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满足于表象,多问几个为什么。
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本质上都是彼此联系的。对于一个事物,当你去探寻它的本质时,你会发现,它的背后都可以用某些特定的规律和原理来解释。
这些规律和原理,可能来自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它们跟人的思维模式绑定,从宏观和底层的角度指导一切现象。
而不断发问和找出答案的过程,就是逐步将现象和这些原理建立联系,从而构筑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只有这样,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才能被我们牢牢记住。
2. 不满足于在框架内考虑问题,而是先考虑「框架」。
在日常工作中,给你一个方案模板,再给你需求,普通人思考的,可能就是:我要找什么样的内容来填充这个模板,诸如此类。
但聪明人可能会想,这个模板为什么要这样设置?它的结构是否合理?它是否是最符合这个需求的模式?这里面能否有什么可以优化的空间?
对于一个观点,普通人可能会直接考虑这个观点的对错,但聪明人可能会先考虑:这个观点是谁提出来的?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观点?是否涉及立场、利益、大众常识?是否以果推因?等等。
当你开始着手解决问题时,其实就相当于接受了问题的框架。
而用不同的框架呈现问题本身,得到的,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比如,如果问你「2017年一线城市的房价会在什么时候开始下降?」当你进行思考时,其实就已经默认了一点:2017年一线城市房价可能会下降。但实际上真的如此吗?
知乎上有一句名言:先问是不是,再问对不对。很多人不以为然,但绝大多数时候,它确实是成立的。因为我们出于偏见、狭窄视野、立场等因素,问出来的问题,「纳入思考的问题」,往往很可能是不全面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得到的结果必然也是不全面的。
3. 不满足于单一路径,而是寻找多种路径的解释和应用。
对于一个问题,当建立起一套自洽的解释和解决方案之后,普通人可能就会满足于现状,将这套解决方案视为标准答案。
我们将这种情况,称为路径依赖。
显而易见,路径依赖是最省力的方式。对于一条熟悉的路径,我们已知的信息最多,风险最小,花费的时间、精力最小;而更换其他路径的话,我们需要花更多成本去尝试,获得的短期收益往往是更低的。
但是,使用其他路径的过程,就是激活我们大脑中不同区域的过程。一方面,它可以完善我们的知识体系,激活那部分我们不熟悉的领域;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联系」,它可以使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达到更加全面的层级。
所以,聪明人不会放弃思考,他们永远会想:是不是只能这样做?还有没有别的可能性?有没有别的方式?
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地在进行「刻意练习」的过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