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钱币圈
钱币圈(qianbiquan)是钱币收藏爱好者自己的公众号。收藏钱币,挖掘文化,美好的生活方式。资讯/行情/知识/故事/发现/活动/商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钱币圈

乾隆年间,一起古玩失窃案引出“冤魂附体”命案

钱币圈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2-25 19:2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面对伤害选择还击的方式不一样。有人选择以牙还牙,有人选择以善致恶。在莎士比亚笔下,哈姆雷特搭上了自己乃至爱人的性命,才报复了罪恶的叔父。与哈姆雷特惨痛的报仇代价相比, 中国古代的冤魂复仇的方式“性价比”更高——直接附身在凶手身上,让其自供罪状或自我戕害。

乾隆年间, 《阅微草堂笔记》和《子不语》两部笔记小说集看似用荒诞不经的文字讲述着怪力乱神的故事,其实包含着大量真实的、具有很高史料价值的案例,比如,两部笔记共同记载的一桩轰动朝野的诡案。


一、 审盗窃案审出了凶杀案


乾隆庚午年间(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由于“官库失玉器”,官吏们便对官库附近的园林工人逐个审问。但是,官吏盘问一位名叫常明的人时,他突然脸色惨白,目光呆滞说:“玉器不是常明偷的,但人却是他杀的,我就是那个被他杀死的人的冤魂!” 发出声音如稚嫩童子一般。


刹那间,官吏心惊胆战,对居然亲眼目睹冤魂附体都哗然起来,主审官立即将这等诡案移送刑部。 刑部委任了新的主审官调查此案,“姚安公时为江苏司郎中,与余公文仪等同鞫之”——这个姚安公不是旁人,正是纪晓岚的父亲纪容舒。姚安公和余文仪在审问 常明过程中 ,他继续用稚嫩童子的声调,讲述了一件恐怖离奇的凶杀案——十四岁的二格,在去年的上元节(正月十五)回家路上, 被常明用衣带勒死,埋在河岸下面。父亲怀疑常明是凶手,可惜缺乏证据。


纪容舒不敢轻信,在 余文仪的进一步追问下,附在常明身上的 冤魂说出 被害后,刑部提审常明的日期。果然, “按所言月日,果检得旧案”。顺着冤魂透露的线索,寻得冤魂的尸体。且,少年的尸体还未曾腐烂,“呼其父使辨识,长恸曰:吾儿也。”


二、 两份记录的相同与不同


此案轰动京城,上至朝堂下到百姓,引起了轩然大波,“以事虽幻杳,而证验皆真”。在 官府的审理过程中,受审者处于一种极端不正常的状态,“讯问时呼常明名,则忽似梦醒,作常明语;呼二格名,则忽似昏醉,作二格语”。最神奇的是,还出现了两种声音互相辩论的情状,偶尔“又父子絮语家事,一一分明”。


此案诡奇至极,就是今天听了也不免令人瞠目,无独有偶是,袁枚在《子不语》中也记述了此案。 袁枚明确表明 ,他是从邸抄上看到的——乾隆年间的《邸抄》类似今天的内参,专门向外官传达皇帝谕旨、朝廷政事或机枢动态,具有极高的可信度。


值得一提的是,将袁枚的记录和纪晓岚的记录相比,不难发现诡案当中更多的历史细节。 按照邸抄上的报道,因“景山遗失陈设古玩数件”,遂而“召执役数十人立而讯之”。在审问过程中,名叫赵二的工人忽然跪倒,自称名叫常格,年十二岁,在到市场上买东西的路上,为工人赵二图奸不遂,用刀杀死,埋于厚载门外堆炭地方,“求大人掘验伸冤”。由此可见,无 论是受害者和施害者的名字,还是受害者的年龄、受害经过、埋尸地点,全都与纪晓岚的记录不符。但是,冤魂附体是确凿无疑的。


那么,真的有冤魂附体吗?


事实上,这一案件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鬼上身”,是同一性质,医学上叫“癔症性附体状态”,表现为一个人突然改变了性格特征,在语言、姿态、声音上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现代医学对此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癔症性附体状态与幻觉是同样普遍的精神异常,根本原因是潜意识的爆发性表达,患者往往因为长期和巨大的心理压力,而有强烈的潜在诉求,但在日常生活中倾诉无门,长期的压抑和扭曲,导致一旦遇到某个突发事件,而这一事件又恰好是加在患者沉重心头上的“最后一根稻草”时,疾病就会发作。


比如乾隆年间的这起“冤魂附身奇案”,就是作案人因为杀害了一个无辜的少年,而长期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总怀疑受害者的冤魂围绕在自己的周围,因此,一年后,当内务府审讯一桩古玩失窃案时,他误以为东窗事发,再也撑不住了,用受害者的声音和举止讲出了自己的罪行。

来源:网络

钱币圈 钱币爱好者自己的订阅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商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