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扔書
专业分析美术史书籍,深入解读展览与拍卖,理性且深情,扔书给你讲艺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光明网  ·  刚刚!登顶!中国影史票房之王! ·  昨天  
临沂新闻  ·  爆了!创历史新高!有人凌晨1点出动……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扔書

古欢:黄易友朋书札

扔書  · 公众号  ·  · 2024-12-19 17:58

正文

微信公众号全新改版,欢迎点击上方 “扔書”关注我们,并 “设为星标” ,更容易找到推送的新书噢。

翰札集粹
古欢:黄小松友朋书札
许隽超 整理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 978-7-5508-4378-3
开本:787mm×1092mm 12开
定价:1280.00元(全四册)
清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总结期 。有清学术,影响之大者,首推 乾嘉学派 ,以《四库全书》纂修为兴盛标志。金石学乃乾嘉朴学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士人多醉心于此,以为“ 时尚 ”,学术热度延续至清末。
20世纪以来,随着新材料陆续披露,乾嘉著名金石书画家黄易研究不断升温, 成为清代金石学、艺术史新的学术增长点。
黄易 (1744—1802),字大易,号小松、秋盦、散花滩人,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父黄树穀、兄黄庭,以坐馆、佐幕治生,娴于金石,工诗擅书,有名于时。母梁瑛贤而有文,好吟咏, 可谓一门风雅
●黄易像
黄易早岁橐笔四方,而立后以监生捐纳,由东河汛员,仕至山东兖州府运河同知,两护山东运河道。事具杨国栋先生《黄易年谱初编》(山东画报出版社2017年3月版)。
作为金石学家 ,黄易留下了《小蓬莱阁金石文字》《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武林访碑录》《嵩洛访碑日记》《丰润古鼎考》等著述; 作为诗人 ,留下了《浣笔泉诗》《秋盦诗草》等诗稿,惜皆稿钞本,流布未广; 作为考古学家 ,黄易于山东嘉祥发现武梁祠,原地建保管室,在中国田野考古史上,也有一席之地。
黄易《秋盦遗稿》,有济宁李汝谦宣统二年(1910)石印本;《黄小松藏汉碑五种》,有李鸿裔光绪九年(1883)影印本、上海有正书局民国四年(1915)石印本。 可知清末民初,黄易并未淡出研究者的视野,收藏界有关其书画、篆刻的记载,亦缕缕不绝。
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末,文博收藏界不乏黄易专题研究,马子云先生、施安昌先生等前辈之劳绩,至今仍受到重视。进入21世纪,众多高校师生加入黄易研究队伍,成果迭出,研究内容也不断扩展。
2009年11月,故宫博物院举办了“蓬莱宿约:故宫藏黄易小蓬莱阁汉魏碑刻特展”暨“黄易与金石学研讨会”,秦明先生策划主持,各界同道积极响应,开创了黄易研究新局面。
近世学人手札 ,一段时间以来,已然是学术研究、拍卖收藏的热点。黄易往来书札,部分还原其日常生活状态, 是深入探究黄易学术鉴藏、生平家世、书画篆刻的第一手资料。
本书所用底本为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稿本 《黄小松友朋书札》十三册 ,乃黄易 自编师友惠札 ,故论及黄易友朋来札, 仍以国家图书馆所藏为大宗
是书封面有黄易隶书自题“ 古欢 第×册 ”,盖取《玉台新咏》“梦想见容辉,良人唯古欢”意。“黄小松友朋书札”,乃国家图书馆著录时所加。
据卢芳玉女史研究统计:“此书共收信札 三百一十通七百七十三纸 ,各册加起来是二百四十四人,去其重复之后得 一百五十余人 ,因为有些信札没有落款,有些落款仅题‘名’‘名正肃’等,无法准确判断寄信者。”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这其中, 既有学者,也有各级官员、布衣 ,分布各地。通过这些信札,我们可以看到乾嘉时期 石相关信息的流转、拓片的制作与征集 等,为解释黄易如何能在乾嘉“金石圈”中成为标志性人物提供答案。
委拓汉中、成县各石刻,已如命办全,为献之兄行期太促,邮致一函,聊道远忱。诸古物,仍俟便另呈。

——第一册 李衍孙致黄易

敝乡《般若台铭》,今以奉上。其《王审知碑》,俟计偕诸友带来,再当驰寄。绶托阮伯元宫詹,购山左诸碑全文,见间望为促之。

——第二册 伊秉绶致黄易

大凡拓碑,纸须白而薄,墨宜淡而轻。以细绸裹毡绵软物,如妇人粉扑状,蘸干墨扑之,则轻均如蝉翼矣。

——第三册 赵魏致黄易

所谕碑版,已得唐五通,外得北宋三通,则王禹偁、陈彭年、韩魏公也。专人来省购墨纸,将来可供箧中第二物也。郑明府所刻《天瓶诗》,已竣工否?可惠三通否?来役即日回此,有德音即付之。

——第三册 周震荣致黄易

黄易编辑此书之初衷暨着手时间, 亦有迹可循 。乾隆六十年(1795)闰二月,母梁瑛病殁济宁官署,黄易是夏扶柩南归,翌夏返泲。《黄小松友朋书札》第一册,冠以张照评黄树穀语,继以程师圣、彭湘怀、王凤仪等先友来札, 其表彰先德,传承父、兄家学,意味颇显豁
黄易返里葬母,或已预知里闬再无生还之期,遂搜集先人遗物,携归泲上,以为永怀。当然,此书绝大部分是黄易友朋来札,“ 每思旧友取书看 ”(陆游《春日园中作》诗), 眷怀师友,兼备查阅 ,亦题中应有之义。且黄易生前,该书无他人题跋,亦未见友朋传观记载,专供自家把玩,此即“ 什袭珍藏 ”之谓也。
同时代如吴锡麒《吴穀人尺牍》、法式善《朋旧及见录》,皆以钞本行世,掐头去尾,文献价值不堪与此书埒。
总之,黄易着手编排此书,应在嘉庆元年(1796)由杭返泲后,越岁大致编定。较编排《小蓬莱阁同人往返手札册》《小蓬莱阁师友往返手札册》,起手稍早。黄易佐幕多年,留心庶务, 行事缜密之性,亦于此见之
《古欢:黄小松友朋书札》一书除收录国家图书馆藏稿本《黄小松友朋书札》十三册外,国家图书馆藏 黄易致李琬六札 致魏成宪一札 ,作为附录一并纳入。
全书按照底本 原大、原色 印制,一函四册,原 第一至五册 合为册一, 第六至十册 合为册二, 第十一至十三册 及附录黄易手札 七通 合为册三,全书 手札释文及撰札、受信人小传 置于册四
前三册图版内页完全按照底本排布,保留信札四周的 墨迹批注 骑缝章 等原始信息,为研究者提供 “全息式” 资料。
释文册对应前三册图版,附有 缩小图示 ,以对应阅读查找。全书底本 脱叶处仍之,错简者正之 ,同册内一人多札,撰人名讳后缀“第一通”“第二通”以别之。释文标点符号,依古籍整理惯例, 方括号内为底本误字,圆括号内为订补文字 底本龃龉处,多未擅改,盖带信人候门将发,撰札者振笔疾书,讹夺固所不免。如第七册周震荣札,“足下幸实斋主莲池讲席”,“足下”或为“刻下”之讹,皆照录未改,大雅自能鉴之。
撰札、受信人小传, 大致依姓氏笔画排列 。小传包括名讳、字号、乡贯、生卒日期、功名、仕履、著述,以及主要征引文献等, 以期知人论世
本书还特别邀请 秦明先生 审定全书,进行学术把关。本书的出版,将为黄易研究、收藏提供新平台,此后应有更多相关研究成果面世。同时书中大量 清人墨迹 ,也可为书法爱好者提供欣赏范本。
《古欢:黄小松友朋书札》在装帧上选用能 平摊 的形式,便于读者赏读使用。
函套封一压凹贴特种纸,模仿书中 信札剪贴样式
函套封底所压为潘应椿致黄易信札一帧,取其中之“ 益追古欢 ”以呼应书名。
四册封底分别将书中 撰札人姓名 做压凹效果。

此外,本书另有 限量特装本200套 ,附赠 编号签名藏书票1张、“古欢”笺纸1套
藏书票 图案为武梁祠画像之 老子见孔子图 ,以纪念黄易发现并保护武梁祠之功。签名者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许隽超先生 (本书整理者),故宫博物院黄易研究专家、研究馆员 秦明先生 (本书审定者)。
“古欢”笺纸 一套共 12纸 ,6种图案,每种图案2纸。笺纸所用图案采自书中第七册洪锡豫致黄易信札6 由沐版社雕版原大刷印
●洪锡豫致黄易信札6帧
这6幅花笺的稿子虽然尺寸不大,但以线条构成为主,比较精细,因此雕版时专门挑选了一些质地紧密偏硬的 梨木板
所用纸张为 汪六吉染色宣 ,净皮绵连底纸,手工染色,使复刻更加具备古朴色感。在刷印的颜色选择上,参考原作的风格之余又结合用纸本身的颜色,分别选用 朱膘、花青、赭石、鹅黄、胭脂、草绿 几种颜色作为主色,适当加入其他颜色进行调和,降低颜色饱和度,使之尽量符合原作笺纸的风格特点。
笺纸外腰封上手工钤盖 “古欢”白文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