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也许你会觉得我在鬼扯。
即兴和写作?一个在舞台上,一个在纸面上。一个脱口而出,一个字斟句酌。这?
其实,即兴喜剧中的许多规则,可以直接帮助编剧在写作过程中创造人物和场景。
不信?待我从头说起。
问题一
即兴喜剧是什么?
现代即兴喜剧兴起于50、60年代的美国芝加哥。如今,从芝加哥到纽约,从旧金山到洛杉矶,上百个即兴喜剧俱乐部已遍地开花。
美国人民去看即兴,就像看舞台剧、听音乐会一样平常。
即兴喜剧指的是,演员在没有准备和计划的情况下,在舞台上呈献给观众的喜剧表演。也就是说,演员没有剧本,全凭观众的提议来演出。
还是一头雾水?你可以看看这部影片——《别犹豫》。这是一部关于即兴喜剧的电影。
电影的前六分钟,有关于什么是即兴喜剧的介绍,可以帮助你迅速了解这种新颖的互动喜剧形式。
问题二
为什么编剧要演即兴?
在美国,有许多喜剧编剧都有即兴喜剧学习背景,其中就包括蒂娜·菲(《周六夜现场》第一位女性主编)和她的好搭档艾米·波勒。
对于我来说,学习即兴喜剧是一条走入喜剧圈,树立喜剧观念的捷径。它的作用,可以用以下两个著名的心理学理论来论证。
一、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如图,认知心理学先驱,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在一个迷宫中放了一只小白鼠,白鼠有三条可以从起点通往食物处的道路。
通过堵塞不同的道路,小白鼠会在自由的碰壁中记住迷宫的特征,从而找到通向食物的道路,而且速度一次比一次快。
在舞台上表演即兴喜剧的时候,我们就像这只小白鼠一样,在一次次的碰壁中,建立起了自己的“认知地图”。
在几年的实践之中,我们终于可以不靠运气地知道,什么道路可以通向观众的笑点,什么路走不通。
即兴喜剧的现场反馈机制帮助我们,找到了走出喜剧迷宫的道路。
二、 斯金纳的负强化理论
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老爷子提出,当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即为正强化;相反,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即为负强化。
在即兴表演中,当你用某种方式戳中了观众的笑点,观众就会用笑声作为奖励,这种方式就会得到正强化,你会在以后的表演中更多地使用它。
相反,某种方式受到了观众的冷遇,观众用沉默、骚动、看手机、甚至离开对你做出了惩罚,这种方式就会得到负强化,渐渐地消失。
我以为曾经,“讲笑话”是冷场的救场利器。哪知道每次我一讲笑话——哪怕讲的是非常成熟的梗,在现场也毫无作用,场子反而更冷了。
在一次次的打击后,我被迫改掉了这个糟糕的习惯。
同样被“负强化”掉的,还有滑稽的肢体动作,网络语言,俏皮话,和一切自作聪明的念头。
是的,即兴喜剧对于喜剧编剧来说,是一种修行。
问题三
怎么保证,你们演出来的一定是喜剧呢?
几乎每一个听说我在演即兴喜剧的人,都会问这个问题。
“即兴演出喜剧”这个概念,听起来确实有些不可思议。
但其实,即兴喜剧之所以能保证效果,是因为其中有许多“非即兴”的部分,也就是即兴的“游戏规则”——也就是我接下来要说的,即兴喜剧能和喜剧写作贯通的四个特点。
一、妥协比冲突更好看
在刚开始接触即兴喜剧的时候,我们每个人仿佛都中了一个魔咒。一到了台上,就会不由自主地进入吵架模式——
演员1:“我们已经在这个沙漠里困了三天了。”
演员2:“都怪你,谁让你把指南针弄丢的!”
演员1:“你还好意思说我,要不是你喝掉那么多水,我们也不至于这么渴。”
吵架的诱惑是巨大的。初学即兴时,我们都心照不宣然而非常错误地以为,“吵架”能让一个场景更热闹、更生动、更饱满——因为吵架确实是一件非常有“戏剧张力”的事情。
实际上,吵架只会阻碍情节的推动和故事的发展。人物无法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只专注于翻旧账和泄愤。吵架会让人物困在过去的事情中不得抽身,将人物关系僵死。
在喜剧场景中,妥协比冲突的价值大得多。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曾经翻译过一本叫《喜剧的真相》的书,它是一本即兴喜剧的入门手册。
这本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练习。
把演员放置在一个多半都会发生冲突的情境里。但是,他们被要求选择不寻常的路,以避免预期的冲突。这些选择会把场景带向事先无法设计的、有趣的方向。
可能出现调查冲突场景包括“逮捕”“抢劫”甚至还有“公交车上最后一个座位”。
书中接着举了一个例子。
(一位女士进入自己的房间,发现了一个男人。)
女:不好意思,你在我的房间干什么?
男:我要抢劫你。
女:我不知道这儿有什么是你想要的。
男:这些画非常精美!我知道他们不是原作,但肯定值点钱。
女:谢谢,那都是我画的。
男:什么?这太令人敬佩了!这些画真是太棒了!
女:我真是太开心了——这些画就送给你了。
这个场景极具喜剧潜质。
二、真实最有趣
即兴初学者(曾经的我)都曾经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
浮夸的动作,浮夸的语言,浮夸的反应。
——“天哪,你竟然背叛我!我那么爱你!你为什么背着我和他在一起!”
——“老板,你再不给我算工钱,我就从这里跳下去!”
——“妈呀!病人吐血吐了一地!医生快来呀!”
“浮夸”是一种很好的保护机制。毫无准备地走上舞台,人本能地会用“浮夸”的外壳来保护自己。好像只要喊得够大声,演得够用力,就能掩盖自己的心虚。
“浮夸”很便利。演员直接背诵一些从电影电视剧里学来的廉价桥段,比起挖掘自己的生活经历,寻找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典型,要方便得多。
然而,演员越是浮夸,越不走心,观众就越难代入。
就像甜度过高的糖,刚一入嘴还能感受到甜味带来的喜悦,多咀嚼两下就只能感到腻味。
经验告诉我们,表演一个有点絮叨的老人,急脾气的出租车司机,市井气的小商贩,往往比表演一个疯疯癫癫的科学家,跳艳舞的家庭主妇,一见下属就骂的老板效果好。
因为,承认吧,后面三种人几乎不存在。
编剧写作的过程,就是脑内的即兴。
如果在即兴的过程中学会去伪存真,不拿表面上的东西糊弄观众,写作的时候,就不会拿表面上的东西糊弄自己。
三、高效对话
即兴喜剧中有一个练习,在开场三句话之内,明确人物身份、人物关系、地点、时间、事件,目标。
这三句话可以很水,也可以充满了信息量。
可以很简单粗暴,也可以全部由潜台词构成。
比如在酒吧里,你可以这样开始——
男演员:“你好啊,美女,第一次来这儿吗?”
女演员:“对啊。”
男演员:“我可以请你喝杯酒吗?”
或者,你也可以这样开始——
男演员:“你好啊,美女,第一次来这儿吗?”
女演员:“对啊,不过我要走了,宿舍快锁门了。”
男演员:“别回学校啦。我的游艇就停在附近的码头。”
同样都是搭讪场景,第一段除了事件之外几乎什么都没说。但在第二段场景中,第二句话点明了女大学生的身份,也点明了时间(深夜11、12点),第三句话既点明了男富二代的身份,也道出了事件和目标。而且用的全都是潜台词。
在《喜剧的真相》一书中,也有这样一个例子。
两个场景以同样的一句话开始,但由于在第二、三句话中高效地加入了新信息,使得场景方向自然地发生了改变。
场景I
“在这里签字。”
“这样它就有法律效力了。”
“是的,我们现在合法地离婚了。”
场景II
“在这里签字。”
“我之前从来没有被要求在一个女人的胸部签名。”
“那可不,我可是你的忠实粉丝。”
在场景I中,第二句话点明了签字的材料是一份法律文书,第三句话不仅点明了两位演员的夫妻身份,也点明了场景目标——离婚。场景II中,因为签字材料是“胸部”,人物关系很有意思地转向了明星和粉丝。
更值得借鉴的是,这样满含潜台词的对话,比直接上来就说“XXX我要跟你离婚”,或者“XXX你好帅我是你的超级粉丝”,要有趣得多。
能用一个字解决的,就别用两个。
能用潜台词说清楚的,就别讲大白话。
四、人物比事件重要
观众会关心一个喜剧场景讲了什么事,但更能让他们关心的,是这个场景关于什么人。
场景的发展固然离不开事件的展开。然而,事件展开靠的却是人物关系的变化。
我的两位即兴拍档,曾有一段时间沉迷“创业”场景。
一上来,两个人“张总”“王总”地一叫,然后就开始讨论产品的性能、创业的前景、某个领域是红海还是蓝海。
最终,这个场景整段垮掉了……(其实我也想拿自己举例子,无奈我实在想不起来自己演砸了啥……大概这就是旁观者清吧……)
如果观众想听这样的对话,在中关村创业大街随便找个咖啡厅一坐就好了啊。
观众想看到的,是活生生的人物,是人物之间的聚散离合,恩怨情仇。而不是两个人干巴巴地发表一些评论。
我曾经在旧文《“捡茬”喜剧人物写作的6大猫病》的第六点中提过这一原则。想看的朋友可以去历史消息中查找。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即兴喜剧不仅能帮助你成长为一个更好的编剧,更成为一个真实的人。
即兴是一个很好的释放潜意识的途径。当你处在一个“下一句台词说什么”的时刻里,当你的意识余额不足,你的潜意识就会冲上来救你。
喜剧最重要的就是“真”。一个不真的人,一个无法面对自己的人,是写不出好喜剧的。
去探索自己人性中的虚伪、贪婪、傲慢、好色,然后把它们融入你的喜剧人物中,让他们活过来。
本文作者捡茬长阿兰(左:喜剧捡茬院 微信公众号)和好友组成了一个了民间即兴团体——
(右)“老友即兴”欢迎大家扫描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