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东书房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个人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东书房

于建嵘学术自述 7:回忆里的父亲和母亲

北京东书房  · 公众号  ·  · 2017-05-11 11:49

正文

内容为讲贯堂推出的系列学者学术讲述,今天分享给大家的是社科院农村发展所于建嵘教授的学术思想历程之7(一共九段,待续)!


于建嵘对父亲的记忆并不很深,只记得印象中的父亲因为早年参加革命,有过战场杀伐的经历,气质与普通人有异。博士论文完成后因为被中文系朋友调侃只会写理论文章而才情不够,于建嵘不服气,就以参加革命的父亲为题材,躲在宿舍闭门七天,写了一本小说,取名《父亲是个流氓》。



小说主要写了父亲的三个人生阶段,在三个阶段里,父亲遇到了三位女性。第一个是一位外来讨饭的女人,在父亲穷困潦倒时与他结婚。第二个是一位知识女性,是天津一位纺织业巨头的女儿,革命成功后父亲做了县委书记,抛弃前妻,与她结婚,在文革中自杀。第三个是一位物质化的女人,年龄比父亲小很多。


小说发表后,社会反响很大,褒贬不一,甚至有人认为于建嵘名义上写的是家族史,实际上写的是共和国史。他挥挥手笑道,他父亲被批斗致死的时候自己才6岁,肯定不是家史,书中的父亲纯属虚构,过度解读毫无意义,文学创作没有禁区。


和过早辞世的父亲相比,母亲对于建嵘影响更大。他自幼和母亲相依为命,对母亲的感情十分深厚。母亲生前是个很勤俭的人,对物质生活的渴望并不强烈。当年于建嵘做律师赚到钱后就决定不再工作而选择四处游学,也是因为受到了母亲这种品质的影响,认为钱够用就好,不应该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于赚钱。


亲过世之后,于建嵘的心态发生了巨大转变。一方面痛惜母亲的离去,另一方面也如释重负地放下了长年束缚自己的使命感。此前为了让母亲觉得自己的儿子是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为了回应母亲善良的期待,他尽可能多地帮助他人,收养孤儿弃儿,关爱弱势群体。但母亲的离世,使他意识到自己原本只想做一个普通人,他说他要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人生不应该重复,重复的生活不值一过。


于建嵘学术自述共分九段,今天推出的是第七段。想少花时间省流量,听于建嵘原声音频“金句”,请点击:


观看完整内容,请看视频:



图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错误或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转载仅供思考  不代表【北京东书房】立场

喜欢  就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