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数据赋能 AI助力”2025中小学人工智能与教育创新论坛暨人工智能⁺教育学院揭牌仪式举行,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李政涛作“数智技术如何真实且深度地改变中小学教育”主旨演讲,就数智教育需要改变什么、需要如何改变、需要解决什么、需要避免什么四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以下内容根据李政涛现场讲话整理,有删节,经本人同意发布。
ChatGPT对传统基础教育是体系性的颠覆,人类基础教育体系,从此将从无ChatGPT的旧体系,转向有ChatGPT的新体系。
一是“以ChatGPT为尺度”的基础教育价值新体系,重新思考
什么是好教育、什么是好学校、什么是好学生、什么是好教师,以及什么是好课程、好教学、好教研、好评价、好治理。
二是“以人机共育为对象”的基础教育对象新体系。
人工智能和人类一样,同样具有可能性、可塑性,因而具备教育的可能性,同样需要通过“教育”,把它的潜能变为现实。在原有以“人”为单位和对象的传统基础教育体系之外,增添了“机器”这一教育新单位和新对象,这是ChatGPT引发的重大转向:从“人的教育”转向“机器的教育”,从育人到育机,包括教育“机师”学会当“教师”。
三是“以新三维目标为核心”的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即教育目标的人之维、机器之维与人机之维。人需要“机器素养”,这也将成为新的核心素养之一;机器需要具备“人的素养”,如道德素养等。这些都可以转化为新的通识课程和必修课程。
四是“以人机全流程对话与赋能为机制”的基础教育教学新体系。
五是“以多维融通为标志”的基础教育学校新体系,学校的性质、内涵、功能及其存在方式都将发生颠覆性改变。
六是“以共生共长为内核”的基础教育思维新体系。人与机、人师与机师的关系,不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在协同交互中,通过双向赋能、双向进化、双向超越达成的“共生共长”的关系。
如上多元新体系的构建与生成表明,ChatGPT带给基础教育体系上的革新,是从理论逻辑到实践逻辑,从顶层逻辑到底层逻辑的整体革新,它进而重启了人类的基础教育整个体系。
接下来讲需要如何改变。在我看来,数智技术将真实且深度地改变中小学教育。
真实在哪里?体现在
真的在用,真能用上,真的好用,天天真用。让作为教育工具手段的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教师的好助手;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按教师之需,按学生之需,按校长之需定制的智能平台、工具与助手”;以智助教、助学、助研、助管、助评。
真实还在于真实的
“
变”:
从理念、观念变到教学方式、方法的变,从方式、方法的变到教学习惯、惯性的变,培养的人也要从旧人到新时代的人。
数智技术对中小学教育同样需要深度的改变。
首先
深在观念:数智化育人观要改,要育出有数智素养的时代新人;要树立数智化课堂观,确立基于数智化的理想课堂或好课标准。
其次
深在体验,要真的体验到数智技术带来的好处或益处。
再次深在能力,教师要具备数智化教学的新能力或新基本功。
最后深在思维,要具备双向思维、共生思维。
数智化技术为教育赋能,教育也要为数智化技术赋魂;为了教育的智能化,要让技术服务于教育的初心。
在改变中需要解决什么?首先要解决为什么。改变是
为了育人理想: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循序渐进中立德树人,育出数智时代需要的理想新人。为了育人方式:用数智时代的育人方式立德树人,以数智化方式培育数智新人。也是为了减负提质。
其次解决做什么。课程中有了AI,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AI时代学生需要具备三种能力:一是会用AI,二是用好AI,三是用AI进行创造性学习。
另外就是AI的纵横交织式的运用。
横向上,
人工智能赋能艺术教师的教、赋能艺术学习的学、赋能艺术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将数智化贯穿于全学科;开展跨学科教学、大单元教学、项目化学习、社会情感学习、五育融合教学,将数智化贯穿于全主题。
纵向上,将数智化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包括教学的设计、过程和反思,数智化教研、评价、治理、培训等如何开展。必须
将数智化贯穿于教师的全技能,备课数智化、上课数智化、说课数智化、观课数智化、评课数智化、写课数智化,这些将成为教师的“六课技能”。
需要避免什么?说一些我过去的思考:
首先
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一是应试教育,要避免
更新换代的只是技术工具,目标和底色仍旧是应试教育。
二是无视学生,过去是教师立场和教师中心,如今是技术立场和技术中心,过去是教师掌控课堂,如今是教师用技术来掌控课堂。这样的课堂:在根本上,依然无视学生需要,替代学生提问与思考,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难以自主学习的传统课堂。
三是思维匮乏,
虽然技术工具和手段在不断迭代更新,却是用更新后的技术,依旧来传递和教授知识、技能与方法,仍旧缺失甚至没有思维的含量。
四是缺乏活力,
由于被技术和机器替代和主宰,学生的主动性或自主性无法充分发挥,技术越有活力,学生愈发沉寂,课堂愈加死寂,无法“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技术反而成为焕发“学生活力”与“课堂活力”的主要障碍。
还要避免
穿新鞋走错路。
错路之一:“失魂落魄”。
失“教育之魂”,落“活力之魄”,教育的魂魄,是教育的理想、信仰或信念,它应该也是“教育技术”的魂魄。教育技术,是“教育为技术立法”的技术, 是“为技术注入教育之魂”的技术,因而是“教育”来引领和牵引的技术:它回答的不再只是“技术变了,教育怎么变”,而且是“教育变了,技术怎么变”。
错路之二:“传统迷失”。现代孩子的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能力,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他们被称为“视频娃”,从小生活在视频的汪洋大海中,这一代人可能会失去对文字的敬畏。
错路之三:“机师替代”。
人机交互式学习,有可能把“交互”变成了“替代”。但替代是有原则、有底线的:人师应该具有的教育家精神不可被替代,人师需要具备的思考能力和研究能力不可被替代,人师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也不可被替代。归根到底,只有人师才有的育人角色、使命、责任与作用,永远不能被机师替代。
错路之四:“碎片搜集”。
智能时代给与人类更多的信息资源,更大的搜集便利,既多,又快,但却可能陷入“为搜集而搜集”的窠臼,成为智能版的“注疏式研究”:给经典“注”,然后在“注”中“疏”,再在“疏”中“解”。钱学森“难题”的根源在于
只注重培养能“注疏解”地“收集观点”的人
,而不是能“创造观点”的人。
错路之五:“根基抽离”。
由于信息、知识的获取的便捷性,人们的许多疑问困惑,很容易通过百度、谷歌和ChatGPT等工具轻易地获得答案,但答案获取的过程,及其背后的思维与逻辑,也可能被轻易地滑过。
我也更期待新的学习、新的感悟,比如如何
更加聚焦协同避免断裂,如何聚焦融合避免割裂,如何聚焦微观避免空大。最根本的问题:如何让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低成本、接地气和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