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陈海贤
动机在杭州(陈海贤)的个人公众号,主要用来发我自己原创的关于幸福和成长的活动、问答、文章和书评。
51好读  ›  专栏  ›  陈海贤

如何应对艰难的选择?

陈海贤  · 公众号  ·  · 2025-03-21 11:3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如果您想按时看到我的文章信息,请点击蓝字(陈海贤)关注>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




按:


我的新书《走出黑森林:自我转变的旅程》正式上市了。简单来说,这是一本帮你应对困境,在不确定中找到确定性的一本书。


我知道,现在有很多人处于一种纠结又煎熬的状态。比如,有的人想转行、想换工作,追求那个理想中的的事业,可是担心自己真的做了改变后,结果不如人意,怎么办?有的人处于一段痛苦的关系里,却又无法下定决心离开,总担心,万一以后没有更适合的人,怎么办?还有的人一边苦苦坚持自己的梦想,一边承受它的痛苦。


这本书就是为此而来的,它会告诉你, 如何排除纷繁复杂的影响因素,找到自己内心的“我想要”;又该如何应对艰难曲折,去实现自己的“我想要”,获得自洽的人生。


当然,我很清楚,无论你要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会很难,你都要经历一段曲折的路程。为此,我想专门为你介绍一个名叫“容器”的工具。这个工具最大的作用在于,你不用急于立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尤其是重大的人生选择。但你可以在容器中同时容纳两种可能性,等到时机成熟时,再作出最终的决定。


接下来,我就为你具体讲一下,容器这个工具要如何应用。




时间容器


第一种容器叫做“时间容器”。


如果你正在纠结,要不要换行业、换岗位,或者在工作和学习这两个选项中犹豫不已,可以尝试给自己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全力投入某一个选项。等到时间到了后,再来作出选择。


要怎么使用“时间容器”呢?我先给你讲一个来自贾雷德·戴蒙德的例子。


贾雷德·戴蒙德你可能并不陌生,他可是畅销书《枪炮、病菌与钢铁》的作者,还是著名的生物学家。但你不知道的是,他曾经差点放弃自己的学术生涯。


当时,戴蒙德在剑桥大学读了整整一年的研究生,结果,生物实验没能取得任何成果。过高的期待和现实的落差,让他怀疑起自己来,觉得自己并不适合做研究,想退学去做同声翻译。


戴蒙德的父亲其实是一位学者,他自然希望儿子能够继续学业。不过,父亲并没有干预他的决定,只是提了一个建议:先回到剑桥大学,花一学期的时间做实验;如果实验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到时候再做退学的决定。


这个建议让戴蒙德一下子感到轻松很多。接下来的一学期,他专注在生物实验上,努力加上运气,他的实验有了很多突破,引起了学界的注意。接下来,他埋头实验,直到博士毕业。一直到成为我们今天都熟知的生物学家和作家。


我们可以认为,这一学期的时间奠定了戴蒙德后来的人生走向。同时,这一学期正是一个“时间容器”。


为什么“时间容器”有用呢?这背后蕴藏着深刻的心理学原理。


首先,有一个明确的时间,可以减轻我们做选择的焦虑。 戴蒙德可以对自己说:“我不是逃避选择,而是一个学期以后再做选择。”这样一个具体的时间点,会为我们在不确定中创造出确定性,而确定性的东西可以卸下我们内心的负担。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这样一个时间容器能够帮我们避免内心与现实的冲突。 比如,戴蒙德可以告诉自己:“一个学期以后,我可以去试试做同声传译,现在反而不必那么着急,不妨把所有精力先放到做实验上。”


正是因为“时间容器”让戴蒙德同时保留了“做学术研究”和“做同声翻译”这两种可能性,他反而可以专注在其中一个选项上,然后,全力以赴创造新的经验。


只有在“时间容器”里停驻一段时间,你才会更容易看清,究竟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




事件容器


如果说,戴蒙德的问题是,不知道两个选项中的哪个更适合自己。接下来我要讲的情况则是,很多人明明有更想追求的东西,却因为现实的种种限制,而不能立刻作出选择。


这种时候,第二种容器——“事件容器”也许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什么叫“事件容器”呢?


它可以是你现在做的事情里,未被发掘的新场景;也可以是你现在身处的角色和身份中,没被看到的新的可能性。 请让我用一位来访者的故事,来给你具体解释一下。


这位来访者一位资深的HR,就叫她S吧。S在人力资源这行耕耘多年,积累了很多经验,可她厌倦了这份工作,想转行去做教练。只是,转做教练的话,她不仅要放弃高薪的工作、多年的行业积累,还要面对刚起步时客源、收入不稳定的状况。她告诉自己,眼下这几年作为过渡期,一边干着HR的工作,一边积累做教练的经验,等客户稳定下来,再彻底转行。


看起来,有一个工作以外的目标挺好的,会带来希望,让人觉得生活有个盼头;可这个目标会不断提醒她,她现在做的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会让人更难忍受现状。


我问S,HR的这份工作里,她最难忍受的部分是什么,她说是裁员。原来,以前她并不讨厌 HR 的工作,因为工作中有很多可以帮助员工成长的部分。可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很多员工都被“优化”了,而她不得不代表组织去执行这冷酷的决定。


她告诉我:“我最难受的地方是,我不喜欢那个不得不冷酷对待同事的自己。我喜欢帮助人,希望看到别人的成长,所以我想转行做教练。”


如果从现实的角度看,S面临的难题是,在两份职业里作出选择。


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思考,这两份职业背后代表的, 是两个不同的自我:一个自我是代表组织的、职业化的、冷酷的,一个自我是温情的、想给他人提供更多帮助的、充满善意的。


看起来,HR 的工作压抑了后一个自我。但那个温情的、善意的自我,真的只有靠换工作才能找到吗?


我对她建议道:“你有没有可能在不换工作的情况下,为后一个自我创造一些空间呢?”


S发现,原来还有很多可以帮助员工的场景。只不过,她之前只关注是否要辞职,而忽略了那些场景。


于是,那些场景就为S提供了一个“事件容器”,让她重新跟那个温情的、乐于助人的自我产生联结。于是,HR的工作不再是难以忍受的痛苦,而成了她完成转行前的保障。


如果你也正陷入是否要辞职或者转行的纠结中,不妨像S一样,在现有的条件里寻找到“事件容器”,来安放你想要追求的自我和价值观,帮助自己渡过一段难熬的时光。




关系容器


除了“时间容器”和“事件容器”,接下来,我想为你介绍第三种容器——“关系容器”。


关系也能够成为容器,是因为, 好的关系可以既给你提供支持,又能给你足够的探索空间。


我曾经遇到一个年轻的朋友,他因为考研失败陷入了抑郁, 觉得自己前途渺茫,什么都不想做,便回到了妈妈家。妈妈不停地鼓励他要振作、要打起精神来,还主动帮他写简历、找工作,可这些举动反而让他更加心烦意乱,他整天整天地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去。后来,忍无可忍之下,他逃去了爸爸家。


爸爸对他的状态没有发表任何评论,既不催他早睡早起,也不管他打游戏到深夜几点,只是每天给他做饭,喊他一起吃。有时候心情好了,两个人会出去散散步,随意聊几句。就这样过了一个月,他忽然觉得自己不能再这样浑浑噩噩下去了,就找了一份工作。


他爸爸究竟做了什么帮到了他呢?表面看起来,似乎什么都没做, 但正是这种“什么都没做”里,包含了帮他复原的最重要的元素——他爸爸给了他一个容器,让他去整理、修复自己。


这种不打扰背后是一种信任:爸爸相信儿子会自己找到出路。


其实,刚才讲过的戴蒙德的父亲,也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关系容器”。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如果戴蒙德父亲坚持要儿子像自己一样,走学术之路,还逼着他不能退学、不能去做同声翻译,结果会怎么样呢?


也许戴蒙德表面上顺从父亲,心里却觉得,搞学术研究都是被父亲逼得,并非我的愿望;也许戴蒙德会直接反抗父亲,原本他还犹豫要不要退学,一冲动,可能马上就放弃学业了。


你可以想到,宽容的关系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容器,它可以为我们创造一个安全的空间,允许我们自己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会处在一个艰难的阶段——眼前的生活、工作好像并不是我们自己想要的,可是,改变的时机并没有到来;或者,我们并不清楚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这时候,我们不要为难自己,认为眼前的不如意都是自己的问题。


不妨看一看,能否给自己创造一个容纳各种可能性的“容器”,这个容器可以是一段可供探索的时间,可以是事件中新的可能性,可以是一段既提供支持、又给你空间的关系。


借用余华老师说过一句话:“除了生病以外,你所感受到的痛苦,都是你的价值观带给你的,不是真实存在的。”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在生活里碰到的问题都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现实层面上的,一个是心理层面上的。


现实层面 上看,无论是有人想转行、想离职,还是有人想结束一段关系,它们都不会带来生理性的痛苦。


可它们会在 心理层面 上让我们感到纠结、迷茫、难受,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


我们担心自己做错了选择。我们担心选择的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我们担心选择的结果会失败,我们担心自己的选择得不到周围人的认可,所以才会迷茫、纠结、内耗、痛苦。


但是不要怕,我接触过很多人遇到了相似的问题,并且最终从困境中走出了属于自己那条路。


现在,我把那些人的经历汇总起来,并且梳理出一幅完整“自我转变”地图,一站一站地带你去看:每一站的关键节点在哪里,容易卡住的地方是什么,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关键节点。


最后,我想用《走出黑森林》封面上的一句文案来勉励你:“你所经历的困境,让你成为你自己。”


注: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PS.


3月27日,晚18:00-21:30,我会在北京的得到中心做首场新书的线下发布会,欢迎大家来捧场。

下面海报扫码报名,期待现场见到大家。




“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