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国资委召开会议推动
AI,
朋友圈里一片欢腾。但我却有点隐忧。
我在大企业工作多年,经常发现一种悖论:要做成一件大事,需要领导重视。但对创新项目来说,领导越是重视,技术就越容易误入歧途、做成花架子、形象工程。前几年推进智能制造、推进工业互联网时就有这种现象。这会导致资源浪费、贻误时机,甚至会导致科技风气败坏、形式主义泛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战略方向和具体操作之间往往存在偏差。
这种悖论是创新活动的特点决定的。
创新过程总会遇到困难,遇到困难时往往就需要变通、就会与当初的想法有差异。所以,创新过程就像江河,总是在迂回中前进。创新总是和多数人的想象不一样,领导也很难想清楚。这时,如果领导强势介入、管得太细往往是有害的。打个比方:领导让你从上海到北京,大方向是朝北。但你首先要迈出办公室,而办公室的门是朝南的!要推动人工智能,应该防止这类问题的发生。
那应该怎么办呢?
我的答案是:要推动AI技术却不能为技术而技术、领导不要过于强调
AI
,而是要坚持价值驱动的原则、坚持做实用的技术、做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推动技术的发展。领导给出了
AI
的战略方向,我又希望价值驱动,二者什么关系呢?可以打一个比方:长江朝着东边流入大海,
但现实中却只遵循水往低处流的原则。在这个原则下,不论经过多少次的曲折,都可以实现东流入海的目标。发展AI的战略,就像“流向东方”的大方向;“水往低处流”的原则则对应
价值驱动。
为此,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项目作为切入点。为了便于价值驱动,项目必须明确的业务或价值目标。比如把现场工人减少
50%
、缩短30%的研发时间等,而不是如何应用
AI
。但是,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
AI
技术自然就进步了。
应该如何选择项目和方向呢?
我主张选那些意义重大,容易做成、但不容易做好的项目。
意义重大意味着值得长期做,不容易做好意味着需要长期做,容易做成则意味着容易创造价值、避免把项目搞虚了。
我觉得两类项目特别值得关注,它们分别针对蓝领和白领的工作。
1、
把远程化项目为切入点。
主要服务于体力劳动者。全面实现自动化人类技术发展的终极目标之一。这种项目即便短期价值低,也会有长期的意义。过去,自动化技术的进展往往受制于机器的识别能力(视觉、嗅觉、味觉、声音)。所以,
AI
带动了许多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目前这方面的进展很多,但发展潜力却仍然很大,值得研究几十年。目前的困难主要是场景复杂多变的情况,所以还需要人类的介入。
对自动化来说,一个变通的方法是
“远程化”。远程化的一个主要技术瓶颈是信息传输。而
5G
通信技术的进展给最终突破这个问题带来了曙光,我国又有特殊的优势。只要通信给力,“远程化”技术是可以闭环的、是容易做成的。这就是所谓的“容易做成”。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远程化有可能成为许多行业标准的工作方式。对于那些从事危险、遥远、肮脏、细致、微小的各种工作,意义特别重大。
在推动
远程化的过程中推动AI,是间接的推动,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
比如,可以通过
AI
技术的应用,扩大远程工作的内涵:从远程监视发展到远程操作、远程设备维修等。再如,在
AI
的参与下,可以逐渐减少人的干预,从而让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直到非必要不介入,近似实现自动化;再如,通过
AI
技术实现远程的多方协同等等。这些都是
AI
技术发展的潜力空间。终极目标是通过远程化实现全面的自动化。这一点,不容易做好。
2、
工具化的
AI
有人说:
未来人类不会被
AI
打败,却能被掌握
AI
工具的人打败。
这句话非常有哲理,就是去发展
AI
的专用工具,通过人机结合的方式工作。
AI
技术是有短板的。例如:获取信息的方式不灵活,决策的可靠度低等。所以,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