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资报告
探寻变革之道 打造阳光国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21世纪经济报道  ·  英伟达,突发利空! ·  昨天  
财经早餐  ·  【财经早餐】2025.02.04星期二 ·  2 天前  
福州日报  ·  定了!今年首次上调! ·  3 天前  
福州日报  ·  定了!今年首次上调! ·  3 天前  
有限次重复博弈  ·  耶鲁的这个链接不用翻墙,可以让国内的AI阅读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资报告

解码央企科技创新 | 中国中化:以科技创新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国资报告  · 公众号  · 财经  · 2024-12-24 18:30

正文

案例四

中国中化:
以科技创新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文 · 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国资报告》杂志2024年第12期
企业高质量发展关键要靠创新驱动。中国中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立足“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唯一选择和头等大事,围绕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助推化工新材料补短板产业使命,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强化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自立自强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中化紧密围绕产业使命,凝练科技问题,加快突破发展瓶颈制约,积极承担重点任务,为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供科技支撑。
聚焦端牢中国饭碗,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国中化集聚全球优质研发资源,在国内建设世界一流高水平研发体系,加速种业、植保等领域科技创新突破。在种业领域,自主研发新型高效eCas12a基因编辑核心工具酶及相关技术元件,达到国际并跑水平;显著提升颠覆性作物育种技术——HI-Edit单倍体耦合基因编辑技术效率,达到国际领跑水平;与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等国内科研单位合作,全球首次发现可大幅提高盐碱地作物产量的耐碱主效基因AT1,同时入选央视“2023年度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及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玉米和水稻两大作物研发规模及国审新品种数量达到全国第一,2023年共130个作物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在植保领域,自主研发的“中国甜”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是全球唯一拥有N-甲氧基结构的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杀菌剂,2020年上市以来在我国小麦累计使用面积超过2500万亩次,累计助力小麦增产25亿斤;植保专利化合物三氟吡啶胺完成国内首次登记,在番茄上的防效相比常规杀线剂提高30%以上,并入选农业农村部关于小麦茎基腐病的应急防治推荐用药名单。
聚焦建设化工强国,助推化工新材料补短板。中国中化发挥公司核心业务领域技术优势,面向终端应用,以通用材料为基础,民用航空、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领域为主要方向进行研发布局,持续加大新材料科技攻关力度,加速突破战略性新产品和新技术。在战略性新产品方面,全国产民用航空轮胎产品获民航局新规首个适航认证,助力大飞机产业高质量发展;突破对位芳纶相关产业化关键技术;自主开发高性能锂电池粘结剂及隔膜涂层用PVDF,有效提升锂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率先在多家锂电池头部企业批量应用;开发高性能有机硅封装材料,为电动汽车电池组提供可靠的热绝缘和电绝缘保护,支撑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发展。在战略性新技术方面,建成首套全球领先的15万吨/年双氧水法环氧氯丙烷生产装置,引领行业绿色发展方向;突破含氟小分子气固相催化加氢合成中苛刻反应环境下的催化剂创制与工程技术难题,建成了全球首套3000吨/年三氟氯乙烯-三氟乙烯联产工业装置。
强温室气体HFC-23资源化转化关键技术
聚焦落实“双碳”目标,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中国中化积极响应重大战略需求,围绕温室气体减排、碳资源回收利用、清洁能源等领域进行技术研究。在含氟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率先在强温室气体HFC-23(三氟甲烷)资源化转化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建成并运行首套工程化示范装置,为氟化工企业HFC-23的可持续减排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全国推广后具备2.2亿吨/年当量的CO2减排潜力,相当于近10个大型火力发电厂的CO2排放量,入选“2023年度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开发六氟化硫替代品——环保绝缘气全氟异丁腈绿色合成工艺,产品成功应用于高压/特高压环保型输电设备,获得2023年度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在碳资源利用领域,5000吨/年CO2加氢制甲醇工业试验装置成功投料试车并实现稳定运行,实现CO2低能耗高效转化,开辟了一条具有显著减碳效应的CO2制高值化学品新途径。在氢能领域积极储备关键核心技术,工业副产气提纯燃料电池级氢气技术实现工业化应用,目前已应用推广40套装置;自主研发并设计制造的高电密常压碱性水电解制氢示范装置实现稳定运行,能够在高波动电源条件下保持安全稳定,适用于不稳定绿电条件下高效制氢,正稳步推进规模化应用。

打造特色创新体系,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科技体制改革是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是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关键举措。中国中化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形成良好的创新实践载体、制度体系和文化氛围,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释放的强劲动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水平。
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创新资源统筹。中国中化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供应链稳定,集中优势资源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坚持以强化现有平台能力为基础,以促进突破重大科技成果为导向,构建国家级平台管理创新体系。围绕公司重点产业链统筹科技资源,重构科研组织体系,聚焦共性技术、优势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协同技术,建设共性技术研究院、核心优势产业研究院、专业研究中心三级研发架构,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体系化、协同化。两化重组以来累计完成11家专业研究院所整合,科技资源管理更加集约高效。面向现代种业领域,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以及分布在全国各主要生态区的多个综合育种基地,形成覆盖种业研发全链条的科技创新体系,显著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产品核心竞争力。
完善创新机制建设,提升创新整体效能。中国中化全面深化科技管理机制创新,系统完善从考核评价、资源投入、科研项目到科技成果的创新管理体系。强化考核引导,实施“一企一策”差异化考核,统筹共性目标与个体企业差异性,优化科技创新考核指标体系。完善研发投入管理机制,分级分类制定研发投入增长目标,强化预算目标牵引和过程管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占比,推动创新资源向重点领域聚集。聚焦重点方向分梯次布局重点科研项目,强化项目全过程管理,对重点科研项目实行“分红豁免”激励政策,扎实推进科技成果产出及应用,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一项,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培育科技创新文化,厚植科技创新沃土。中国中化建设以新时代中国中化“精气神”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文化体系,培育“秉承弘扬科学家精神,自主创新、攻坚克难,开放包容、协同合作”的科技创新文化,弘扬“对党忠诚、爱党报国;敢于创新、勇攀高峰;甘于奉献、勤奋严谨;淡泊名利、心怀高远”的李俊贤科学家精神,依托“李俊贤科学家精神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干事创业、潜心科研的良好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鼓舞和激励科技工作者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

统筹产业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中国中化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以科技创新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引领高质量发展。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中国中化通过加强战略导向、产业导向、未来导向,更好把握科技创新方向、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面向种业、植保、有机硅、有机氟等优势产业链,加强原创引领性技术、高端领域技术、高技术产品等方向布局,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现有生产工艺,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巩固核心技术和优势产业的领先地位。面向潜力产业链,围绕发展高端差异化产品、提升装置工艺技术水平等方面强化技术布局,增强潜力业务核心竞争力。面向需求侧高速增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生命科学、民用航空、电子信息、新能源等应用领域瓶颈问题,布局攻关战略性新产品,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同时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强化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布局,加快新一代生物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科技创新,增加源头技术供给。
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融通创新。中国中化持续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下游战略客户的密切合作,构建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生态,有效贯通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到工程应用、产业化的创新全链条,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围绕航空轮胎产业联合上下游协同攻关,集聚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等创新资源,建立航空轮胎国家级创新中心;主动对接航空主机、航空公司等下游客户,统筹推动产品开发。

建设过硬人才队伍,夯实创新发展基石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中国中化深刻把握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健全科技人才管理体系,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基础。
树立鲜明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中国中化持续建立健全科技人才管理体系,实施“人才兴企”计划,明确人才工作的目标、路径与举措,打造具有科学家精神的科技人才队伍,将人才活力转化为创新动力。聚焦人才引进培养,通过“引凤筑巢”引进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通过“筑巢引凤”引进科技领航人才。坚持“破四唯”“立新标”,自主探索开发以创新能力、创新价值和创新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CVC评价模型”,实现对内科技人才梯队评估和监测,为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奠定坚实基础。紧密围绕公司战略规划、产业规划优化人才规划,构建涵盖“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科技领航人才—青年科技英才”的四级人才梯队,形成核心科技人才库。
聚焦产业使命,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中国中化围绕两大产业使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以科技研发专业序列建设为抓手,运用高层次研发平台加强内部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评聘中国中化高级专家,打造覆盖核心领域的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坚持面向海内外名校博士进行招聘培养,持续提升科研类硕博士占比,与高校合作推进工程硕博士培养专项,为科技人才金字塔输送“源头活水”;提高重大攻关项目中青年人才比例,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落实激励保障,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中国中化研究出台推进科技创新激励保障机制建设实施方案,加大力度推动落实激励保障机制,充分激发科技人才的活力和潜力。坚持按照“两个不低于”原则落实科技研发高级专家薪酬待遇,通过对重点平台项目的资源支持进一步提升核心骨干获得感。通过里程碑奖励的应用推动中长期激励扩面实施,解决科研创新长周期激励及时性不足的痛点问题,力争成果转化奖励、项目收益分红等在具备条件的重点项目实现全覆盖。奖励评优向生产经营一线、科研和技能人才倾斜,表彰在科技创新取得突出成果、经营效益作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下一步,中国中化将持续探索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新动能新优势的新路径,着力在种业领域建设覆盖产业创新全链条的研发体系,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在材料科学领域发挥氟硅产业技术优势,助推化工新材料补短板,为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更大贡献。


推荐阅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