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经管之家
经管之家官微,每个经济、管理、金融、统计的学习和从业者,都应该有的帐号。经管之家(论坛),是国内成立十年的大型经济、金融、管理、计量统计社区,十年磨一剑,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提供“经管爱问”答疑微服务,以及相关数据分析及金融培训课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第一财经  ·  多家药企因涉嫌商业贿赂致歉 ·  昨天  
经济观察报  ·  A股开盘:三大指数高开,沪指涨0.18%,液 ... ·  2 天前  
21世纪经济报道  ·  吴奇隆、刘诗诗突传消息! ·  3 天前  
有限次重复博弈  ·  现在车都这么开了? ... ·  3 天前  
西部财经融媒  ·  2月LPR保持不变:1年期3.1%,5年期以 ... ·  3 天前  
西部财经融媒  ·  2月LPR保持不变:1年期3.1%,5年期以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经管之家

银行人跳槽的终极秘密:一份最权威的调研!

经管之家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5-31 11:05

正文

来源: 中国电子银行网


近期,中国银行业协会研究部课题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才队伍现状及流动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本次调研共向协会33家会员单位发放了相关问卷,包括3家政策性银行和邮储银行,5家大型银行,8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13家城商行和3家农信社。

(制图:新浪财经)

本次调研显示,2013-2015年,参与调查的33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才流出排在 第一位的原因是职业发展,占比达34.8%;第二位和第三位分别是家庭原因和薪酬待遇,占比分别为26.0%和24.6%。

从人员流向来看,银行业金融机构人员流动的去向越来越多元化,传统的银行同业之间的流动仍占主体,但占比呈逐渐降低趋势。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才队伍情况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才年龄结构

(制图:新浪财经)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才学历结构

(制图:新浪财经)


我国银行业人才引进情况

我国银行业人才引进情况

(制图:新浪财经)

五大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引进人员的类别和引进渠道存在显著差异。

我国银行业人才引进渠道分析

(制图:新浪财经)

(制图:新浪财经)

(制图:新浪财经)

从引进渠道来看, 五大行以校园招聘自主培养为主,校园招聘占引进人员的比重接近93%,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以社会招聘为主。

在管理人员群体中, 从年龄来看, 引进的高层管理人员中40岁(含)以上占绝大多数,40岁(含)至50岁和50岁(含)以上年龄段占比分别为61.26%和37.84%; 从性别来看, 引进的管理人员主要以男性为主,占比达到69.17%; 从学历分布来看 ,引进的管理人员大部分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达到86.77%; 从引进渠道看, 管理人员的引进以社会招聘方式为主。 除高层管理人员的引进以行政任命等其他渠道占主体外,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的引进中社会招聘所占比重分别为89.95%和70.11%。

我国银行业人才引进面临四大困难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目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人才引进方面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挑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专业化、复合型高端人才有效供给不足。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普遍面临人员队伍结构、质量与业务发展不匹配的难题。尤其是复合型专业人才、领军型管理人才严重缺乏,仅靠机构自身培养和储备难以满足业务发展需求。而且与企业岗位需求匹配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也很难求。 尤其是招聘既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又具有丰富从业经验,且熟悉掌握新业务知识(如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

业内外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业务不断扩张,以及民营银行准入的放开和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金融行业对市场营销、风险控制、金融交易、投资银行、信息科技等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竞争日益激烈。 各类专业人才、创新人才和中高级管理人才更是各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互联网金融企业和各类创业企业引进和抢夺的重点。

薪酬待遇水平不具竞争优势。 当前,我国银行业的薪酬待遇水平与证券、基金、资产管理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互联网金融行业相比劣势明显。而互联网金融企业和其他创业企业所提供的股权、期权等竞争手段进一步削弱了银行业对于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区位因素影响显著,二三线城市人才短缺更为严重。 另外,经营区域也是影响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才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总部位于非一线城市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因城市吸引力不足导致其在引进优秀人才和高校毕业生方面处于明显不利地位;另一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位于二三线城市的分支机构也面临着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供给不足、吸引力不够等困难的困扰,难以留住优秀人才。 尤其是县域机构“招人难、流失快”问题就相当突出。

按照不同机构分五大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流出人员的结构、流出原因和方式都存在一定差异。 按岗位类别分,五大行流出人员中以操作技能人员为主,占比46.6%;其次是专业技术人员,占比40.5%;经营管理人员占比12.9%。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流出人员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占比64.3%;操作技能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占比分别为21.6%和14.1%。城商行流出人员中经营管理人员占比相对较高,约为23.2%;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技能人员占比相当,同为约38.4%。

在流出的管理人员中,五大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虽然都是以基层管理人员为主,但城商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占比明显较高。

从人员流出的原因看,五大行人员流出的主要原因是职业发展、家庭因素和薪酬待遇 ,在已知原因的流出人员中占比分别是33.44%、26.69%和26.66%;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人员流出的原因中排名前三位的虽然也是职业发展、家庭因素和薪酬待遇,但工作压力原因的占比高达17.37%。而城商行在已知原因的流出人员,出于职业发展考虑的占比高达55.18%,工作压力原因排在第二位,占比22.36%,薪酬待遇原因占比只有10.86%,排名第四位。

从人员流出的方式看,五大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都是以离职员工提出辞职申请为主,但具体存在很大差异。 如五大行除了员工主动辞职,退休也高达43.19%,尤其是流出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中,退休占了绝大比重。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中,人员流出方式中辞职占比均超过90%,但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流出的中、高管理人员中,退休占比分别为21.4%和33.3%。城商行中高管理人员,退休占比分别为36.4%和50.0%。

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人才流向的原因

从人员流向来看,银行业金融机构人员流动的去向越来越多元化。 一方面,传统的银行同业之间的流动仍占主体, 但占比呈逐渐降低趋势。 另一方面,人员流向证券、基金、信托、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逐渐增多。 再次,近年来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财富管理公司、私募股权投资公司等也成为吸引银行业金融机构人员的重要流向渠道。最后,也有少部分人选择自主创业、学历再深造等。

总结分析,造成银行业金融机构人员流动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条:

职业发展空间受限为首要原因。 从调查数据来看,职业发展空间受限是导致银行业金融机构人员流失的首要原因。部分银行从业人员由于感觉职业晋升空间有限,职业前景不明朗,从而对现有企业和岗位不满从而选择跳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