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湛庐文化
与思想有关。这里传递最新出版资讯,让我们用阅读引领改变世界的思维与方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参考消息  ·  联合国人员在被拘押期间死亡 ·  昨天  
参考消息  ·  沙拉批特朗普:“严重罪行” ·  昨天  
参考消息  ·  谈及普京,特朗普“拒绝透露细节” ·  2 天前  
参考消息  ·  《哪吒2》“闹到”好莱坞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湛庐文化

200位哈佛、耶鲁名校学生受访:他们的父母,都做到了这8点

湛庐文化  · 公众号  ·  · 2021-05-10 21:00

正文


最近,一部讲述当下教育的电视剧《小舍得》在网上引起了热议,剧中的角色田雨岚,为了让孩子将来能够“功成名就”,讲起“鸡娃经”来,简直是滔滔不绝。



为了在亲人面前把“别人家的孩子”比下去,她让儿子在饭桌上背起了圆周率;


和梦寐以求的名校校长有过交谈之后,她将儿子喜欢的足球班停掉,因为“关键时刻不能搞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儿子在补习班上被老师责骂,她却为了能让孩子继续读补课而选择了忍气吞声,对儿子的委屈视而不见;


甚至孩子在吃水果的休息时间,她也见缝插针地测试儿子的英语词汇……


每当她做这些的时候,都会理直气壮地加上一句话:“我这都是为了你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最后,子悠却在众多家长和同学面前,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我觉得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



听到儿子的话语,田雨岚登时崩溃:“我还要怎么爱你啊?”


与之相比的,是剧中的另一个小主人公——米桃。


她的父母都是从农村来城市的打工人,无法为她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物质条件,但是父母对她的爱却一点儿也不匮乏,颇有天赋的米桃在城市学校的成绩遥遥领先。


两个出身环境、经济、社会条件都截然不同的孩子,究竟会成长成为怎样的大人呢?


现实世界中,那些获得了过人成就的孩子,他们的原生家庭和父母教养方式,又是否会有某些相似之处呢?


今天,湛庐君为你推荐一本书—— 《高成就孩子的教养法则》


推荐阅读

点击书封即可购买


本书的作者,是来自美国的经济学家罗纳德·弗格森,他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深度研究经济、社会与教育公平等议题,在哈佛执教了将近40年。


在哈佛大学,他创立了“成就差距研究项目”,专门研究杰出与平庸之间的差距缘何产生。


弗格森与知名记者塔莎·罗伯逊历时15年,采访了超过200位哈佛、耶鲁、斯坦福等名校毕业生及其父母,结合他自己多年“成就差距项目”的研究成果,得出一个结论:


虽然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有别,父母们的表面差异很大,孩子们也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和志趣,他们各自成功的领域也不一样,但是, 这些家长引导孩子通往成功的探险之旅却惊人地一致。


他们发现,所有成功人士的父母,都扮演了相似的八种教养角色,这八种角色共同构成了一套基本的、成功的教养法则,即战略式教养法则,培养充分实现自我、聪明、有目标、自信的成年人。


更重要的是,这些教养法则无关种族、国籍与地狱,更无关经济、教育和社会背景,而是可以在任何一种家庭中进行复制,并获得效果。


也就是说,虽然这些孩子出生在情况各异的家庭,但是同样的教养法则,塑造了他们相似的人生经历与成就。



如何定义“成功”?


本书作者之一、《波士顿环球报》记者塔莎,从2003年开始,用10年的时间,采访在各自领域里有着杰出贡献的成人,其中包括美国前总统奥巴马。


受访者的国籍,也囊括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


塔莎询问他们,父母是如何培养他们的,并与哈佛教授罗纳德合作,试图寻找这些养育故事的相似之处。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并不存在明显优越的亚洲或美国养育方式。


相反,超越种族、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水平、信仰和国际,存在着一种强烈相似的养育方式,养育出了这些高成就孩子。


本书中把这些受访者的父母,称为“大师级父母”,他们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知道如何养育高成就孩子,而是善于发现并释放孩子的全部潜质,这是这些父母的共同特点。


他们当中,大多数都没上过最好的学校,有人甚至连高中都没有毕业,但是他们都做到了一件事: 采取一切措施去培养有思想、极其聪明、有抱负、有目标的孩子。


具体来说,他们都在孩子5岁之前,教授了孩子简单的数字概念,认识基本词语,平等地与孩子对话,尊重他们的想法,并用心思考如何去回答孩子的提问。


而对于成功的含义,书中也给出了具体的解释—— 追求自我的充分实现,可以促进幸福生活的获得。


对于大师级的父母来说,无论他们是否知道这个专业术语,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将孩子培养成了充分实现自我的成人,而这个战略式的教养法则,是有公式可循的:


使命感+自驱力+才智=充分实现自我


使命感可以是长期目标,也可以是短期目标,可以简单,亦可以复杂,但它们都必须是某种行动的理由。


向雄心勃勃的目标开始进发,就需要非凡的主动精神,这种精神就被称为自驱力。


但仅有这样是不够的,还需要公式中的第三个元素“才智”——执行具有认知挑战性任务的能力,从所处环境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并用它们制定人生战略决策的能力。


这些孩子的每次学习,都能实实在在地把大脑变成更好的工具。


对孩子未来影响极其重要的,不仅仅是我们做了的那些事情,我们没做的那些事情也很重要,甚至会导致孩子的潜力被荒废。


父母要扮演的八个重要角色


本书的核心内容——战略式教养法则,指的是 父母需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充当8种不同的角色。


而每个角色,都是由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在特定时期扮演,并遵循教养法则的要求,通过履行这些角色的职责,帮助激发和培养孩子的智力能力和非智力能力。




角色1:早期学习伙伴


在孩子出生到5岁这段时间,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孩子学习与外界建立联结的重要阶段,因此,他早期的学习伙伴至关重要。


父母往往扮演了这个角色,要花大量的时间来陪伴孩子,帮助他们进行大脑塑造的活动。


一般来说,父母可以通过 下五个方面的日常活动,来帮助孩子的大脑发育↓


给予最多的爱,管控压力。


说话、唱歌和指认。


计数、分组和比较,发展数学思维。


参加运动和玩游戏,培养好奇心。


阅读和讨论 故事 ,培养孩子的推理能力。


另外,早期学习伙伴,也可以不仅仅限于父母,如果有多个家长(如爷爷奶奶,姑姑,舅舅等),孩子也会非常受益。


角色2:飞航工程师


飞航工程师是一个航空术语,又称为随机工程师,他是飞行器的系统专家,专项解决飞行系统的问题,评估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案,并计算起飞与降落的数据。


在亲子关系方面,父母要在孩子上学之后承担这个角色。


如果把孩子比作飞行器,那么父母就需要确保“为孩子工作”的人员和系统保持正常工作状态,并符合成长利益最大化的要求。


一旦孩子这架飞行器在某个方面出问题了,比如,纪律涣散、作业出错、成绩下降、师生问题紧张等等,父母就要进行干预,并联合其他人员一起合作,解决问题。


角色3:救援者


与飞航工程师一样,救援者的任务也是解决问题,不过更偏向于应对紧急情况,救援者经常需要亲自出马解决问题,以占得先机,防止孩子偏离正常的轨道。


救援者有时候需要寻找盟友,有时候甚至需要做出牺牲,比如,放弃宝贵的财产,作出重大的生活改变,或者投入大量的个人时间等等。


角色4:启发者


学习不仅仅是发生在课堂上,因此父母身为启发者的角色也很重要:让孩子接触新思想、新事物,扩展思维,发挥想象力。


更重要的是,启发者要帮助孩子了解他自己未来的可能性,开始思考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并树立起努力的方向,增强自驱力。


根据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针对中学生的相关实验表明, 年轻人对未来的预见越清晰,就越能增强他们的能动意识,从而更有可能实现他们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角色5:哲学家


其实这个角色,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存在了。


身为哲学家角色的父母,会同孩子分享自己的世界观,赋予孩子使命感,帮助孩子找到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父母要传授给孩子的人生哲学有三个基本思想:寻求深刻的理解、避免贫困和帮助改善他人的生活。


角色6:榜样


父母通过自己的切身行动,向孩子们进行示范,告诉他们应当追求的品质是什么,并通过影响而非强迫,把这些品质传递给孩子们。


角色7:谈判专家


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熟练的决策者、一个独立的行动者,有能力进行有效的“自我推销”,并帮助孩子做好独立照顾自己的准备——成为具有同理心,会换位思考,从而预测他人下一步的行动,利人利己的人。


身为谈判专家的角色,父母要给孩子很多机会做一种练习——选择决策。


父母要交代清楚自己的边界,然后在这个范围内,允许孩子“讨价还价”,有时候也可以“妥协”,找到亲子关系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


但有一个前提条件——孩子必须说理充分。


总的原则是:为孩子提供自由选择,自主支配时间和行动的权利,但不放弃为孩子提供指导的责任。


角色8: 全球定位系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