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史
读史(ID:dushi918):上下五千年,立史明智,博闻通识,知古鉴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鱼羊史记  ·  1932年,齐白石已经68岁,朋友上门求画, ... ·  19 小时前  
鱼羊史记  ·  男人的通病,女人越会要,他越爱你! ·  昨天  
鱼羊史记  ·  男人对女人有这4个反应,说明真的动情了 ·  3 天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史上最厉害的乞丐,一生娶了四个寡妇,47岁起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读史

16年前,为何82岁杨振宁宁愿背负骂名,也要娶28岁翁帆为妻?

读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20-09-23 07:00

正文


长按1.5秒识别二维码 关注子英画画

文 | 何小由(娱有理主笔)

1957年,杨振宁因为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作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杨振宁被称为是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当代最重要的物理大师之一。



这样辉煌的成就,让他成为神坛上的传奇,为万千世人所称颂。


耄耋之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公民的身份,恢复中国国籍。


杨振宁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他在科学领域的贡献,而且在于他几十年来的一颗爱国心。


在没改国籍之前,杨振宁以华裔的身份干了三件,堪称危险的事情。

1,回中国访问 ,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这一举动也带动了 一批美籍华人学者回国探访,为祖国的科技教育事业献计献策。

2,参加保钓运动 。穿梭在全美各高校演讲,以所见中国不屈不挠之精神示于学生,感染了一批热血青年立下报国之念。

3,杨振宁在美国举行的“归还冲绳协定”听证会上作证。 他从历史、地理和现实的角度,全面讲述了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事实,为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7年, 杨振宁为中国的教育亲力亲为,捐资助力。


2000年,杨振宁在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了“杨振宁奖学金”。直到2012年为止,已有二百零九名本科生及十五名研究生获得该奖学金。


杨振宁说:

“虽然我父亲是大学教授,但因为通货膨胀,家里很穷,生活很艰苦,是奖学金帮我度过了难关。近几年多次在大陆访问,看到不少青年学生因家境困难而影响学业,感到很伤心,所以就有了这么一个想法。”

杨振宁是一位令人尊敬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师。


然而他“续弦”的举动,却让全世界的人似乎都有了一种评判的权利。


2004年11月5日,82岁的物理学家突然宣布迎娶28岁的研究生,迅速引发一场舆论大地震,可以说是颠覆了全中国人民的认知。


其中最大的”爆点“在于82岁和28岁,当时人大多跟同龄人结婚,就算有相差,也不至于相差那么大,所以很多人觉得无法接受。


这对相差54岁的“爷孙恋”,在网络上遭遇了空前绝后的吐槽和谩骂,并迅速传遍国内的大街小巷。 甚至让杨振宁的公众形象也受到了影响。



在清华园长大的杨振宁,出身书香世家,从小就是学霸,他14岁就考入西南联大。


在十七岁那年,他也曾经暗恋过父亲的一个女学生张景朝。他晚年回忆起这段青春的心动:

“张景朝的出现使我心里头很烦躁,我那天想了想,我说这个不好,这对我的前途不好。所以,我就决定,说现在不是我交女朋友的时候,我现在还是应该集中注意学习和工作。”


在情窦初开的年纪,杨振宁说到做到,自知且自律。


1944年,杨振宁获得了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的名额,担任高中教员,杜致礼是他班上的学生。


杜致礼比杨振宁小5岁,父亲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杜聿明将军,名副其实的将门千金,从小受到严格教育,多才多艺,文学、音乐、雕塑样样精通,身上既带有传统大家闺秀的贤良,又充满现代独立女性的果敢。

▲杨振宁先生和杜致礼女士


两人都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但除了课堂上必要的交流,他们没有过多的交集。


5年后,二人美国重逢,再见倾心,双双陷入热恋。


1950年8月26日,23岁的杜致礼与28岁的杨振宁成为夫妻,才子佳人成一时佳话。

婚后,他们育有三个孩子。


为了不干扰丈夫的科研工作,杜致礼不仅兼顾工作和家务,还在日常生活中制造文艺气息,营造一个相对轻松愉悦的氛围。


还常常陪丈夫探亲、访友、会见学生。

有记者赞颂他们的婚姻: “一板一眼的科学家与纤细的文学心灵,度过了53年,是恰好的婚姻生活。


而媒体则评价她是:“成功男人背后的伟大女人”。


他们相爱甚笃,一起携手度过了53年的岁月。


遗憾的是,发妻杜致礼,在2003年10月因病去世。


失去妻子的这段时间,杨振宁的生活过得很苦。






1976年7月,翁帆出身在广东潮州,学生时代的她,家境优渥,长相甜美可人,作为父母膝下最小的孩子,一直在家人的呵护下长大。


良好的家教将翁帆打造成为传统的中国式大家闺秀的模样,她说话轻声细语,行为浪漫天真,十分乖巧可人。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眼中,翁帆是班级模范生的代表。 “她年年拿第一,文静乖巧,也没有接受男生追求。”


1995年暑假,汕头大学召开首届华人物理学大会,杨振宁和杜致礼受邀参加,而负责接待他们的,就是当时在读大一的翁帆。


临走时,杜致礼对这个跟孙女差不多大的女孩满心欢喜,拉着她的手说好好学习,以后到美国去深造。

“善良,纯粹,没有心机。”

只匆匆见了一面,清纯可爱的翁帆就深得杨振宁夫妇喜爱。


据悉自那后翁帆和杨振宁夫妇还有书信往来。


之后翁帆毕业迈出大学校门,经同校毕业的师兄小王介绍,翁帆先是找到了汕头一家企业工作。 对待工作从来不推三阻四,外语水平也出类拔萃,大家对她的评价都很高。


师兄小王也对她的为人赞赏不已: “她人很单纯,尤其是对金钱名利之类看得很淡。”


一个月后,她去深圳工作了3年,期间,与香港一个普通公司的职员在香港办理了结婚手续,为了和他结婚,翁帆甚至辞去了自己的工作,当上了全职太太。


只是,这段爱情很快让她失望了,她在婚姻里遭遇了家暴,最后果断离婚。


恢复单身的翁帆没有消沉太久,她重新拿起课本,并如愿考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



2004年2月,翁帆寄信到美国给杨振宁。杨振宁当时在香港,信转到香港。杨振宁收信以后,打电话给翁帆,邀请她到中文大学见面。


当时的杨振宁教授精神矍铄,身体健朗,说话、思维和行动都清晰敏捷,跟八九年前的状态一般无二,让翁帆大感震惊;而翁帆在杨教授面前,并没有理科学生对学术泰斗的拘谨,言语举止很轻松随意,让杨振宁眼前一亮。


此后,两人经常有邮件往来。


同年5月,杨振宁邀翁帆去香港的石奥村游玩。 靡靡的细雨让怒绽的凤凰花愈显娇艳,这样的美景让两人心生愉悦,留恋忘返。


在通过一段很陡的路时,为防摔倒,两人很自然地拉起手。 这一拉,让彼此都明白了自己的心意。


随后,杨振宁约翁帆到他在清华大学的住所“归根居”作客。



随着两人相处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多,彼此关系也就越来越融洽,交流也就越来越默契。


交流中,彼此都对双方产生了好感,翁帆刚面临过一段失败的婚姻,杨振宁也在经历着丧妻之苦,此时互相心里头最需要的应该就是关切了吧。


杨振宁屡次邀请翁帆见面游玩,看得出来他对翁帆的喜欢,当然他也知道彼此年纪上的差异,只是面对这些,杨振宁很大胆、勇敢的说出了自己心中所想。


他打电话向翁帆表白求婚,翁帆这边没有太多扭捏,只是撒娇说:“哪有向人求婚不送玫瑰的?”杨振宁连忙笑着许诺:“下次见面一定补给你。”



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翁帆更懂得自己想要什么。 鼓起了勇气,向父母讲述了自己与杨振宁的事情,翁帆的父亲向来疼爱女儿,看到女儿如此坚定,最终同意了她的选择。


12月24日上午,杨振宁和翁帆一前一后,走进民政局领了结婚证,并告知各自的亲朋好友这一喜讯。


▲2016年,翁帆陪同杨振宁为年度科技人物颁奖


杨振宁后来亲口承认过,跟翁帆结婚,是因为杜致礼的去世。

“在太太去世后,19世纪英国著名数学家哈密顿过了相当漫长的孤独日子,甚至在书页上都有饮食的污渍, 我不要过这样的日子 。”


他诚实地表达了自己对于一段婚姻的需要:

“呵呵,我这个人是很老实的。我自己有自知之明,一个老年人的孤独,我很怕的。所以人家一问我,我就很老实地回答,如果我没遇到翁帆,还是会再婚的。”



那么彼时年轻貌美的翁帆为什么要选择杨振宁呢?


杨澜采访时问了翁帆一个问题: 你是在什么时候真正爱上他的? 你又如何把爱和崇拜分开呢?”


翁帆坦诚地回答道: “不知不觉,你要知道,当一个你崇拜的男人对你表达了喜欢或者爱的时候,你很容易就爱上他了。”



对于这份崇拜,她没想过否认,也不想用爱去掩藏。最好的解释就是,这份爱是源于崇拜,却更胜于崇拜。





也许是因为身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凡是超越世俗的选择都会被看作是另有所图。


“老夫贪恋美色,少妻贪图名利。” 是当时媒体最常见的评价。


这段“旷世”的婚姻注定不能走向平静安稳,婚姻之外,充斥着很多人对翁帆恶意的人身攻击。


有一次,婚后不久的她穿了一袭露肩黑裙,挽着丈夫的臂弯,浅笑盈盈,神采飞扬。



这一幕却被某个记者撰文讽刺,直言这对忘年夫妻性生活不和谐,批评翁帆不懂事,说她的轻浮会有损杨教授的形象。


此后,翁帆刻意改变自己的穿衣风格,多穿成熟稳重的服装。



然而一些媒体和网友还是千方百计地叵测他们的私生活,各种通告、绯闻、恶意分析不绝于耳......


翁帆的手机,被泄露,一度被迫关机;杨振宁也被攻击,骂他“老牛吃嫩草”、“老糊涂”、“晚节难保”等。


甚至有人造谣 “翁帆68岁的父亲翁云光和杨振宁18岁孙女小杨喜结连理” ,调侃翁帆的家庭关系混乱。


杨澜曾在节目中问过夫妇二人: “当时,你们俩谁的压力会更大一些?”


翁帆笑着说: “没有,我们觉得这是很正常很简单的一件事,只是没有想到外界反应会那么大,我们都有点吃惊。”



这么多年,很多人都在等这个姑娘后悔自己的抉择,但她说:

“杨先生曾经问过我,最喜欢哪一首英文诗,我当时的回答是,罗伯特·弗洛斯特的《未选择的路》,我记得最后两句是: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让我的人生如此不同。我想,从某个方面讲, 我也是选择了一条人迹稀少的路,但就是这条路,让我今天的生活,如此不同。”


外界偏爱盯着翁帆的一举一动,评头品足。


杨振宁弟妹们为她抱不平,说: “她这么年轻,愿意照顾我哥哥,我们就觉得她很懂事,很温柔。”


尽管外界的舆论如风雨满楼,可两人却是悠然地品尝着日子里的温馨。


翁帆的懂事与温柔,备受杨教授在清华大学里的同事的称赞。


婚后的杨振宁,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状态一直很好,众人认为,这得益于翁帆的细心照顾。


这一切似乎在验证翁父当初的话: “小帆愿意为照顾杨教授的晚年生活作出牺牲,这是一种美德,也是光荣。


2006年,翁帆30岁时,网络竟然恶搞出了怀孕生子的谣言。


终于,杨振宁主动出来表态: “我知道我身体始终会出问题的,也许是五年内,也许是明天,但是如果我走了,我希望我的夫人可以改嫁,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

而杨澜问翁帆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从翁帆的眼睛里,我们也能看到翁帆的那种渴望,那种对杨振宁的爱和感激。


对于孩子,杨振宁也有自己的想法,不想给翁帆增加负担: “将来有一天我不在了,翁帆还要活几十年,我情愿不要自己的孩子,不想将来翁帆做一个单亲妈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