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介绍了职场社交现象——“份子学”,涉及员工之间婚礼礼金的问题。文章通过调查数据展示了职场人在礼金方面的态度和行为,探讨了员工对于企业介入解决该问题的期待和建议。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同事间礼金现象普遍且复杂
在职场中,同事间的婚礼礼金现象广泛存在,这引发了一系列人情往来的问题,包括是否应该随礼、如何随礼以及随多少礼等,这些问题让职场人感到困扰。
关键观点2: 调查数据显示不同礼金金额的参与度
调查显示,“200-500元”和“500-800元”的礼金最为常见。一线城市的受访者中,800元以上的份子钱占比相对较高,而四线城市则更高。此外,当无法参加婚礼时,大部分受访者会选择转账或托人转交礼金。
关键观点3: 职场人对企业介入的期待和建议
大多数职场人希望企业能够以公司制度的形式来解决人情往来问题,比如禁止同事间彼此随礼。他们认为这将减轻他们的负担和压力。然而,也有一部分人认为随礼是自由的选择和必要的人际交往,雇主不应该做出规定。
关键观点4: 年轻一代的随礼原则
年轻一代的受访者有自己的随礼原则,不仅同事不随份子,朋友之间也会“互免”(互相不随礼)。他们的理由包括自己不会办婚礼、不想参与不熟的人婚礼等。
关键观点5: 维持人际关系与习俗惯性的重要性
虽然有一些职场人希望减轻礼金负担,但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人仍认为随礼金是维持人际关系的必要方式,这种“你来我往”的习俗有很强的惯性,在短期内仍然是主流趋势。
正文
已经新鲜出炉
点击即刻了解行业领先的雇主品牌
每年长假,最让人头疼的事儿不是机票贵、路上堵,而是扎堆的婚礼。
原本是亲朋好友团聚的日子,却被份子钱活生生搅得人心涣散。
刚刚入职一年的小粥,在节前就收到了公司隔壁部门的同事的婚礼邀约。说起两人的关系,真的很难评:要说熟,也就是碰面打个招呼;要说不熟,每天都抬头不见低头见的。
“虽然两百块钱不算多,但大概率也是白给的。现在的就业市场,可不敢保证在公司稳定待一辈子,等自己结婚那更是遥遥无期。”
不止小粥。这个假期,打工人不是参加婚礼就是在参加婚礼的路上。
刚到手的工资还没捂热,就被“截胡”了。
在职场语境中,人情世故本就够学习的了,再掺和进“份子钱”这种大项目,一不小心就容易变得复杂。
同事之间该不该随份子、怎么随份子、随多少份子,这些让人头疼的难题,形成了一套复杂难懂的
“份子学”。
这套题怎么解?胖东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如遇员工家有红白喜事,公司相关部分会向有家事的员工发放贺金或慰问金,不允许同事间彼此“添香随礼”,否则会做出相应的处罚。
对此,有网友大声呼吁,支持,建议全国推广!!
也有网友说,
同事之间也有关系好的,随个份子有来有往很正常啊。
老钱也不知道站哪边,还是做个小调查吧。围绕“份子学”展开问卷,从数据中呈现职场人的礼金态度和职场社交现象。
在近千名受访者中,年龄在“30岁至39岁”之间的人数比例最高(66%),年龄在“29岁及以下”、“39岁及以上”的群体分别占比18%和16%。
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至少参加过5次婚礼,仅有3%的人表示从来没有参加过婚宴。
问及礼金大小,
“200-500元”和“500-800元”最为常见,前者接近半数,后者超过30%。
仅有2%的人选择了1500元以上,可见只有极少数人愿意为特殊关系支付高额礼金。
有趣的是,在一线城市的受访者人群中,800元以上的份子钱占比达到18.2%,这个比例高于二三线城市,但却低于四线城市(25%)。
当无法到场参加宴席时,超8成的受访者表示会托人转交(29%)或转账给对方(55%)。还有近2成表示不一定,关系好的不去会给钱,关系不好的不去就不给。
在考虑是否随礼以及具体的金额时,
87%的人表示“与对方的亲疏关系”是最重要因素,其余依次为“自己的经济状况”、“当地的地域风俗”、“对方的社会价值”,均在50%左右。
在被邀请的对象上,亲戚(87%)和朋友(84%)处于绝对多数,是自己生活圈子的大部分。
此外,同学(64%)和同事(63%)也占据了相当比例。根据调研,
面对同事发出的邀请,41%的受访者习惯于全部参加,更多的人则是选择性参
加。
办喜事该不该请同事?同事结婚要不要随礼?一系列人情往来的问题困扰着职场人。调查显示,
7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所在的公司流行同事间互相随礼。
小王认为,同事是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群,人生大事自然也要一起参与。不过,赵女士则表示“同事之间毕竟是工作关系,我结婚的时候就在办公室发了喜糖,告诉大家有这件事,不用到场也不用随礼”。
82%的职场人希望雇主能够以公司制度的形式来解决人情往来
,比如禁止同事间彼此随礼,这会让大家感到轻松没负担。
当然,也有相反声音出现,
18%的受访者认为随礼是自由的选择和必要的人际交往,雇主不应该做出规定。
即将到来的国庆假期,正值结婚热潮,刚工作一年的李先生就收到4场婚礼请贴,地点分散在3个城市,包含了发小、大学同学以及同事。
没收到请柬的老张则暗自庆幸自己的钱包暂时保住了。对于节日期间的礼金支出,10%的受访者苦苦表示“掏空了工资,后半月要吃土了”。
在调查中,
年轻一代谈到自己的随礼原则——不仅同事不随份子,朋友之间也会“互免”(互相不随礼)。
Ta们的理由也很充分:自己不会办婚礼;不是所有的份子钱都能顺利返回来;不想参与叫不上来的同学或者不熟的亲戚的婚礼;不会在一家公司待很长时间;不想把工资变成有去无回的礼金。有着相同心境的受访者占据了20%的比例。
不过,拒绝份子钱的“少数派”们可能会失望,因为在代代相传的循环里,很难因为一部分人的断链而停止运作。
调查显示,
62%的受访者将随礼金看成维持人际关系的必要方式;58%的人认为这种“你来我往”的习俗有很强的惯性,短期看来仍然是主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