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最近一周,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波斯湾沿岸。
美国以定点清除的方式击杀伊朗革命卫队高级将领苏莱马尼,引发地缘政治海啸。
伊朗随后对美进行报复,以导弹袭击了拥有美国驻军的伊拉克阿萨德空军基地和在埃尔比勒的一处军事基地,并公开宣称“激烈的复仇行动已开始”。
关于袭击造成的具体损害和伤亡,美伊两国各执一词。
然而,无论是美国对伊朗高官的定点清除,还是伊朗以导弹回击美军基地,两国军事对抗的方式与烈度较以往都出现了显著升级。
毋庸置疑,美伊博弈在一连串危机中上升到全新高度,地区局势也因此进入高度紧张的状态。
从近几日美伊两国的反应来看,美国的混乱程度要远高于伊朗。
刺杀发生后,面对伊朗的强烈反弹和地缘政治震荡,美国白宫、国会、国务院、国防部、驻伊美军等各部门屡屡出现相互矛盾的政策表态,
这显示出击杀苏莱马尼并非美国长期战略目标之一,而更像是一次“临时起意”的冒险行为。
甚至不能排除的是,特朗普总统或许事前并不了解苏莱马尼其人,也并未认识到击杀行为可能带来的严重政治后果。
因此,当事件后续发酵超出白宫预先设想,特朗普政府不得不对政策进行迅速回调,寻找对内交代及对外解释的最佳平衡点。
反观伊朗,尽管高级将领被杀是突发事件,但其相关反应较有章法。
从报复的目标与时间选择、向伊拉克事先通报袭击细节,以及事后迅速且明确的舆论引导,都看得出这是一场精心设计、按部就班、稳步推进的“复仇大戏”。
对伊朗而言,重要的不是击杀多少美军士兵,而是向世界表明:
伊朗有能力且敢于以导弹方式空袭美军基地,且美军无法或难以实施拦截。
伊朗的行为已充分展现了其军事实力和政治意志,对内凝聚了民心,对外极大地打击了美国在其盟友心目中的威信。
目前,两国就苏莱马尼之死相互报复的第一阶段已经结束。
值得庆幸的是,
双方对彼此的战略意图都较为明确,实现了心照不宣的默契,这也是地区局势免于失控的重要基础。
伊朗对美军基地的报复行动刚刚结束,其外长扎里夫旋即表示“报复行动已经结束”,特朗普亦同步声称“伊朗的袭击未造成严重损失”。
而事实上,彼时两国均未完成对袭击结果的评估。
可见相关表态是早已准备好的“必演曲目”。
在北京时间今天凌晨,特朗普总统发布对伊声明,开篇即表示“伊朗似乎已准备收手,这很好”。
可以讲,
两国在避免走向全面战争的问题上拥有着高度一致的共同利益。
除了全面战争,美伊两国没有排除其他任何一种对抗可能。
双方的边缘政策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美国已表示将对伊朗实施更加严苛的经济制裁与军事遏制,而伊朗亦宣布开始“中止履行伊核协议非核心义务”的第五阶段反制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在极限施压与极限反抗的道路上,
美伊双方仍旧遵循着一贯的路线图向前推进,并未受到此番苏莱马尼遇刺身亡事件的影响而偏离轨道。
从美国来看,对伊朗的经济制裁一直是步步加码,军事行动并未打破美国制裁的布局与节奏。
从伊朗来看,第五阶段反制裁手段早已规划好,实施的时间也是早有定数。
伊朗在苏莱马尼事件发生之前便已告知伊核协议除美国以外的其余各方将实施的具体反制手段,并明确表示这是最后一阶段的反制措施,伊朗将继续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合作,履行国际义务,确保核透明。
两国政策均未因近期的武装冲突而明显激化、脱轨。
决策理性是当前确保美伊博弈不失控的重要保障。
从目前来看,双方在这一方面各有优劣。
美国自身各部门缺乏协调,总统本人易受左近人士影响而做出非理性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