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遇周五专栏:大豆看电影
本周轮值:大豆
第 2 期
《杰出公民》
西班牙语
加斯顿·杜帕拉特 / 马里亚诺·寇恩
时 间 值 得 浪 费 , 以 那 黑 暗 中 的 光 的 名 义
与 大 豆 一 起 看 电 影
一 起 浪 费
1 hr 58 min
文 | 大豆
1
《杰出公民》,好久没有看到这么有浓郁的知识分子气息却又不酸腐的电影了。
当然不仅仅是因为主人公丹尼尔的身份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而是因为电影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感。
剧评家张敞说,“剧本本身都值得摘取文学奖。”信焉。电影台词的文学水准之高,让我甚至以为这是一部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
2
丹尼尔在电影里长长短短共做了8次演讲,有获奖致辞,有应酬社交,有授道解惑,有虚以委蛇,有真情流露。
各种类型,都完全吻合其作为一枚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身份。
一开头就是丹尼尔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辞:
“一方面,我感到很荣幸,但另一方面,这又让我觉得非常痛苦。
我相信,这样一致的认可和赞誉,与一名艺术家的没落,有着直接且确凿无疑的关系。
这一奖项也说明,我的作品符合评审委员、专家、学者及国王的口味与需求。很显然,我是最适合你们的艺术家。
但这样的适合,与艺术创作该具有的那种内在价值,几乎没有关联。
一位艺术家要敢于质询和怀疑。
因此,我感到非常遗憾,身为一名艺术家而接受这样的册封--持续不断的热情以及些许自豪,都会怂勇我感激他们,感激他们决定了我创作生涯的结束。
不过…拜托各位,我不希望我这一席话,会被错当作是指责你们。我没有其他的意思。只有一个人该为此负责,就是我自己。”
再抄一段抨击文化保护政策的:
“最好的文化政策就是没有任何政策。
人们总是把文化视为一种薄弱易碎的东西,像是某种孱弱的东西需要看管、需要保护,需要推动,需要资助。
文化其实是坚不可摧的,即使处于最糟糕的境地,它依旧可以幸存。
非洲曾有一个原始部落,在当地人的语言中,根本就没有‘自由’这个词。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自由的。
我想‘文化’这个词一定是出自那些无知愚味的危险分子口中。我个人从来不会使用这个词。”(1:30)
3
这当然不只是一部批判故乡(国)的电影。
不过作为一部隐喻人类现状的寓言性作品,我有一个蛮有趣的发现。主人公丹尼尔的遭遇(主要是在家乡)与耶稣的经历颇有些类似之处:
以 下 有 剧 透 , 预 警
耶稣降临世上,有过无比的荣耀;丹尼尔获得了举世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
耶稣骑着驴驹进圣城赴死,被不明真相的群众热烈欢迎(脑补起来是个蛮幽默的场景);丹尼尔回到家乡也受到了一厢情愿的滑稽的热烈欢迎。
耶稣在世间游走讲道,丹尼尔回故乡的日程安排多数也是演讲,或讲课。而且,电影也像《新约》的四福音书一样,记录了丹尼尔的“讲道”。
耶稣尖锐地指责了当时德高望重的宗教上层;丹尼尔不留情的演讲也得罪了家乡名流。
耶稣被家乡人厌弃,“没有先知在自己家乡被人接纳。”丹尼尔在家乡也受到了围攻。
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丹尼尔被枪杀。
接下来,还有:
4
耶稣死后三日后复活;丹尼尔在被枪杀后,内心独白道:“死亡,一切都变得平整有序,我的名字将会永垂不朽。结束了。(1:48)”
我们以为电影已经结束,可是紧接着却是布置着白花的礼堂,以及神情严肃的服务人员。刚觉得这是作家的葬礼,镜头拉开,竟然是丹尼尔的新作发布会。
——丹尼尔“复活”了。
5
耶稣是上帝的话语(道)成了肉身,来到人间。而《杰出公民》到最终结束时,我们才得知,之前整个故事都是丹尼尔创造出来的。
“世界是藉着他造的,世界却不认识他。他来到自己的地方,自己的人并不接纳他。”(《约翰福音》第一章)把《新约》里的这句话拿来做《杰出公民》的故事梗概多贴切。
⇧ Drawing Hands,1948年,摩里茨•科奈里斯•埃舍尔,荷兰。丹尼尔在《杰出公民》里创作了名为《杰出公民》的故事。在祂/他的故事--英语单词History即祂的故事--里,祂/他在创造/讲述祂/他的故事。上帝进入到自己所创造的世界之中。作家成为自己所创作的世界里的主人公。
6
所以,我们的确可以说,“杰出公民”丹尼尔也是《杰出公民》这个世界的造物主,他用他的语言创造了一个世界。
别忘了《创世纪》是如何描述上帝如何创造世界的,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上帝也是通过话语来创造世界的。
7
丹尼尔在接受家乡电视台采访时说:“作家也好,艺术家也好,他们无法接受当下的世界,他们无法满足于现状,他们需要创造、发明新生事物以期介入这个世界。”
到这里,也许这部电影隐藏的主题已经被说出。
明显的主题是:《杰出公民》像很多经典文学家所做的一样,寓言性地构建了一个小镇,用以代表我们所处的这个荒谬、昏昧的世界。
而隐藏的主题则是,我们该如何通过创造来介入这个世界。
8
“介入世界”,这也是作家在家乡发表的最后那场演讲的真义。
在那场演讲里,丹尼尔先是不留情面地抨击了家乡政府的文化政策(见前文抄录)。接着,当面直斥家乡庸众:
“说实话,遭到如此这般的诽谤和中伤,我并没有觉得很沮丧。虽然这些行为令人憎恨,但我依然觉得很满足,因为我能感受到大家对于既有状况的反抗。
咱们直奔重点吧,作为一个多年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过来人,我觉得我有责任让这个世界多几分光明少一分黑暗。我知道这是一场充满危险的战争,但那并不意味着我会投降。
若你们大家继续这样下去,继续我行我素,那么这个地方将不会有丝毫改变。
若你们身处虚伪而不自省,无视自己的无知与愚味,反而为其拍手和叫好,那么我很抱歉给你们带来了麻烦。
从此你们可以继续你们舒适的生活,让萨拉斯成为安逸的天堂。”(1:35)
创作者表达得很明确,作品里那个名为萨拉斯的小镇就是“这个世界”的缩影。
而为了“让这个世界多几分光明少一分黑暗”,所以作家才怀着绝不投降的意志投入到这场“充满危险的战争”,通过创造唤醒“身处虚伪而不自省,无视自己的无知与愚味”的人民。
9
当然,勿需多言,虽然同为创造者,人类作家丹尼尔与创造人类的造物主上帝(耶稣)有着根本的不同。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分辨。
但--也许在无意之中——《杰出公民》却通过这些相近之处重新讲述了上帝创世记的秘密:
我们都是祂故事中昏昧的人物;
我们都是祂的亵渎者和谋害者;
而祂却仍然选择回到我们中间,拯救我们。
在用话语七日创造了世界之后,上帝从来没有停止过创造这个动作。
拯救也是创造。
⇧ 其实,他们,也是我们。
圣经里,上帝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要有光。”《杰出公民》里,作家念念以求的就是“我有责任让这个世界多几分光明少一分黑暗。”
创造,理应关乎光。
10
然而电影里,作家却又很明白地拒绝承担“救世主”的角色(他同时也明确否认自己信奉任何宗教)。
当一个残疾人的父亲前来向他求助时,他拒绝道:
“我若是帮了他,那会让我看起来像是神,……,像是救世主,以奇迹般的方式,俯临那些遵守上帝旨意的人们。但问题是我不信奉任何宗教,我也不想扮演那样的角色。(1:05)”
需要指出的是,作家在这里显然对《圣经》里记载的上帝有误解。
整本《圣经》,简直是在记录人类悖逆行为的史书,然而同时又是一部上帝的拯救史。
上帝作为救世主,救的正是罪孽深重的人类,而不仅仅是“那些遵守上帝旨意的人们”。
其实正如作家自己的矛盾一样,他在当面拒绝了救助之后,却又不忍心,打电话让自己的秘书去满足那位父亲的请求。
而更大的矛盾还在于,他虽然说自己不愿意充当“救世主”,但他创作的目的却正是“让这个世界多几分光明少一分黑暗”,这不是在拯救这个世界又是什么?
11
《杰出公民》有意拒绝给出一个清晰的线索,它的模糊多义让这部电影变得很迷人。恰如在结尾时主人公面对众多记者的镜头时那复杂变幻的表情。
丹尼尔的微笑,你既可以解释为是因为相机,也可以解释为主人公的自得。
但最后那在微笑中似乎有些忧伤几乎湿润的眼神呢?
⇧ 结尾的新书发发布会上,作家在回答记者关于作品真实性的提问时说:“虚构和真实…… 这重要吗?……看看这道疤痕,你觉得这是什么?”
我们无法清晰地为一部作品——尤其是优秀的艺术作品——做出精确的解析。
艺术的魅力正在于此。它必然也应该是暧昧的。它的暧昧不明在召唤着读者的参与。
我们总是在追求清晰,然而我们可怜的理性在浩瀚的真理面前却只有茫然的份儿。
暧昧不明才是真理在我们眼中的样子。企图论(判)断,只会让我们南辕北辙。
12
丹尼尔在家乡的第二堂写作课上说到:艺术创作独立于伦理。
“我写各种文学作品,有纪实的,也有虚构的,但我不会写那种针对道德伦理的宣传单。
我作品中一些悲剧人物的各种值得商榷的行为举止,正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构成部分。
而且,并不是说我就一定赞成或否认我的作品角色的所作所为。”(1:10)
耶稣在人间讲道时,说到:“你们不要论断人。”
我想,艺术的暧昧,也许正是耶稣“不要论断”的命令在艺术上的运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