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茜,1988年出生,四川成都人。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现为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经学文献、礼学与礼制史的研究。
早期中国对创新与技艺问题的论辩
The Ambivalence of Creation : Debates Concerning Innovation and Artifice in Early China
〔美〕普鸣(Michael Puett) 著
杨起予 译 唐鹤语 校
382页,
49.00元
2
020年1月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起也。
“作”有兴起、创新之义,但孔子却讲“述而不作”。
是“述”还是“作”,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中围绕“创作”“人为”观念展开的一场历史悠久的论辩。
“述作之辩”不仅是哲学层面上自然与文化关系的呈现,其核心在于大变革时代人们对新制度——中央集权帝国——合理性的阐释,体现出“创新”为中国历史进程带来的文化张力。
此书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普鸣的代表作之一,由他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作者追溯并分析了商周卜辞铭文、战国诸子文献及秦汉政论中有关“创作”的叙述,不仅延续了西方汉学对“关联性思维”的探讨,也为考察中国古典文明提供了一个别具特色的视角。
目 录
前言
绪论
对中国文化的分析
研究方法
研究架构
第一章 御疆辟土:青铜时代对祖先与
创作的看法
青铜时代的《诗》与卜辞、铭文
周之衰亡
结论
第二章 人之技艺:战国时期对自然与文化问题的论辩
论辩之始
修正对“自然”的定义
文化的本质:战国后期论辩的发展
结论
第三章 圣人、臣下与乱贼:叙述国家起源
早期中国神话研究的症结
叙述国家起源
结论
第四章 创作帝国:帝国统治的兴起与巩固
创作帝国:秦朝
帝制的衰落
汉代对帝国的再造与巩固
结论
第五章 创作的悲剧:司马迁对帝国兴起的重构
司马迁的规划
司马迁笔下的国家历史
引申
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早期中国的宇宙论、祭祀与自我神化
To Become a God:Cosmology, Sacrifice, and Self-Divinization in Early China
〔美〕普鸣(Michael Puett) 著
张常煊 / 李健芸 译 李震 校
512页,
58.00元
2020年6月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中西文化存在怎样的根本性差异,是马克思·韦伯、葛兰言、李约瑟、张光直、葛瑞汉等西方的中国研究者孜孜不倦讨论的焦点——二元与一元、断裂和连续、超越与原始、悲剧与和谐等各种两极化概念充斥着20世纪的中国思想研究,将中西置于绝对的对立关系上。在这样的思路下,中国文化拥有了一种固定不变、仿佛与生俱来的预设——“天人合一”。
《成神》则致力于反思并消除这些固有的习见。通过分析商周卜辞铭文、战国诸子文献及秦汉史论中呈现的凡人与天神的复杂关系,普鸣重构了“天人合一”背后蕴含的“关联性宇宙论”在中国兴起的历史过程与政治背景:在他看来,“人”与“神”的界限、人能否“成神”等问题在早期中国经历了一场长期的论辩,“关联性宇宙论”并非是一开就存在于中国的基础性预设,而是在与祭祀占卜活动的对抗中逐渐成为了主流。普鸣在《成神》中讨论了一种全新的文化比较模式,即将历史分析与比较性视角相结合,既关注相似的宏观历史处境,又注重细微差异的辨析,以期在中国与其他文明的对比中获得更丰富的意义。
目 录
导论
二手研究
分析方法
写作大纲
第一章 神灵的人格化:中国青铜时代晚期的祭祀与占卜
中国宇宙论和官僚制思想的基础
晚商的人神冲突
安放祖先:商代神祠的构建
转化神灵:商代的祭祀
道德宇宙?周的征服与天命
安抚神灵:西周的祭祀活动
祭祀之艺:《诗经》中的《生民》与赫西俄德的《神谱》
结论
第二章 获取神力:公元前4 世纪自我神化说的兴起
人体内的神灵:早期中国和早期希腊的萨满问题
早期希腊的人与神
比较中国和希腊
早期中国的人与神
《论语》中的天与人
墨家的道德宇宙
人神分离与绝地天通:《国语·楚语下》
变得如神:《管子·内业》
结论
第三章 接受上天的秩序:庄子与孟子的人与神
“物不胜天”:《庄子》中神的概念
圣人顺应天的秩序:《孟子》的宇宙论
庄子与孟子的“自然主义”
第四章 “ 一”的后裔:战国晚期的关联性宇宙论
“一”与“多”:早期中国宇宙论的二手研究
图腾制度与祭祀:回观从葛兰言到列维-斯特劳斯
宇宙的大一统:《太一生水》
成为众人之祖:《老子》
以“一”察天:《十六经》
成神:《管子·心术》
变得如天:《吕氏春秋》
天地之理:《荀子》
服从于卦:《系辞传》
结论
第五章 神之登天:解脱、神游与天游
如何阅读登天文献
神之解脱:《十问》第四
《庄子》外篇中的解脱与登天
超越天地:《楚辞·远游》
结论
第六章 神权统治:秦与汉初帝国的有神论、拟神论及巫术
王权与祭祀:从葛兰言到杜梅泽尔,经由萨林斯的复归
秦与汉初针锋相对的宇宙观
早期帝国朝廷中的皇帝与诸神
黄帝登天:秦与汉初的神圣王权
文本权威的秩序:陆贾《新语》
结论
第七章 经营宇宙:《淮南子》中的人格之神与拟神之人
循道:《原道训》
黄帝与伏羲之登天:《览冥训》
诸神排布的宇宙:《精神训》
结论
第八章 治世之祭:西汉的神圣王权与人间王权
圣人之祭:董仲舒
司马迁《封禅书》
定天地之位:西汉末期的礼制改革
结论
结语:早期中国的文化与历史
参考文献
索引
普鸣(Michael J. Puett),1986—1994年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师从马歇尔·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获人类学博士学位,此后在哈佛大学东亚系任教,现为Walter C. Klein中国历史讲席教授,东亚系、人类学系双聘教授。
普鸣的著作关注宗教、人类学、历史、哲学的交互领域,注重将中国文明置于世界文明的比较视野中讨论。其主要著作包括:
The Ambivalence of Creation: Debates Concerning Innovation and Artifice in Early China
(2001);
To Become a God: Cosmology, Sacrifice and Self-Divination in Early China
(2002); 与Adam Seligman, Robert Weller及 Bennett Simon合著
Ritual and its Consequences: An Essay on the Limits of Sincerity
(2008)。
普鸣教授对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有重要贡献,其课程《传统中国之伦理与政治理论》极受哈佛大学本科生欢迎。2013年,被评为对本科教学有杰出贡献的五位教授之一;2017年,被评为哈佛大学15位年度教授之一。
〔英〕
西蒙·戈德希尔 著
章丹晨 / 黄政培 译
526页,
68.00元
2020年1月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在离开雅典民主繁盛时期近两千五百年之后,我们应该如何阅读希腊悲剧?西蒙·戈德希尔的这本小书一方面将悲剧看作公元前五世纪雅典社会生活和公民话语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引入现代文学批评的视角,对希腊悲剧的本质及其涉及的重要问题如语言与城邦、人与城邦、知识与心智、作为戏剧的戏剧等进行了独到的考察。在详细讨论三大悲剧家的剧作的同时,向读者揭示了希腊悲剧中的问题、张力和不确定性。
无论是古典学者,还是希望以一定的批评意识接近希腊悲剧的普通读者,本书都将提供帮助和启发。
目 录
前言
第1章 逻各斯的戏剧
第2章 挪用的语言
第3章 言辞的城邦
第4章 关系与关联
第5章 性别与差异
第6章 文本与传统
第7章 心智与疯狂
第8章 盲目与洞见
第9章 智术,哲学,修辞
第10章 体裁与越界
第11章 表演与可表演性
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