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景与应用:6G美好愿景融合了传统通信与AI、感知及卫星等新技术,低空经济、云端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及场景或可解决5G/6G应用困境。
一方面,ITU发布《IMT面向2030及未来发展的框架和总体目标建议书》提出了6G的典型6大场景包含传统通信的三大场景即沉浸式通信、超大规模连接、极高可靠低时延,还包括了新增的三大场景即“AI与通信的融合、感知与通信的融合、泛在连接场景的拓展”,构造了一个“万物智联,数字孪生”的美好愿景。另一方面,邬贺铨院士、中移动易芝玲专家、中信科陈山枝专家等认为5G应用现状不尽人意,即在To C角度,虽然5G单位比特传输成本大幅下降,但在提升运营商ARPU和消费者获得感方面表现乏力,在To B端,5G赋能碎片化的垂直行业仍待进一步探索。大会组织的业务与应用猜想论坛通过着眼于商业规模、产业节奏与6G的契合度,发掘探究6G新兴价值场景和产业,低空经济、云端机器人、可穿戴且非侵入式终端为6G提供潜在价值空间成为大会共识。
网络与覆盖:传统移动通信技术及新兴技术对网络促进和影响的讨论将指引6G标准制定。
一方面,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运营商将对架构、组网以及空口的技术创新持续投入。传统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包含“网络架构”、“无线通信”和“无线组网”3大类、包括10大重点技术方向等,运营商从需求出发进行顶层设计,通过5G-A、NTN、智算等工程实践推动上述通信技术与智能、感知、计算等技术的融合,将6G先进技术5G化从而切实转化为产业和应用优势。另一方面,与会专家就AI、感知、卫星等新技术对传统通信技术的促进和影响达成共识。AI对网络的全面赋能如优化网络性能、降低网络建设和运维成本已成为业界共识,其面临的问题如“AI原生与绿色、实时性、性能保证等要求方面的矛盾”也被尤肖虎院士作为主题提及;感知助力无线网络摆脱单一的通信管道,实现网络价值的升级被业界推崇,但其与传统通信抢夺频谱资源、干扰现有业务的负面影响也在大会上被深刻讨论;星地融合是6G发展的必然趋势,大会也在积极讨论卫星互联网发展面临的性能评估、成本和管理等问题的解决方案。
传输与器件:学界展示了高频段无线通信传输与器件设计进展,产业面向应用打造高频段原型机推动设备向6G演进。
学界基于亚太赫兹的D波段(110GHz~170GHz)、光电转换芯片、毫米波非对称架构、用于卫星上行链路的功放芯片等的器件设计做了深度研究。华为研发了“太赫兹感知成像”样机(中心频点220G、短距无线通信原型样机(70GHz频段);中兴推动用于NTN场景的K波段芯片架构设计向支持更多波束的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