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师艺家人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官方公众号,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欢迎您的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北师艺家人

会议回顾丨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艺术文化精神研讨会

北师艺家人  · 公众号  ·  · 2024-04-16 10:5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艺术文化精神研讨会

会议回顾


文化思想与艺术文化精神的传承在历史上每个时代都备受关注。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拓展,是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向导与指南。同时也为中国艺术文化精神和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依据和坐标。

为了更好地探讨这一议题,北京师范大学于2024年4月14日举办“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艺术文化精神研讨会”。本次研讨由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中国文艺评论(北京师范大学)基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邀请到多位文化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拨冗出席,共同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艺术文化精神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二级教授、中华爱子影视教育促进会会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专委会副主任周星;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袁正领;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北京师范大学)基地主任、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肖向荣出席研讨会并致辞。

周星教授在致辞中提到,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深刻感悟思想伟力,扛牢使命担当,以新气象新作为努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他表示,希望今天的研讨会中可以听到更多专家学者的新思想和新见解,为学术构建提供思想指引与价值支撑。

袁正领在致辞中提到,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新时代中国文艺应具有、应承载怎样的文化精神,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命题。从宏观的视角来看,应把握以下几点:巩固和增强文化主体性;着眼人民性;立足现实世界。

肖向荣教授结合自身经历和理论思考,从文艺创作方面分享了中国艺术工作者如何在实践中阐释党的思想和党的精神,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他还分析了艺术教育应如何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和当代性找到自己的行为准则。他指出,守正创新最重要的精神内核就是“两个结合”,作为文艺工作者,应当根植于“第二个结合”更为生动地阐释了当今文艺创作、文艺研究,以及艺术教育的宗旨。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北京师范大学)基地执行主任杨乘虎主持致辞仪式。



致辞完毕,研讨会正式进入主题发言环节。共有10位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艺术文化精神进行发言。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首先进行发言。他的发言深入浅出,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更清晰的思路,以便更好地将其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去。

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会长、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彭吉象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的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建设——“两个结合”的重要启示》展开主题发言。彭吉象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理论思想,不但是指引我们走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正确途径,同样也是指引我们建构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的必由之路。其一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其二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北京电影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丁亚平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传承与中国电影的艺术精神》展开主题发言。分别就“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传承的根本遵循”“电影艺术: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耦合”“电影的艺术精神:传统文化的技术”刺点’与创造性转化”进行分析。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京师特聘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北京师范大学)基地副主任向云驹围绕《从文明、文化与艺术的关系看文艺的新使命——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点认识》展开分析。他认为,文艺是世界语言,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好方式,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而实现这一使命的文艺路径是文艺要在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王廷信围绕《中华传统审美文化“和”的精神理想》进行主题发言。他在发言中指出,我们中国人在论文学艺术过程当中,不是单纯去考虑文学艺术的问题,而是永远都站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去讨论文学艺术问题。这种关系最终是落实到“和”的问题。他指出,将马克思主义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和”的精神贯穿性、持久性,一定意识到中国文化高级性。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全国高校美育教指委委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委员李洋围绕《文明交流互鉴下的视听文明》进行主题发言。李洋对视听文明的概念进行分析,认为视听文明是未来文明交流互鉴的主要形式。视听内容的生产超越了一般意义的影视剧创作,不仅是消费性的视听产品,还包括更为广泛的视听书写内容的交流和互鉴。视听文明还体现为由读者向观众的转化,文化的交流互鉴更多的是基于一种新的视听内容的融合与取代的差异。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张燕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电影强国建设》进行主题发言。她指出,中国电影要在2035年实现电影强国建设的历史性重大目标。中国电影创作者、传播者、教育者能够必须努力学习并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尤其需要真正确立中国电影的文化自信。她从文化自信以及全球能力创意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她认为,第一,文化自信为新时代中国电影产业与文化建设提供了动力;第二,全球文明倡议对新时代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创新传播指引方向,是推动形成交流互鉴,对外软实力传播的重要路径。

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处处长、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华爱子影视教育促进会副会长刘军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电影学派的文化精神探究》展开主题发言。他提到:“习近平文化思想我的理解包括三个方面: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发展在国家现代化中华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中的文化力量;建设文化强国。”他认为,要紧抓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三个方面的思考,深刻践行总书记的要求,要用代表国家水平的时代杰作,用新的技术支撑这种产业方式,来创造出这个时代的精品。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中国文艺评论(北京师范大学)基地委员张璐围绕《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当代音乐评论》展开主题发言。张璐提到,在我国当下音乐现象中的民族化、本土化问题,特别是在新的传媒语境下,如音乐综艺现象的流变、中国音乐剧的崛起与发展、合唱的中国化道路现状等问题。基于历史、历程的学习与梳理,观照当下音乐评论的时代特征,音乐评论的当代价值转换思考与实践。她从三个方面出发,对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当代音乐评论进行分析:一是立足中国精神,开辟人文内涵;二是增强原创实力,打造本土精品;三是展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主题发言环节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主任、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北京师范大学)基地副主任虞晓勇主持。

主题发言结束,肖向荣和周星分别对研讨会进行总结。总结发言后,研讨会正式落下帷幕。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未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是每一个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