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夏天的陈小舒
小舒是澳大利亚公共卫生博士,从事幼儿健康科研工作,也是一位新妈妈,在育儿的路上边走边学,希望和你分享和交流养育孩子的所学所思。这里有靠谱又实用的育儿科普,也有国际主流的育儿理念,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药明康德  ·  得癌症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怎么办? ·  2 天前  
Insight数据库  ·  2024 ... ·  4 天前  
Insight数据库  ·  2025 年, 这 15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夏天的陈小舒

“第十名现象”:小学排名中上的孩子有了更光明的未来?

夏天的陈小舒  · 公众号  ·  · 2024-12-25 10:24

正文

你们还记得小学时总是考第一的那个孩子吗?


最近和朋友聊起一件事,觉得很有意思。我发现很多人记忆里小学班里的那个第一,后来的人生轨迹不一定像大家想的那样,会一直优秀领先。


反而是小学时成绩中等偏上、在50~60人班级中排名在第10名左右的孩子,在高中大学阶段似乎有更大的几率往前冲、甚至有更大的几率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


人生这场马拉松,起跑那200米的位次,对于终点的结果,似乎并没有什么预测性。尤其是小学段,“学霸”的标签,在时光的冲刷下,后来都变得模糊了。


小学的“第一名”,到底能不能预示孩子的未来走向?


关于这个问题,早在1989年就有一位杭州的小学班主任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第十名效应”。


这位班主任用了十年时间对151名学生进行追踪调查,发现:那些总考第一第二的“尖子生”,随着年级的升高,成绩有可能慢慢下滑;而那些排名在七到十五名之间的孩子,在进入中学后,名次往前移的比率竟占到了81.2%。


有人说这是因为小学时的知识比较简单,绝大部分孩子的成绩都在高分段,一套卷子做一遍能得第十,但有可能做二十遍才能得第一。愿意做机械重复工作的孩子也许会在创造性能力、分析性能力等方面发展受阻。


网上也有小学班主任发帖建议家长“不用拼命拼第一”,“到了初中,第一梯队会洗牌重来”:



作为父母,我们当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优秀,但更重要的,不是孩子能不能短期内拿第一,而是他们有没有能力走得长远。那么:


  • 那些小学学霸后来为什么掉队了呢?

  • 如果不仅仅是为了分数,那小学阶段到底该追求什么?

  • 怎么做,才能让孩子真正跑到最后?





其实,小学成绩本身不具有欺骗性,而是取得成绩的过程具有欺骗性。


那些一开始很优秀,后来又掉队的孩子,不是因为不够聪明,而是有些方式得来的第一名,掩盖了成长中更深层的问题,让孩子在初高中的学习中后劲不足


一开始拔尖,后期成绩容易下滑的“学霸”,一般分为这两类:


1

靠刷题拿第一的孩子:

冲刺快,掉得更快


小学阶段最常见的一类学霸,靠的就是题海战术。


每天刷题刷到天昏地暗,考试的知识点全覆盖,甚至连老师出题的思路都能猜中,分数名列前茅。


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相对简单,孩子容易通过大量重复性练习“训练”出好成绩,但题海战术的缺陷在于:机械重复能应对小学阶段的单一题型,却无法培养出深度思考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一旦进入需要发散思维的中学阶段,学科变难了,题目变活了,脑子就转不过来了,光靠刷题这套完全行不通。



因为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模式太简单了:多做题=考高分孩子已经把学习当成“体力活”,而不是“脑力活”这种思维惯性,会让他们在需要创造力的阶段迅速失去优势。


2

高压外力推出来的学霸:

成绩上去了,心却垮了


还有一种特别典型的学霸,是靠高压管理和家庭资源“堆”出来的孩子。


小学阶段,孩子的生活被安排得明明白白:课内的每分钟都用来“打基础”,课外的时间则被补习班、作业和课后训练填得满满当当,连玩半小时的时间都没有,学得苦但也确实考得好。



说实话,这种模式之所以能在小学阶段行得通,是因为这个年纪的孩子心里没有太多的“我才不要听你们的”这种想法,家长让他们做什么,基本都会照做。加上小学的知识点比较基础,只要练习足够,家长稍微推一推就能见效。


但到了初中,情况就开始不对了。


孩子慢慢长大,叛逆开始冒头,课程难度也上来了,家长也不能像小学那样全天候盯着,于是成绩很快就跟不上了。


小学阶段如果孩子一直靠家长的管控和课外资源的高投入才有好成绩,长期下来自己已经没有了主动学习的能力,也没有独立的规划意识


我看到很多孩子逐渐养成了一种对补习的依赖,有孩子自己要求必须补课,否则课堂内容听不懂:



还有的孩子把补课当成逃避的借口,在家不愿意学习,却主动去辅导班“摆烂”:



这种情况真的很扎心。父母的“高投资”带来了短期的成绩,却没能帮孩子建立起自主学习的能力,一旦脱离外部支撑,孩子自己是完全学不动的。





第一名很光彩,但这种“学霸光环”对孩子来说,未必全是好事。


小学阶段的第一名,还伴随着周围人的度期待:家长希望孩子继续保持领先,老师也总是用“班级榜样”来定义他们。


孩子自己也因此背上了“不能失败”的包袱,曾经的名次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慢慢就变成了必须“稳住”的压力。


因为常年保持第一,不自觉地陷入了“不能输”的思维。如果某次考试成绩下滑,他们可能会选择掩盖问题,不去正视它,不敢尝试新事物,甚至开始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



John W. Atkinson提出的成就动机理论 (AMT) 就说明,当一个人高度追求成就时,如果外部压力过大,可能会导致两个结果:


  1. 适应压力,内化动力,孩子能够平衡期待与自身能力,继续保持进步;


  2. 长期外部的高期待可能让孩子对失败产生恐惧,甚至因害怕无法达到目标而选择逃避,比如不敢尝试新挑战或逐渐失去动力。


尤其是对于那些从小“成绩一直第一”的孩子,心理学研究表明,他们更容易陷入“失败恐惧症”(atychiphobia)。


△ 失败恐惧症会导致一系列情绪和心理问题,包括羞耻、抑郁、焦虑、惊恐发作或自尊心低落。


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并不少见,比如有网友发帖求助,女儿总是考第一,但总是不开心,一旦被别人超越就气到流泪:



当第一名成为“身份标签”,让孩子把自己价值完全建立在成绩上,为了不让父母失望,拼命迎合外界期待,当无法达到这些期望时,就会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


“如果我考得不好,大家还会喜欢我吗?”

“如果我不是第一,我是不是就不重要了?”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但什么是真正的优秀呢?是短暂的“好成绩”,还是终身的“好能力”?


学习,说到底,不就是让孩子慢慢学会“如何学习”这件事吗?


小时候,记过的知识点,背过的课文长大后已经忘得一干二净,留下的却是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正的学习能力,是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有条理地安排任务,主动去发现问题,并一步步解决。而小学阶段,正是培养这些能力的关键期。



所以,有些在小学阶段形成了学习能力的孩子,虽然当时可能成绩并不突出,表现平平,但因为他们保有对学习的好奇心和热情,能够在更复杂的环境中逐渐积累优势,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初高中反而一步一个脚印赶上来了。


那么,如果不为分数,小学阶段究竟该追求什么?


我想分享几点自己的感悟:


1

学习这件事,

不该“被推着走”


想让孩子真正学会学习,最重要的是让他们从“被推着走”变成“自己愿意走”


这很不容易,但只要我们的关注点从“完成任务”转向“激发内驱力”,只要意识到这一点,一切都有转机。



Lisa Legault 于 2020 年发表在《人格与个体差异百科全书》上的一项名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研究显示:外部的奖惩制度形成的外在动机没办法持续有效地形成动力只有内在动机才能自然而然地持久激励一个人。


然而许多孩子不愿主动学习的原因,不是因为懒,而是对学习本身没有掌控感。


又根据爱德华·德西和理查德·瑞安在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当孩子们对自己的选择有控制感时,他们就会产生内在动机。


很多孩子觉得学习一件“被安排”的事,一切的动力来源都是外界的奖惩制度:写不完作业会被老师批评,考得好会得到爸妈表扬……但可能从来没人问过他们:


  • 你最喜欢哪一篇课文?

  • 你觉得今天学到的哪部分最有趣?

  • 除了课本知识,你还想学点什么?


我们能做的是:把决定权适度交给孩子。


  • 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和顺序

    是先听课文录音还是自己默读,是用图画来记忆知识点还是写提纲笔记,先写语文还是数学作业,这些都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


  • 自己决定学习时间和时长

    每个人最佳的学习时间和专注时长都不一样,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开始学习和结束的时间、用不用番茄钟、中途休息几分钟等;


  • 给孩子“试错权”

    允许孩子尝试自己的计划,即使觉得不一定高效,也不要急着干预。比如孩子说先玩后写,结果发现作业拖得很晚,下次他们可能就会主动调整顺序了。


    只有亲身承担了后果,才能真正建立对自主权的尊重。


当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可以对学习有所选择时,学习将从外部施加的任务真正变成“自己的事”。



2

让孩子学会接受不完美


不是每次努力都会有好结果,这一点孩子必须学会接受。


我们常说“成长比成功重要”,但具体到孩子身上,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接受他们在试卷上的低分呢?


100分满分,孩子就算只考了10分,我反而觉得应该和娃一起感到开心,因为这个时候正是一个复盘的最好时机。


失败最大的价值,是暴露问题。小学阶段,正是一个发现短板、找到解决办法的黄金期,如果孩子能从失败中找到原因,学会分析和反思,这才是真正的成长。



我们要做的,不是避免让孩子失败,而是为孩子建立起一个“允许失败”的环境,并引导他们复盘过程,设定新的目标。


孩子在受挫时,我们的陪伴比在成功时更重要。


很多家长在孩子失败时的第一反应是给建议,可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有人懂他的挫败感,而不是帮他解决问题,有时我们一句“我知道你很难过”,就能让孩子重新站起来。


酒酒刚开始玩积木的时候经常一碰就倒,一倒就哭……意外收获是,酒酒越来越能够接受失败和控制情绪了。


一开始我也会在酒酒哭的时候给他提建议“你要有耐心嘛”“得更小心一点”,后来发现这些没用,孩子需要的不是我的帮助,而是我懂他多难过。



我后来对酒酒说:“我看到你那么耐心搭了这么久,结果最后还是倒了,真的太难过了。”当我懂得他的情绪,给他一个抱抱,很快他就平静下来了,选择重新尝试。


这种共情,比任何劝说都有效,因为孩子在情绪被接纳时,才能迅速平静下来,重新找到解决问题的动力。


我们以前的文章里,对孩子抗挫能力的培养已经分析比较全面了,大家可以点击下方标题直接跳转阅读:


  • 《抗挫折训练不是吃苦!应该这样提升孩子的抗挫能力(恢复力)》

  • 《赢,不重要,我更在意孩子怎么输》


3

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打下走远的基础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习习惯的黄金时期,好的习惯能让孩子终身受益。学习习惯不是天生的,更不是靠“开窍”,而是从一次次的日常细节中积累出来的。


培养学习习惯听起来很大,但其实从几个小细节就能入手:


1. 规律的作息和学习时间

对孩子来说,规律作息的意义,从来不是为了多学一点,而是帮他们摆脱对时间的被动感,让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


小学阶段的孩子很难意识到时间是有限的,不觉得时间是需要管理的,因为没人告诉他们,怎么去掌控它。


如果缺乏时间上的规划和规律,哪怕一项小作业也会拖拖拉拉地占满整个晚上,规律的作息和学习时间,是孩子建立自我管理能力的第一步。


比如,每天放学回家先完成作业再玩,要让孩子有个明确的时间段“安静下来”,剩下的时间完全可以自由支配,这样更有动力去按时完成任务。



这个习惯固定下来后,孩子自然会明白:原来作业可以不用拖到很晚,也原来,玩和学习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同时,爸妈一定要信守承诺,如果孩子完成了任务就可以去玩,就真的要让他们去玩,不要因为他们写得快,就临时布置更多的任务。这样看似让孩子多学了一点,但实际会损害他们对规则的信任感,让孩子在未来变得拖拉、故意“摸鱼”,因为他们会觉得完成得快没有意义。


2. 教孩子分解任务,设立优先级

所有的“难”都是因为任务拆得不够细。如果孩子面临较大的学习任务(如准备一场考试),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分解为不那么难的小目标,并帮孩子识别任务的轻重缓急,优先处理重要且紧急的内容,确保关键知识点得到充分复习。


3. 专注而不贪多

与其让孩子一次性学很多内容,不如教会他们只专注于眼前一个小小的任务,关注当下这一分钟可以做些什么。保持简单的学习环境,把电子设备统统关掉,所有干扰项都移开,让孩子全神贯注地写完一科,再切换到下一科。


但专注,并不是要求孩子不要动,之前我们有篇文章分析过,孩子写作业“乱动”,反而效率更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