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结果。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上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926.7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0%,成为我国首座GDP超过5万亿元的城市。
据2025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在2024年,上海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航运枢纽功能持续增强。其中,东方枢纽上海东站、浦东国际机场四期等重大项目迅速推进。
在此前的2025年1月3日,上海市批复了《东方枢纽及周边地区专项规划(2025—2035年)》。据此前公示的草案显示,东方枢纽及周边地区是辐射全球的亚太航空枢纽门户,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重要锚点,服务长三角区域的核心枢纽和助推上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CBRE华东区域董事总经理陈学海
日前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东方枢纽未来的开放程度将会更大。“东方枢纽需要叠加不同的功能,能够带来客流、货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
相关资料显示,东方枢纽及周边地区将打造成为新时代国际开放门户枢纽新标杆,落实“五个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引领示范区。
区域内的张江科学城、国际旅游度假区、东方航空城,机场、高铁、高速等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以及川沙古城和副中心、惠南城镇,已经得到统筹规划,未来将形成智慧畅达的全球枢纽、新质高效的未来引擎和生态绿色的魅力区域。
上海东方枢纽是中国面对世界的枢纽,面对的是全世界的流量。以浦东国际机场为例,它的国际航班占比非常高,在全国遥遥领先,按照规划浦东国际机场的年旅客吞吐量将达到8,000-13,000万人次。未来,随着浦东国际机场的航班量和航线继续增加,枢纽性和门户性会更强。
实际上,除了东方枢纽的建设外,还需要将枢纽与周边地区的发展相结合,并且在初步准备时设立一些功能性措施。
东方枢纽周边地区规划有国际商务合作区,这个规划已经在2024年11月进博会上公布,建成后中国的开放程度会有更大提升。陈学海举例,包括签证免签和货物资金监管等问题也会有一定的优待政策。这能够帮助东方枢纽将国门的概念做得更扎实,能对周边地区发挥更好的带动作用。东方枢纽不只是上海的,更是全国的。
在未来,不仅会有“东方枢纽+A”,还可能会有“东方枢纽+B”或者“东方枢纽+C”。一定会经历这样的过程,东方枢纽建成后,无论对个人、商业还是产业都会带来吸引和溢出的效应,特别是对与国外相关联的产业和生产制造业有益,上海市重点发展和发力的产业需要国际交往,需要更多技术和新事物的交流,这是东方枢纽能够解决的问题。
未来东方枢纽还将如何建?陈学海表示东方枢纽可供参考的国内、国际案例不少,上海虹桥枢纽、德国慕尼黑机场、荷兰史基浦机场都可以作为上海东方枢纽的建设参考。上海虹桥枢纽的地理位置、交通接驳方式以及对周边区域的带动使得其成为了长三角地区的一个核心枢纽,辐射并服务长三角和全国。未来,东方枢纽可能会超越前述这些国内和国外的案例,成为2.0甚至3.0的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