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长江商学院MBA
长江商学院MBA项目官方微信。一个不浪费你时间的微信,一个有价值,有故事的微信。为所有想通过长江MBA实现Big Dream的有志青年,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有效的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小米汽车  ·  2025年春节假期小米汽车出行报告:小米汽车 ... ·  17 小时前  
蔚来  ·  2025顺意开年,满电出发 ·  3 天前  
蔚来  ·  下一个目的地,你设定好了吗? ·  2 天前  
理想汽车  ·  拼手速!理想商城开年秒杀倒计时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长江商学院MBA

这个行业的消亡,6年前就有人预料到了

长江商学院MBA  · 公众号  ·  · 2020-12-17 18:00

正文

从2007年开始兴起,到2013年遍地开花,再到2020年清零落幕,短短十几年,中国P2P行业写下了一笔轰轰烈烈的消亡史。


回顾中国P2P行业的发展与清退,从“金融科技的开端”到“庞氏骗局”,P2P谢幕本质上是由于对风控问题的漠视——早在2014年,长江商学院陈龙教授在基于对宜信和人人贷两大P2P平台的案例研究中就揭示了这一点。


P2P虽然清零,但留下的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吸取,希望陈龙教授当时的分析思路能带给你更为深刻的启发和反思。

作者 | 陈龙 崔焕平

来源 | 长江商学院案例中心(ID: ckgsbcc)


“P2P的中国时代就此落幕了。”

此前,银保监会首席律师刘福寿在财经年会上提到:

“互联网金融风险大幅压降,全国实际运营的P2P网贷机构由高峰时期的约5000家,逐渐压降到今年11月中旬完全归零。”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2007年,P2P开始进入中国,彼时金融体系创新乏力、普惠金融难以推进,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与个人投资者的理财需求恰好为P2P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一片沃土,P2P甚至曾一度被视为中国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时代的开端。

2013年起,P2P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平安集团、百度、腾讯、支付宝等都纷纷投资入局。到2017年,国内P2P平台数量超过5000家,网贷余额突破5万亿……然而,由于国内征信体系不发达,大多数P2P机构采用担保模式,逐渐从“信息中介”的平台演变为拥有资金蓄水池的“信用中介”,一大批P2P平台在缺乏完备风控制度的情况下“跑马圈地”。


流动性潮水褪去,“裸泳”平台的“爆雷”引起监管放严,金融去杠杆推进、逾期率提高、投资者信心降低等因素导致野蛮发展的P2P行业“爆雷潮”不断:资金链断裂、高管入狱或跑路、暴力催收、集体信访事件……一时间,P2P的形象轰然倒塌。


回顾中国P2P行业的发展与清退,从“金融科技的开端”到“庞氏骗局”, P2P谢幕本质上是由于对风控问题的漠视 ——早在2014年,长江商学院陈龙教授基于对宜信和人人贷两大P2P平台的案例研究中就揭示了这一点。

P2P的初衷是推进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体投资者的投融资需求,宜信等一批审慎运营的P2P平台,凭借着大数据风控技术以及合理的资金配置,强化了P2P低门槛、快审核和市场化利率的多重“魅力”。

但不容忽视的是, P2P的核心竞争力并非搭建一个撮合投融资双方的平台,而是对资产端的风控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P2P的中国模式其实是小额贷款模式的翻版,本质是高风险小贷的互联网化

以下内容摘自2014年长江商学院原创案例《宜信VS人人贷: P2P中国模式对比》,因篇幅所限,略去了对人人贷P2P平台的介绍。

P2P平台为何风险频发?

2007年,P2P进入中国,2010年后逐渐增多,2013年开始爆发式增长。同年,P2P行业进入风险频发期。据网贷天眼统计,2013年共有75家P2P平台出现倒闭、跑路、逾期提现等问题,截止2014年7月底,出现问题的P2P平台已达53家。

P2P平台为何风险频发?

除了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外,更重要的是网贷平台自身的风险,包括网贷公司的信用风险、经营管理能力有限、缺乏风险控制的核心技术等。

其中, 风控是P2P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中西方金融环境的差异衍生了不同的风控模式,这种缘起欧美的模式在中国经过本土化后,演变成了P2P的中国模式。

何为P2P借贷?

P2P借贷,即peer to peer lending,原意指理财人通过第三方网络平台牵线搭桥,使用信用借款的方式将资金贷给有资金需求者,相当于小微贷款中的微贷或极微贷,其提交资料、签订合同、发放贷款等手续全部通过网络实现。


全球第一家P2P平台为英国的ZOPA,成立于2005年3月。此后P2P在美国得以快速发展,并形成了两家代表性的公司:Prosper和Lending Club。Lending Club晚于Prosper成立, 但2014年在美国P2P行业占有75%的市场份额,每月发放的贷款超过2亿美元。

美国P2P平台:Lending Club


以2006年10月成立的Lending Club为例,其业务模式特点是:


一、信用条件严格 :客户挑选采用美国信用评分系统FICO评分+内部评级 (分为A-G 7个等级) 的方式,且限于挑选申请人中前10%的客户,80%的贷款最终投向D等级以上的客户。


二、交易模式证券化 :其网络贷款模式不是出借人直接把钱借给投资人,而是由合作方WebBank贷款给借款人,WebBank再把债权出售给Lending Club,出借人再从Lending Club购买收益凭证。这个过程实现了非标资产的证券化,出借人成为Lending Club的无担保债权人,与借款人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但收益完全取决于所投资贷款的表现。


三、公司和Foliofn合作向用户推出线上债权交易平台,出借人可以打折出售自己的逾期债权,以降低平台风险


四、实现深度证券化,提高流动性 :成立LC Advisor接受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投资人可以通过购买基金的方式参与。


2013年,Lending Club盈利731万美元,当年贷款交易规模接近21亿美元。美国成熟的信用评级系统、更多的流动性、更高信用等级的借款人等,是Lending Club实现规模和市场份额领先的关键。


由于中国金融体系的不发达,缺乏成熟的信用评级体系及资产证券化的条件, P2P的欧美模式在中国演变成了三种模式

纯平台模式


平台不参与担保,纯粹提供撮合服务,帮助借贷双方进行资金匹配,这种“个人-个人”模式的代表是拍拍贷;

平台担保模式


即由平台自身提供担保,资金来自平台的自有资金,或者设立专门的风险准备金进行本金或本息担保,这种“个人-平台-个人”模式的代表企业如宜信、人人贷;

外部担保模式


即由第三方担保或小贷机构提供担保,这种“个人-平台-担保机构-个人”模式的代表是陆金所、有利网。

其中,纯平台模式,即纯线上第三方平台模式,意味着获取客户的渠道、风控、交易、放款等全部流程都在互联网上完成,最接近欧美原生态P2P。

由于中国线上征信体系的不健全、借贷观念还不够普及,以及贷后管理的难度,纯平台模式在中国开展的难度较大,并且交易规模的增长相对较慢。

2012年,中国纯线上交易的份额仅占全部P2P贷款的27.6%,其余72.4%均为复合交易。


相应地, 担保模式成为中国P2P行业的主流模式

宜信是平台担保模式的代表性企业,其从线下起步,建立了一套贯穿贷前、贷中、贷后的风控流程,和保障程度不同的风险准备金制度。

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宜信模式。

宜信创建P2P业务:从线下到线上的O2O

2006年,宜信公司成立,专注于通过小额信用借款中介服务,帮助传统上未被金融体系覆盖的小微客户。

事实上,宜信的创始人唐宁早期主要从事对一些初创公司的投资、孵化工作。面对投资的教育培训机构的潜在生源付不起学费又被所有金融机构拒之门外的棘手问题,宜信开始为学生提供助学贷款业务,并逐渐将业务范围拓展到了小微企业主、兼职创业的城市白领、经济上活跃的农户,相比银行小额贷款服务对象的“小微”,宜信服务的客户群体“更小更微”。

考虑到国内信用体系不完善、网络征信面临的难题及在线信贷审核技术不足等问题, 宜信选择线下开始发力 ——宜信员工深入田间地头、集市工厂,采用各种方式挖掘借款人信息,由宜信公司进行信用评估和贷后管理。

与此同时, 宜信也开拓了线上交易平台 ——借款人在网上发布借款请求,宜信作为中介平台进行信用评估后,借款人可以获得出借人的信用借款。

2007年10月,宜信P2P平台正式上线,2012年,宜信推出针对城市白领的消费型P2P平台宜人贷业务,由用户在线提交资料进行审核,最快当天完成审核。


由此, 宜信形成了以线下为主、线上线下结合发展的O2O模式 :宜人贷、宜农贷产品主要通过线上操作,其他借贷项目以线下模式为主。

2010年后,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以及民间借贷的火爆,市场对面向个人的小额无抵押、无担保金融贷款的需求飞涨,P2P行业因此获得了飞速发展,P2P行业开始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态势。

2013年,P2P行业的平台数量超过800家,交易规模达1058亿元,贷款余额为268亿元,相比2012年均有4-5倍的增长。


在巨大的市场需求推动下,宜信实现了高速扩张,也迎来了风投的垂青

2010年4月,宜信获得了凯鹏华盈 (KPCB) 千万美元级别的投资,这被誉为国际主流创投机构对中国小额信贷行业及P2P信贷领域的第一笔投资。到2013年,宜信的估值已达200亿元。

融资的成功下宜信迅速规模化发展

一是因为投资驱动 ,宜信将来自投资机构的资金主要用于业务拓展和团队提升等运营方面;


二是业务流程、管控方法比较完善,业务模式的可复制性强 ——全国各地主要做客户的前端开发业务,风险决策集中在北京总部。


唐宁认为,宜信的较快发展也得益于 宜信在风控技术方面的创新


在P2P业务获得规模化发展的同时,宜信从2011年起,开始面向可投资资产在60万-600万元的大众富裕阶层提供财富管理业务。

至2014年, 宜信形成了P2P业务和财富管理两条业务线

其中,P2P板块面对信用良好但缺少资金的借款者,属于普惠金融业务范畴;财富管理板块面向大众富裕阶层,是一种理财行为,属于财富管理范畴。


在两大板块的合力下,宜信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宜信平台的运作模式

交易模式


宜信平台包括直接签约和债权转让两种交易模式。

宜信线上平台主要采用直接签约模式,由借款人和出借人直接交易。在这一过程中,宜信只是作为中介进行审核和半担保工作,资金在出借人和借款人之间直接流动。

但对投资人来说,“一对一”直接交易的模式违约风险大,宜信平台发放贷款和提供担保才是比较理想的选择,而作为P2P公司,宜信并没有放贷的资质。

如何既能发放贷款,又能规避非法集资的嫌疑 ,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唐宁由此 创造了债权转让模式

即对于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先与唐宁个人签订借款协议,由唐宁利用自有资金进行出借。宜信根据潜在投资人的投资期限和期待收益选择合适的出借人,然后由唐宁将其持有的借款合同转让给出借人,出借人将资金打到唐宁的个人账户。出借人和借款人两端市场的对接由此完成。



产品类型


宜信P2P板块,主要面向未被正规金融机构覆盖、无法获得资金的客户,为其筹措资金。

根据借款人群体和借款用途的不同,宜信推出不同的服务,如“宜学贷”、“小微企业信贷服务中心”、“农商贷”、“宜人贷”等。借款人的利率由宜信根据其信用审核确定。


在借款人的来源上,宜信采用电话咨询、网上发帖、直接销售与渠道销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营销。在投资人端,唐宁认为中国市场缺乏小额 (100元-30万元) 、固定收益类 (信用放贷) 理财产品,因此,宜信的理财客户基本上是有些闲钱需要理财、但理财渠道和产品选择余地不大的人群,并为其设计了固定收益类理财方案。

那么, 作为撮合投资人和借款人的中介和服务平台,宜信如何盈利?

我们看到两种说法:一种是宜信的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加服务费) 在60%左右,另一种是借款人付出的实际成本超过30%。

以30%的说法为例,分析机构认为,宜信将超过法定贷款利率四倍的部分转化为比例不等的服务费、风险保证金 (2%) 等进行规避。其中,宜信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等级,收取借款总额的3%-10%作为服务费,借款人按月支付。

宜信也向出借人收取账户管理费 (仅针对一年期产品,50万以下每月收取投资额的0.15%,50万以上给予优惠) ,出借人可以获得7-12%的利率。由于包含了存贷之间的息差,宜信的盈利空间较之传统的线上模式更大。


风险控制


唐宁认为, 风险管理是P2P业务最核心的关键点 。为保证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优良和出借人资金的安全,宜信设置了一套贯穿于前期征信、贷前审核、贷中管理、贷后管理的服务流程和风控制度,通常1-3天可审核通过,最快当天可获得审批。

就征信方式而言,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宜信主要形成了两种征信和信用审核模式:信贷员模式和信贷工厂模式。

其中,信贷员模式指由信贷员个人独立完成寻找客户、实地征信、风险评估、贷款的审核发放、贷后管理的全过程。信贷员模式主要面向农民和一些小微企业主。


信贷工厂模式,指把整个审核流程分成不同的阶段,每个人负责一个阶段的工作,最终实现像工厂标准化制造产品一样批量处理信贷,主要面向城市借款群体,比如学生、工薪阶层,及部分小微企业主。


在信贷员收集完客户资料后,宜信通过与FICO一起研发的客户申请评分卡,从还款能力、还款意愿、工作稳定性、信用历史、负债情况、借款用途等方面进行审核评估,通过率为5%左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