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福建中烟厦门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繁忙。
近日,记者走进制丝车间,听到机器有序运行发出的声响,却鲜见穿梭忙碌的工人。
偌大的制丝车间,鲜少看到穿梭忙碌的工人。
朱文娟
摄
“生产线上有少数操作工且所处位置比较分散,中控室里人员比较集中。”制丝车间副主任陈佳旭解释道,“我们在生产线关键部位安装了高清摄像头、3D摄像头、光学传感器等,依托迭代升级的一线辅助系统,在中控室就可以24小时管控生产现场。”
在叶片生产线,记者跟着陈佳旭爬过一段阶梯,看到了正在运行中的叶片输送带。输送带上方,一个黑盒子发出红色光线,照射在缓慢移动的叶片上。
“这个就是3D摄像头,它能全生产时段自动采集物料轮廓等相关信息,实时监测叶片流量,保证了后续加工环节烟丝水分、温度稳定。”陈佳旭指着黑盒子告诉记者,此前需要操作工经常爬上爬下检查叶片流量,费时费力,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与此同时,针对输送带容易跑偏进而磨边导致杂物混入的情况,他们加装了光学传感器,实时检测跑偏量,最大限度保障叶丝质量。
“像叶片流量、输送带跑偏等情况,靠人工经验无法精准判断,但把这些数据实时传输到一线辅助系统后台后,我们就可以依托相关数据模型进行研判,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及时予以处置。”陈佳旭介绍道。
除了皮带跑偏监测,他们还自主开发了电流、噪声、电机振动、主机设备等监测模块,通过数据分析研判生产设备运行状态和健康状态,真正实现智能化运维、预测性维修;拓展了一线辅助系统的烟箱、烟包监测和参数校验等功能,用智能监测代替部分人工核验作业。
近年来,厦门烟草工业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走向更高水平。
他们鼓励各车间基层人员自主创新,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现场作业深度融合,初步形成了“全员参与、众创众包”的创新模式。
得益于良好的创新氛围,不只制丝车间,其他作业现场同样自主创新成果频出、智能应用“多点开花”——
在卷包车间,AI机械手自动完成单叠商标纸的抓取、解包、装填工作,视觉检测器实时检测烟支缺支空头情况和烟包小盒外观、小玻拉线、条玻拉线、条盒外观质量;
在利用视觉检测技术对关键工序进行管控的同时,厦门烟草工业公司卷包车间还注重机台自检、车间专检、工艺质量部跟班巡检等环节。
朱文娟
摄
在动力车间,中控室操作工利用全集控系统远程管控各区域动力设备运行状态,实现作业现场全天候监测、异常情况自动报警、数据指标后台一键调整;
在物流部,辅料库区堆垛机、提升机关键部位用上AI视觉检测技术,实现物料智能盘点和设备状态智能巡检,月末盘点时长由3天左右缩短至6小时;
……
一系列新技术新应用如同“智能工友”,不仅有效解决了部分环节人工操作效率低且易出错的问题,大大提升了现场管控精准度,有力保障了产品品质,而且将更多现场操作工、维修工等从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
比如,卷包车间通过推广应用AI机械手,节省了约20个人手;动力车间借助监控终端远程管控,四班三运转模式下中控室工作人员从每天24人次减少到8人次,污水站等部分区域实现现场“无人值守”。
节省出来的人手去了哪里?
厦门烟草工业公司通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开展各类培训活动,持续提升员工T型能力,将他们推向更合适的技术、管理等岗位,这也为柔性化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今年元旦、春节期间,厦门烟草工业公司生产任务加重,设备24小时不停机,各生产车间或延长单班次工作时间,或增加生产班次,原有人手不足。他们在全厂范围内统筹调配人手,优化组合单班次工作人员,同时成立生产保障预备队,专门负责产品质量检查和追溯、操作岗人员临时替岗等,保障了生产平稳有序运行。
数智赋能,向“新”而行。厦门烟草工业公司持续推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不断朝着建设智能工厂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