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全媒派
腾讯新闻全媒体交流平台,提供行业动态、专业报告、沙龙活动等各类媒体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新闻网  ·  两名清华博士,拟提名为市长候选人 ·  2 天前  
中国新闻周刊  ·  8人被罢免全国人大代表职务 ·  3 天前  
新华社  ·  国家医保局严正声明! ·  3 天前  
人民日报  ·  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时间来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全媒派

音乐界掀起社交革命!徒手捧红歌单KOL的年轻人说:玩儿的就是心跳

全媒派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4-30 09:34

正文

现在除了复古怀旧的小众文艺青年,大概不会有谁还收集老CD了。


数字化将实体介质推向了边缘,年轻人的音乐世界不在演唱会的呐喊里,而在一个个音乐社群中,直接表现为储存在云端的一串串歌单。音乐与社交似乎愈发不可分离了。



本期全媒派(qq_qmp)赶在一大波儿即将开演的音乐节之前,为你剧透这轮线下很燃,但精华其实都在线上的音乐社交革命。


音乐社交元素多元化

VR +LBS+ UGC+短视频


率先兴起的音乐流媒体平台已经将歌单分享、评论、弹幕听歌、智能推荐等运用得淋漓尽致,在此基础上,时下的音乐社交元素又被挖掘得更加丰富多元,这些“赶时髦”的手段不仅充分将社交元素融入音乐,而且通过全新的花式包装又一次调动了听众的兴趣和主动性。


基于LBS的社交化听歌功能被网易云音乐玩得不亦乐乎,这一功能可以帮助用户寻找身边的人,并查看其收藏的歌单,这样歌单就在其创造者和听众之间传递,在听众的社交网进行分享。社交LBS功能打破了传统音乐和社交互动的界限,连通了对音乐的欣赏和交友的时空概念。



与此同时,为了充分调动用户的创造力和参与度,国内几家音乐流媒体平台除了鼓励用户自主发布音乐资源,还推出了歌词翻译UGC,让用户参与到音乐歌词的翻译和纠错工作中来。如果说音乐社交的灵魂在于激发用户的主观创造性和分享能力,那么UGC则是增强用户创造力的主要因素。


近些年大火的VR技术,也被美国的一家创业公司TheWaveVR运用于音乐社交当中,以期待建立起“世界首个VR音乐社交平台”。在TheWaveVR打造的平台上,音乐人可以为自己导入的音乐配上合适的演出场景,共享自己的虚拟节目。而观看者可以通过佩戴VR头戴设备与音乐人或者自己的朋友进行互动。这是个可以让音乐人和音乐爱好者同时参与活动、观看现场及录制节目,并能同时进行社交和互动的VR平台。


TheWaveVR视觉效果


不但VR技术被应用到音乐社交中,在直播短视频流行之后,有些社交平台将短视频形式添加到社交应用中。用户可以将自己的视频加入到动态中,并支持添加背景音乐。这个社交音乐的新形式丰富了社交方式,极大调动了用户的互动性。


美国音乐社交平台Musical.ly的视屏音乐社交


很多音乐节也抓住流行的音乐社交这一特点,努力将音乐社交概念变现。例如2016年在上海举办的理想音乐节,打起了首个互联网社交音乐节的概念,汇聚了李宇春、李荣浩等30组明星,赚足了眼球。草莓音乐节也开辟了社交专区、搭讪广场,吸引了更多乐于社交分享音乐的文艺青年,为传统音乐节注入新鲜血液,带来音乐的新感受。


草莓音乐节搭讪广场


音乐社交化重塑音乐业

从社群开始的音乐业裂变


交叉立体化“分享”构造圈层社群


相较于音乐社群,基于社交的电影或是其它主题的社群出现的较早,比如豆瓣,大家都是基于同样的兴趣自发聚集到一起,通常我们也称之为“兴趣社群”或“兴趣小组”。同样地来看音乐社群的诞生,人群基于喜好对彼此之间的兴趣进行了有效的区隔,使得兴趣相投的人可以聚在一起共享某风格的音乐。说到底,社群的形成无非是得依靠个体直接的连结和相互之间关系的建立。如何发现彼此之前共同的兴趣爱好?“分享”无疑成为了最便捷的途径之一,而依托现在愈来愈多样化的分享方式,音乐社群的缔结也就显得更加高效。


现如今,音乐社群最直接的体现之一便是像网易云音乐、QQ音乐、虾米音乐等在线音乐流媒体平台,用户的分享成为了这些平台广为采用的音乐社群建设的重要方法。同时,基于对某特定歌手或主播的共同喜爱,在每个音乐流媒体这个大音乐社群之中也会借助分享繁殖出很多小的音乐社群。

 

因此,很多云音乐平台为了吸引新用户、增加平台流量,一直不懈地创新分享的内容或形式,力求保持一定的竞争力,在该种情形下,用户分享的主题也不再局限于歌曲本身,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将用户强拉进音乐社交红海,使得他们成为音乐社交博弈的一份子。例如qq音乐的歌词海报一键分享,用户在听歌的同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和歌词生成海报分享出去,从而吸引到更多用户的参与,助推社群的壮大。


qq音乐歌词海报


与此同时,线下的音乐活动也绕不开“分享”式的社交。尤其是像草莓、迷笛这种看似很有“逼格”的音乐节更是依靠社交赚足了眼球,很多此类音乐节的参与者表示,知道此类音乐节是因为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了相关信息分享,而自己前往的原因也是想去social一番顺带发个朋友圈、分享下信息,如此一来,单是凭借社交平台分享的力量,音乐节此类的线下音乐活动实在是不愁没有人气,更何况,草莓音乐节的“搭讪广场”为前往的人提供现实social平台,原本借助分享社交火起来的线下音乐活动又开启了新一轮的社群搭建,圈层不断散播开来。恒大音乐市场部宣传总监王毅就曾表示,草莓音乐节实际上被打造成了青年文化社群。


总的来说,音乐分享正以更加交叉立体化的形式编织出圈层网络,基于同样兴趣的音乐社群数量不断增多。


从UGC到音乐KOL


对于各种云音乐平台来说,从音乐这个兴趣延展出的共同话题可以沉淀成为一个产生大量UGC的音乐资源分享平台,其中很多具有好内容的UGC资源提供者便会依靠平台积聚粉丝,这也是我们说到的平台中的小音乐社群。


(source:《2016上半年网易云音乐用户行为大数据报告》)


在种种小的音乐社群诞生之后,资源提供者顺其自然地担任起了群体内部KOL的角色,主导该群体的音乐消费。网易云音乐上的@welphenEDM可以算作此类音乐KOL,他通过歌单制作聚拢了31万的粉丝,并进而获得各种商业合作邀请,他的歌曲推荐成为粉丝们音乐消费的风向标。


除了welphen此类发布歌单的音乐KOL,创作型音乐KOL也成为如今音乐业中的主力。国内创作型歌手@冯提莫在网易云音乐上开设的电台频道拥有152万粉丝,而美国社交音乐平台Musical.ly的超级用户Jacob Sartorius在Muscial.ly依靠发布个人单曲后迅速登上美国榜单第5名,粉丝参与度超过贾斯丁·比伯。



从该角度来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音乐行业的话语权已经开始转移,音乐消费不再是像过去单纯由音乐发行商等传统媒介引领,传统音乐公司的权力进一步瓦解,相应地,圈层文化进一步凸现。


音乐流媒体扶持,小众或变“大众”


很多音乐流媒体平台在过去一段时间,通过联网大力扶植独立音乐人。网易云音乐推出2亿元“石头计划”的扶持计划,包括推广计划、专辑投资计划、演出计划、赞赏计划、音乐培训计划、音乐人周边计划、音乐人指数成长体系等全方位扶持策略;同时,QQ音乐也推出平台开放策略为独立音乐人提供创作环境,在此“众创+音乐”的平台开放策略中,QQ音乐为音乐人提供了数字专辑、音乐打赏、fans club等开放自助模式,将音乐内容连同音乐人的发掘、制作、包装、营销推广打通,QQ音乐开辟的专区,已经吸引了李志、宋冬野、马頔等等优秀音乐人。


通过这些扶植计划,的确有一批音乐人被捧红,陈粒、好妹妹、李志、赵雷等都是从这些平台上发展起来的。陈粒的微博粉丝可以和一般歌星媲美,有时甚至能够高居热搜榜48小时;而李志连开多场演唱会,且场场爆满,此足以说明这些扶植计划取得了一定成绩。


李志演唱会现场


但是,当这些独立的小众音乐人被流媒体推广火起来,小众做到众人皆知之后是不是就是大众了?


相信对于小众音乐流行之后是不是面临大众化,无论歌迷、音乐人都是一种矛盾的心态。知乎网友评论此现象时说到:“一方面期望自己热衷的、欣赏的好音乐能够被更多的人认可。另一方面,也会有所担心很多音乐人走向主流之后,都会在作品质量、音乐性、先锋性上大打折扣。”


其实,小众与大众音乐是根据音乐传播方式和消费模式进行的划分,并不触及音乐实质的划分。大众音乐是音乐市场的主力,而小众更多代表着流行音乐前沿和较独特的评价能力,两者的存在丰富了音乐界。在音乐社交化的场景中,独立的领袖式音乐人,率领小众音乐粉丝叩起新的音乐界风潮,至于是否被同化为大众,还要看音乐人是否坚持创作品质和原先的模式。


音乐社交化的未来出路

好音乐才是关键


音乐社交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用户的心理需求,伦敦的一家音乐社交初创公司

Crowdmix曾经表达了做音乐社交平台的初衷:“以音乐为纽带,用户可以在这里找到‘组织’、找到和自己趣味相投的人,从而能够更好地享受音乐、享受丰富的社交乐趣。”


音乐社交为音乐的社会化带来更新鲜的元素,在一定程度影响了音乐创作和传播的模式。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基于社交关系的音乐推荐往往更符合用户需求。而以音乐为兴趣的承载对象让社交开始的更符合人性、门槛更低,线上社交触面也更大,音乐社交氛围的形成非常自然。


然而,社交却从来都不是音乐的目的。绝大多数用户通过社交网络分享音乐,归根到底是寻求音乐本身的享受,而并非去刻意建立某种社交关联。实际上,“音乐社交“的概念最早就是经由MySpace(一家音乐网站)成为业内焦点的。MySpace的成功得益于大量草根音乐人入驻和走红,围绕着这些音乐人,MySpace又逐渐演变成为年轻人时髦的交友平台。但Facebook的崛起打碎了MySpace继续发展壮大的美梦,因为用户可以通过文字和图片更快速、简单和直接地建立关系实现单纯的社交目的,而并不需要再借助于某个歌手或某类音乐。由此可见,如果是为了社交,用户可以选择更好的社交平台,披着“音乐”外衣的社交不足以长期维持。



无独有偶,MySpace的最终衰落并非个例,之前踌躇满志的Crowdmix也宣布公司将进入破产管理程序,运营业务也将逐步停止。就连国内引领音乐社交的网易云音乐业绩增长也出现了放缓趋势。


网易云音乐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独立设备数量增长速度放缓 (source:艾瑞数据)


无论在这场音乐革命中社交的功能多么强大,它始终扮演着助攻的角色。如果音乐平台过分强调社交的影响力,而忽略了音乐本身的品质,难免舍本逐末。期待音乐社交时代新一轮的天王孵化成果,毕竟,我们的耳朵饥渴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