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技术销售总监高宇
在今年8月举行的IDF 2016上,科再奇向业界展示了英特尔在VR领域的黑科技,并且和微软一起创造了融合现实(Merged Reality)概念,英特尔工作人员曾告诉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融合现实是一种体验要优于传统VR、AR、mixed reality(MR)的产品形态,由英特尔提供面向VR开发者的Alloy平台,微软提供Windows 10以及微软全景系统。
在PC领域,英特尔和微软组成的“Wintel”组合叱咤风云数十年;虽然两家公司的合作会在VR领域延续下去,但这一组合的优势是否能让英特尔高枕无忧,这是个问题。最近几年,好基友微软在变,“巨硬”形象已经初现雏形,而英特尔却在智能手机和平板市场上接连铩羽而归,VR对英特尔来说不容有失。那么英特尔如何避免重蹈移动互联网时期挫败的覆辙呢?在环球资源移动电子展的同期会议——VR/AR/MR生态圈高峰论坛上,英特尔技术销售总监高宇给出了答案。
● ● ●
CPU和GPU双管齐下
在大多数人看来,GPU对VR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CPU,好的GPU就象征着好的视觉体验,坦白来讲,这是业界的一大错觉。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VR游戏以及视频和传统游戏以及视频的计算是有区别的,从计算原理上理解,VR的CPU和GPU几乎扮演了同等重要的角色,这粉碎了唯GPU的论调。
所以,只有CPU和GPU的性能都足够强大才能给用户带来完美的沉浸式的效果。通俗点说就是,在相同条件下,更强的CPU带来的VR体验是普通CPU无法比拟的,而这样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般而言,一款好的VR对CPU都有较高的要求,例如HTC Vive头盔对电脑CPU的要求是i5 4590以上,这是英特尔的优势所在。
当然,除了CPU,英特尔似乎还没有放弃对GPU的追求。高宇向业界释放了一个信号,英特尔后续还会在显卡上做一些专门的优化,不过具体消息暂未公布(要赶超NVIDIA恐怕不太可能)。
● ● ●
低端市场的尝鲜
如果从产品线及市场定位来看,英特尔在VR市场上的布局比其在PC领域还要广。高宇表示,仅消费级VR市场就有一百亿美元的规模,这是英特尔未来的一个业务重心。高宇按照价格和使用场景把市场分为了三大类:PremiumVR、Mainstream VR以及ENTRY-LEVER VR。
左边为低端ENTRY-LEVER VR,右边代表高PremiumVR,中间是Mainstream VR
PremiumVR代表的是高端VR。这类产品以PC或者游戏主机为基础,而且游戏主机或者是PC都是高配置、性能非常好的产品。目前,各家VR的头盔厂商都有给出VR头盔对硬件配置的要求,按照高宇的说法,这些产品对CPU的要求几乎都在酷睿i5以上,而且显卡也在主流以上。
这样算下来,PremiumVR的硬件成本基本在万元以上,而且产品形态也大相径庭,现在最流行的有Oculus Rift头盔,也有基于游戏主机的PS VR,这些都是VR产品里面体验最好的。对以计算性能著称的英特尔来说,这或许没有太大的挑战。
而最低端的ENTRY-LEVER VR,就是市面上的一体机和VR盒子。从现在的市场情况来看,低端的一体式VR以及VR盒子的出货量非常大。虽然用户体验和高端VR或将要推出的主流VR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由于它的便携性和低廉的成本(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应用场景也非常广泛,例如房地产领域等。
高宇直言不讳,英特尔不会忽略低端市场。目前英特尔的Cherry Trail平台就是一种一体机的交钥匙方案。雷锋网之前曾报道,国内VR厂商之所以如此泛滥,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国内芯片商能够向本土企业提供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这大大降低了生产制造VR的门槛。但如果英特尔放下身段去尝鲜这一市场,国内芯片商的市场必然会受到挤压。
当然,英特尔未来的重心并非上述两大市场。目前VR行业最大的争议时,无论是大厂推出的明星产品还是深圳流出的山寨头盔,都没有诞生一款爆品,这其中有内容匮乏的原因,但体验和价格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高端的成本高、用户体验好,整套下来在1.5万人民币左右的投入,绝大多数消费者是消费不起的,而低端的VR虽然价格便宜,但用户体验上差强人意。”
高宇认为,在用户体验和价格上做出权衡才能让VR普及,所以英特尔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和合作伙伴推出一系列定位中端的产品,高宇称之为Mainstream VR。
在上游芯片层面,能同时提供CPU、GPU的厂商寥寥可数,这是英特尔在VR领域的一大优势,再加上对高中低端市场的覆盖,这一次,英特尔或许能完成自我救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