万,多则五六百万,其中死亡率 10%以上;而现在全国14亿人口,白喉只有个把例,麻疹只有千八百例。通俗地说,孩子们活蹦乱跳,老人们快乐长寿,这就是中国疫苗的功劳!”
对于其所执掌的这家企业,杨晓明给出了这样的定位:“从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央防疫处到如今的中国生物,经历了近百年斗转星移,但质量和责任是我们永恒不变的主题——责任体现在质量上。”
2011年秋,新疆出现了境外输入性脊髓灰质炎疫情,是我国自2000年实现脊髓灰质炎零报告目标后首次出现的脊髓灰质炎疫情。中国生物及时将2000多万粒糖丸送达疫区当地。
2013年,麻疹强化免疫期间,中国生物及时造出1亿多支麻疹疫苗供应接种。“尽管造1支疫苗都需要繁杂的工序,花费很大的成本,但我们的疫苗每支只要 1 块多钱。”由于此次生产短时大量而质量过硬、覆盖面广、供给充足、疫苗安全有效,故得到了同行和百姓的称道。
2003年,杨晓明担任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期间,恰逢非典肆虐,他主动请缨去第一线提取 SARS 免疫球蛋白。他带着两名助手、1辆车,提上仪器设备就出发了。1个月的时间,他们跑了近10个省市,跑坏了3只汽车轮胎,每天只能休息不到5小时。“因为这是在和传染病赛跑。”而不论是当年还是现在,带领团队继续和传染病赛跑,宏观到用丰硕研究成果书写“中国创造”,细化到为每一位百姓的健康筑起防火墙,这就是杨晓明所讲的“一生只做好一件事”。
普及疫苗常识,我们义不容辞
如何促进疫苗行业良性发展,提升百姓健康素养,促进百姓健康,应该怎样普及疫苗常识,杨晓明对此有其独到的见解:
“百姓对健康的关注度提高了,但健康科普的力度没有跟上,或者是方向跑偏了,使得一些人对爆炸性事件(比如山东疫苗事件引发的各种传言)缺乏判断力,听风就是雨。
“人们关注疫苗,谈论疫苗,是很正常的。但因为疫苗是一个高科技产物,怎么认识它、理解它,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需要调查研究,如此才能有效鉴别流言的真假。最重要的就是,对待疫苗,要秉持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健康行业了解得不够,没有钻到这个行业里边来思考、观察和剖析,就无法全面地求证,无法客观、深入地作出科学判断。
“我们作为疫苗研发生产的主力军,应该联合相关机构、其他企业、媒体、学者等,主动加强宣传。
过去我们对防疫事业的宣传不够。要更加主动面对公众,把免疫预防事业以前默默的贡献通过多种形式告诉公众,让公众了解真相,拉近距离;不能把信息放在危机公关的时候再释放,要将可能的‘危机’化解于无形。要通过多渠道的宣传,把疫苗研发生产的最新进展和真实的质量状况告诉社会公众,共同为普及疫苗科学知识,通过免疫预防保护健康提供帮助。”
编辑 || 楚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