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都已经知道,根据内幕消息炒股是违法的,胆大妄为的德崇前客户伊万·波斯基锒铛入狱就是铁证。但是,法律却从未在债券交易方面做此规定。
(当年法律颁布的时候,谁会想到有一天会冒出这么多活像股票一样的债券?)
——
Liar's Poker
刚刚过去的周末,美国进入了夏令时(Daylight Saving Time),这让我想起米尔肯在周日早上 4:30 约人见面的故事。进入夏令时还有个极大的好处:北京时间晚上的 9:30 美股就开盘了,比之前整整提前了一个小时。
美国金融行业的创新一向层出不穷。Predators’ Ball 中提到,米尔肯为高收益债券提供流动性,实际上完成了
高收益债券的证券化
——与同一时期所罗门兄弟对房屋抵押贷款进行的证券化类似。
然而,这只陈述了一半的事实。迈克尔·刘易斯在他的畅销书
Liar's Poker
中,分析了所罗门兄弟的业务变迁。在 80 年代以前,所罗门兄弟的债券团队基本上没什么生意。之所以业务大幅增长,要感谢保罗·沃尔克给的「政策红利」。
-
在 1979 年 10 月 6 日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沃尔克宣布,今后美国的货币供应量将不再随商业周期而波动,货币供应将固定下来,而利率则放开。我相信,正是这一事件开启了债券交易员的黄金时代。如果不是沃尔克的政策大转弯,为数众多的债券交易员仍将默默无闻。
事实上,将货币政策的重心从控制利率转向控制货币供应,意味着利率水平将出现剧烈的波动。
债券的价格与利率反向运动,两者紧密相关
。
在沃尔克发表讲话之前,债券是一种保守的投资形式,
不愿意在股票市场上试运气的投资者会把自己的积蓄投放在债券里
。而在此之后,债券已经变成了投机的对象,一种创造财富而不仅仅是保存财富的方式。
一夜之间,债券市场由一潭死水变成了赌场
。
这一点颇具讽刺意味,因为没有人比前美联储的头头保罗·沃尔克更讨厌 80 年代华尔街的狂热了。
-
在沃尔克放开利率之后,另一种力量开始介入了——美国的借款人。美国政府、消费者和公司在 20 世纪 80 年代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自己的负债。上述三大集团在 1977 年的负债总额为 3230 亿美金,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商业银行的贷款而不是债券。可是,到了 1985 年,它们的总负债已经猛涨到 7 万亿美金。而且,其中债券所占的比例已经比以前大大提高了。
从前一个星期里交易额只有 500 万美元的所罗门兄弟交易员,如今在一天里就可能做成 3 亿美元的生意。
前几年盛传的一句话是「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很多聪明人对风口趋之若鹜,其实是严重的投机。
但毫无疑问,所罗门兄弟的债券生意幸运极了。它赶上了债券大爆炸的时代,生意一下子就来了(而且,债券的佣金透明度没那么高,比股票更赚钱)。
-
某种程度上说,米尔肯和德崇证券的生意逻辑不一样。
在所罗门兄弟公司债券交易师的心目中(回想一下实习生对达拉斯股权部的鄙夷),债券是债券,股权是股权,井水不犯河水。
而在德崇证券公司债券交易员眼里,
两者之间的界限却是一捅就破
。对一个摇摇欲坠的企业而言,债主就是上帝。如果企业不能按时支付利息,债主有权取消抵押品赎回权,清算公司资产。
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的一次早餐会上。米尔肯宣称,是德崇和它的客户,而不是瑞克利斯,控制着 Rapid-American 这家企业。「这怎么可能呢,我可是持有 40% 股权的股东啊。」瑞克利斯很不理解。
「我们手上握有你们公司 1 亿美元的债券,」米尔肯说,「
只要有一次你没付利息,我们就能把整个公司拿走。
」
米尔肯为什么愿意给评级一般的企业发债呢?这些企业资质肯定比不上 IBM、麦当劳,但或许是企业的经营者能力很强(比如史蒂芬·永利),或许是企业面对的市场成长空间很大(比如 MCI)。
米尔肯认为
资本并不稀缺,而远见稀缺
。在米尔肯领导下的高收益债券团队,名义上操持的是债券,实际上做的是带有求偿权的风险投资——要知道,「风险投资」这个概念,也是在上世纪 80 年代才出现的——菲尔·奈特经营 Nike 的过程中只能四处借钱,现在的创业者们可以从 A 轮拿到 D 轮,简直太幸福了。
从这个角度看,米尔肯大幅领先于时代。
-
像股票一样的债券,只发生在美国吗?非也。从国内来看,去年下半年经济形势突变,违约增多,一些公众公司的债券也曾跌到 40 块甚至更低,投资者恐慌性卖出并不鲜见。但和美国相比,我认为许多制度性的问题还有待完善。
关于米尔肯的文章就写到这里。这个家伙聪明、勤奋、执行力出众,而且目光长远。作为一家顶尖投资银行的实权人物,他的生活极其简单:平日开一辆二手丰田,在公司连个副总裁头衔都没有。
在米尔肯的演讲中,不变的话题是「认知与现实的差异」。
我认为多数时候做到
认知领先+执行到位
,已经可以小有成就了。但问题是,大部分人都很难同时做到这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