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刻,你在做什么?
如果感到烦闷,请抬头看看天,在距离地面约400公里的天上,“天宫”空间站正在兢兢业业地绕地飞行。
在你不知道的时刻,还有很多人在探索星星,关心宇宙。
你也许会问,宇宙,跟我当下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答案有很多。
那就先跟随五位“天”字号科学家的步伐,从距离地面几百公里、几千公里、甚至几亿公里的“
摄影高手们
”开始讲起吧。
——月球及火星探测器副总设计师 贾阳
“祝融号”着陆火星后,迫不及待给地球家里传回了一张自拍照。
为了找好拍摄角度,它先把相机放地上,然后退了5米,“咔嚓”完成了第一张自拍。
再然后,它退得更远,一直到着陆平台旁边,拍了张合影。
照片里,“祝融”的“额头”上有一个红色的字符,那是它的专属车标,取自古文里“火星”的“火”字。
为把照片传回地球,“祝融”还有一个形影不离的小伙伴——环绕器,它携带高增益定向天线,作为火星车与地面通信的中继站。
自拍只是“开胃菜”,祝融真正的目的,是
探索火星上的奥秘
,比如是不是曾经有过生命。
站在火星上审视人类,也许能帮我们揭开自身起源的奥义。
——高分重大专项工程的总设计师兼副总指挥 赵坚
在《山海经》中,羲和是太阳的母亲,光明的缔造者。
在太空里,“羲和”是我们为太阳量身定制的专属“摄影师”,专给太阳做“CT”。
作为摄影高手,它的技术达到了
“双超”级别
——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稳定度。
万分之三度的精度,划过赤道,长度大概在33米左右;十万分之6度每秒的稳定度,几乎是“目不转睛”“纹丝不动”。
而这一切,主要是为了人类自己的安全。
太阳跟人类的关系很微妙。一方面它带来能量;另一方面作为灾害性天气的源头,它通过严重影响地磁活动和电离层,干扰航空航天、卫星安全、导航通信、电网设施等各方面。
“羲和”让我们对于太阳的认识从神话走向科学。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台长 沈志强
今年五月,上海天文台发布了银河系中心黑洞的首张照片。
这张照片莫名亲切,横看竖看,都像一个黑黑的
甜甜圈
。
黑洞是一种最致密的天体,把整个地球压缩到直径2厘米左右,就成为了一个黑洞。
因此,它有着极强的引力,能扭曲时间、空间,任何物质一旦靠近它,都会被捕获。你逃,它追,你插翅难飞。
这种情况下,不能直接拍黑洞,只能依赖于黑洞周围的发光气体和尘埃。再加上引力
“掰弯”
了这些气体、尘埃,拍出来就是一个明亮的环状结构。
为了拍它,“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合作组织调动了地球上6个地区的8个射电望远镜进行观测,相当于组成了一个地球那么大的“虚拟望远镜”。
研究不能吃的甜甜圈,让我们离宇宙起源更近一步。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台长 常进
90年前,当天文学家们给星星“称体重”时,发现结果远远“
超重”
了。
以银河系为例,测出的质量是1万亿个恒星,但望远镜只看到了1000亿个,剩下的9000亿个,去哪里了?
后来,科学家们弄清了宇宙的构成:我们已发现的物质,只占总质量的5%,剩下的95%“无知”中,有27%是
“暗物质
”。
寻找暗物质很难,但可以往天上发射卫星,通过暗物质和暗物质发生作用产生的高能粒子,间接捕捉它。
“悟空”望远镜
,就这样诞生了。它拍出来的“照片”,是“
宇宙高能电子谱
”。
它的检测极其准确,相当于在北京市找200人,不能错一个。而且由于暗物质质量未知,它的“网”要尽可能大,这一点也办到了。
暗物质似乎没有打搅我们的生活,但作为“
笼罩着21世纪物理学的两朵新的乌云
”,揭开谜底,就是崭新的一片天。
——中科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
X射线,我们过安检、去医院拍透视片都接触过。
很少人知道它还有软硬之分。
太空里,很多天体被尘埃包围,软X射线无法穿透,只能用
硬X射线
探测器去发现它们,这就是我们的
“慧眼”卫星
。
作为我们第
一颗X射线天文卫星,它具有我国首创并研发的信号还原成图像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