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告诉小编,想问问医生,两岁的儿子是不是有“暴力倾向”?因为孩子在家一言不合就打人,在外面也总是欺负别的小朋友,妈妈只能不停地给人家道歉,现在都不敢带他出去玩了。
宝宝咬人、推人、打人,苦恼这些问题的家长真不少。宝宝那么小,会有“暴力倾向”吗?家长应该如何教育呢?我们听听医生怎么说吧。
黄可飞
北京育学园儿科诊所 儿科医生
有些家长发现,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渐渐出现了喜欢咬人、推人、打人的现象,难道孩子天性暴躁?其实,给年龄这么小的孩子贴上性格的标签,似乎有些早。
孩子出现一些攻击性行为,是有其背后原因的。家长要先弄清楚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具有攻击性的行为,然后才能针对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总体来讲,3岁以内的孩子产生“暴力倾向”的主要原因,是源于模仿。家长不妨从两方面想想这个问题:
家长是否有不自觉的“暴力”
这一点,家长可能很难意识到。其实,很多暴力倾向是我们潜移默化中传输给孩子的。
比如,有些家长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抱起孩子,使劲亲两下,然后交给家人,就忙自己的事儿去了。
但站在孩子的角度讲,本来正玩儿得好好的,爸爸妈妈突然过来又抱又亲,满足之后又扔下自己走开了。那么孩子以后看到自己喜欢的人,也会依样画葫芦,突然冲过去一搂、一亲、再一推,就走了。
旁人觉得这个孩子做事太莽撞,只顾自己高兴,不考虑别人感受,但其实孩子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有问题,因为他平时接受到的就是这样的行为模式啊。
这种情况下,家长要从改变自己开始,改变孩子。
比如,你回到家看见孩子在玩,可以先坐下来,不动声色地陪陪他,让孩子慢慢接受到爸爸妈妈回来了,等孩子主动过来抱抱,互动一会儿。
如果你要去做其他的事情,也要先告诉孩子,爸爸妈妈要吃饭了,你能自己玩会儿吗?给孩子一个心理上的缓冲时间再离开。
这样才能让孩子在交流的过程中处于一个主动的地位,孩子慢慢也就懂得如何照顾别人的感受了。
家长是否误解了孩子的行为
有时孩子并非真的在使用暴力,而是一种假象,而且很可能还是家长在无意之间造成的。
大家想想家里有没有这样的场景:孩子坐得好好的,家长经过,轻轻拍拍或者摸摸孩子的头,夸一句“真乖”;或者爸爸妈妈看着孩子白嫩的小胳膊、小手、小脚丫,忍不住轻轻咬一口。
成年人看到这种情景都知道,家长并不是打孩子、咬孩子,就是想抚摸一下,亲密一下,表达一下爱意。
但是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他会对家长的行为进行误读,以为表达喜欢就应该是这样做。
而且孩子控制动作的能力不够好,也不明白摸、拍、打在力道上的差别,在模仿家长做出类似的行为时,就很容易被别人误解为“暴力”。
当他遇到喜欢的小伙伴,想对其他小朋友表达喜爱的时候,本来想伸手摸的,结果就变成冲过去给人家一巴掌。家长看到这样的场景,就会以为孩子在打人了。
所以,家长在平常亲近孩子时
,一方面要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减少可能被孩子误解的动作行为;另一方面,就是同时要教给孩子,什么是摸、什么是抱、什么是亲,喜欢小朋友,可以拉拉手,自然而然地让孩子知道人与人的交流方式。
另外,家长也要注意,
孩子出现你认为不应该的行为时,最好淡化处理,这个行为逐渐也会在孩子的意识中淡化
。如果家长总是强调“不许打人啊”,“不许这样啊”,反而会起到强化的作用,加深了孩子对这个行为的记忆。
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行为,或多或少都和他身边人的行为模式有关。有时家长自己都没在意,孩子却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当孩子学着去做,家长又会觉得你怎么这样啊,跟谁学的啊。其实孩子这么小,能跟谁学,还不是跟身边人学的啊。
还有的家长说,孩子说脏话。孩子连正经话都没学利索呢,脏话是什么意思他肯定不明白,还不是听到过,记住了,学着说。该怪孩子,还是该怪大人呢?
所以说,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要教育好孩子,我们都要约束自己啊。
你对孩子暴躁,孩子就学会了暴躁,
你对孩子苛刻,孩子就学会了苛刻,
你对孩子冷漠,孩子就学会了冷漠……
崔玉涛育学园儿科诊所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冠捷大厦一层
咨询或预约
请致电
87418800
线下诊所从二月开始每日开诊哟
上午 9:00-12:00
下午13:00-17:00
授权声明: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