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因成谜的太子
李弘,字宣慈,永徽三年(652年)生于唐长安城感业寺。
永徽六年,武则天被立为皇后,李弘封代王。
永徽七年正月初六,原太子李忠被废,改封梁王,年仅4岁的李弘被立为太子;
正月十七,高宗大赦天下,这一年的年号也由永徽改为显庆。
李弘少小即参与朝政,曾多次受命监国,忠厚仁孝,谦虚谨慎,颇具政治才干,深得高宗和大臣们的喜爱。
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随唐高宗、武则天游幸东都洛阳时暴薨,年仅24岁。
关于李弘之死,史料记载说法不一,有说是被武则天毒死的,也有说是因病暴亡的。
究竟真相如何,后人不得而知。
但可以确定的是,对于李弘之死,高宗万分悲痛,并且诏令天下,追封他为“孝敬皇帝”,下令以“天子之礼”厚葬于偃师景山,是为恭陵,还亲自为其制《睿德纪文》,书之于石,立在陵前。
据《新唐书》等史料记载,上元元年(674年)十一月,唐高宗和武则天驾临神都洛阳,李弘奉诏纳右卫将军裴居道之女为皇太子妃。
李弘死后,年纪轻轻的太子妃青灯孤守,忧惧缠身,次年就与世长辞,追寻李弘而去了,9年后追谥“哀皇后”陪葬恭陵。
其墓室极尽奢华,随葬品甚多,国宝蓝釉灯等文物珍品就深藏于这座大墓之中。
唐恭陵规模宏大,布局规整,整个陵区面积31万余平方米。
陵园坐北朝南,平面为正方形,长、宽均为440米。
陵园四周原有神墙、神门和角楼建筑,现遗留门阙台基及角阙基址。
恭陵地面现存19件石刻,雕工精细造型生动,堪称唐代石刻艺术瑰宝。
灵台封土夯筑,高耸于陵园中部,平面呈长方形覆斗状,高22米。
在其东北方向50米处,有一方锥形土冢,残高13米,俗称“娘娘冢”,为李弘之妃哀皇后陵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