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经典
优质内容的发现者 创造者 守护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核集团  ·  原创音乐剧《核地花开》走进中核 ·  昨天  
中核集团  ·  家书传廉韵 | 西物院廉洁家风作品展示 ·  2 天前  
中核集团  ·  从橄榄绿到核工业蓝 ·  3 天前  
中核集团  ·  出口微堆+1!发往泰国!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经典

8本书,带你进入正在消逝的8种市井生活

新经典  · 公众号  ·  · 2017-07-30 07:50

正文

一座城镇的变迁,来自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他们共历和见证所有的流动。这些人中有一些人成为了作家,把自己的生活写进了文字,并让记忆永远地留存下来,让我们不会因为改变和消逝而遗憾,让情感可以有所停泊,也让明天可以回顾昨天,这也许就是情怀和历史。


今天的一组书单,让我们来感受下中国作家笔下的城镇,在时空交替里,可能是过去的、现在的、或者未来的,也许你就生活在那里,如此熟悉,又那么陌生,城镇本就因人而存在,它也被人类不断改写着。


Versailles. The roofs of the city © Zinaida Serebriakova


多少往事烟雨中

北京


不仅对于我,对许多北京人,城南,是一个情感深重的称谓,从口中吐出这个词儿,会有一种霜晨月夕的沧桑感觉。

——肖复兴


从北平到北京,多少文人墨客流连于此,这里贵为文化之都,自然留下了太多文字,有人写百姓的生活,比如老舍,有人写城建的变迁,比如王军,有人用青春标记,比如王朔,有人喜欢习俗,比如汪曾祺。关于北京城的文字真是数不胜数,写北京的作家更是不计其数,永远的北京城,不同的时代影像,都忠实地记载下这座城市的流转。

 

肖复兴的《蓝调城南》记录下的恰是日新月异的当下正在消逝的那个慢节奏的北京,从那个我们还不算太远的90年代开始,近30年的时间,大概没有哪座城市如北京城这样天翻地覆地变化了,在城建上,它几乎成了一座新的城。

 

《蓝调城南》

肖复兴

新经典出品


今天,在北京,依然有城南的叫法,但不同于很多人口中的南城,而是更加接近于林海音笔下的城南,属于已经消失了的崇文区和宣武区。

 

那个时候的北京城远远小于现在,城南更是几乎用腿脚就可以丈量。如今,无论你生活在北京,还是来旅游,依然可以去逛逛前门、崇文门、大栅栏这样的商区,或者探寻一番鲁迅、纪晓岚、龚自珍等名人的故居,再不然也可以去杨梅竹斜街、东西打磨厂、芦草园这样的胡同闲逛,而你将所见的其实是焕然一新与断壁残垣,修葺一新的和正在拆除的。

 

还有多少人关心它的旧颜?至少生于斯长于斯的肖复兴想用文字为此留下一点念想。

 

《蓝调城南》用情真意切的文字和近百幅珍贵的素描,重现旧日南城,它曾经是林海音笔下的《城南旧事》,它如今是迈克尔·麦尔笔下的《再会,老北京》,他们用生活讲述城市,而肖复兴不只是讲述生活,还留下了城市的面目。


50年代宣武门城楼南侧


人间飘摇小市井

天津


天津卫是个凡夫俗子的花花世界。

——冯骥才


生活是一团面,揉得怎样,全看手拿这团面的人了。用心的人将这面揉得劲道有韧,凑合的人抟糅两下就当敷衍了事。每个人的习惯口味也都不一样,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咸的,淡的……加什么样的调料,也是看自己心情的。

 

对于冯骥才来说,天津卫就是这样一个杂糅相交的地方,这里“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

 

但若仅仅是这样一个描写人的故事,其实是不足为奇的。酸甜苦辣再纷杂,也有一个相对统一的风格,万般奇人异事,嵌入其中的灵魂总归躲不开当地的风土人情。

 

那便是天津卫自己的味道。

《俗世奇人》

冯骥才

作家出版社


《俗世奇人》一书讲述了明末清初背景下,天津卫的市井生活。用十几个奇人异事串起来,为读者们铺就了一张热闹嘈杂的天津卫画卷。看似铁血规矩不改的苏七块;挑词架讼的文混混儿刘道元;茶汤卖得好,人也机灵的好嘴杨巴;钓系有三根红绳鱼的大回……


这些人的故事里,艰辛有之,苦难有之,平淡有之,唏嘘有之,但无论哪种,都于细枝末节处透着一股天津卫的“狠”劲儿,白纸黑字飘荡的,仿佛是那一口明朗率直的天津话。

 

正是因为这些人,天津卫生活的一切似乎都有了嚼劲,变得值得推敲了起来。

 

不知是天津卫成全了他们,还是他们成就了冯骥才笔下的天津卫。

 

风月是景,人又何尝不是。


张凡云作品《对弈》


历史与现实的交错

涪陵


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永远停滞的民族”

——何伟《江城》


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美国人彼得·海斯勒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他有个中文名字和他的一本书一起出了名,中文名是何伟,这本书是《江城》。


他到的这个叫涪陵的地方历来是贫困地区,国人知道这个地方可能也是通过涪陵榨菜认识的。当年何伟去的时候,还没有铁路,公路又非常糟糕。去哪里都得坐船,来到这里的何伟说“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没想到,随后两年,何伟竟然把这里当做了家。


《江城》

彼得•海斯勒

上海译文出版社


他有双重身份,既是一个旁观者,又是置身于当地的本地人,独特的身份给了他观察涪陵的独特视角。他通过在涪陵生活,来了解这个小地方的历史,了解中国老百姓所忧所虑所欢所喜。


不可否认,比起大城市,很少有人愿意将视野投放在不起眼的村子里。毕竟大城市的风貌更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更便于把我一个社会的大动脉。但何伟通过他的观察和记录为读者讲述了一个涪陵背后的故事,让一个当时还很贫困的地区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江城,用古路、用老树帮我们留存下一些可以追怀的过往事物,一些美好的历史,一些厚重的沧桑。也用衰老、用消亡、用变化,告诉了我们“逝者如斯夫”的无奈。不管怎么样,每一个城市、村庄或沿河而建、或阡陌之中、或隐于山林,但只要走进它,你就感觉走进了一条河流,那历史的罡风,在村庄的河流里变化万千,为你幻化出一段段历史真实。


耸立在乌江之上的新建筑


乡田远山忆童孙

阿勒泰


于是我始终没有离开那个家的牵绊,我的文字也始终纠缠在那样的生活之中。怎么写都意犹未尽,欲罢不能。

——李娟


对于大多数曾经生长在乡下的人来说,看见李娟笔下的阿勒泰多多少少都应该有些熟悉感。这种熟悉不是基于地域的原因,而是因为这些文字中记录的那些人,那些事。

 

在《阿勒泰的角落》中,李娟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位于中国西北边境壮阔而又不失温柔的阿勒泰。无边无际的沙地白杨;连绵无尽的起伏群山;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她写北山脚下和幼时好友捉蚂蚱,看着它奇异的身体构造惊讶不已;她写乡下人家用牛粪来烧火取暖;骑着摩托车穿越土路,一路颠簸扬尘……

 

这些场景,曾经很鲜活地存在于不少乡下人家的记忆里。

 

《阿勒泰的角落》

李娟

新经典出品


这个世界上根本不乏美好的事物,只缺一颗真诚的心而已。李娟笔下的阿勒泰就是如此,再朴实的场景,浸在她细腻如水的心里,也可以泛起荡漾的涟漪。

 

不知道多少人看过李娟笔下的阿勒泰之后,一方面会佩服于她于平实景象下绽开的绚烂想象力,一方面又会回到久远的小时候,想起那个风清月朗的乡下夜晚。

 

我们通过她笔下的阿勒泰,思绪借着文字的力量得以漂洋过海,突破时空,穿越到久远的小时候。

 

麦浪一披云影,风吹绵绵滑过。


阿勒泰一景


史诗在这里铺张

棣花街


名场利场无非戏场,做得出泼天富贵;冷药热药总是妙药,医不尽遍地炎凉!

——贾平凹


光从《秦腔》书名来看,就知道这本书所写的脱离不了陕西这块土地,而秦腔,作为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戏曲,相当于是一张文化名片。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秦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说《秦腔》所写的其实并非如此宽泛,它以一个陕南村镇为焦点,讲述了农民与士地的关系,展现出农民的生存状态。这个村镇其实是以贾平凹生长于斯的故乡棣花街为原型,村子中发生的事让人深思,不愧是一卷中国当代乡村的史诗。

 

《秦腔》

贾平凹

译林出版社


小说里有一个叫引生的“疯子”,通过引生的眼光,我们可以看到农民身上的重担和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关心。街上的两个大户人家:白家和夏家,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日益变化,其中喜忧,令人感慨。小说语言多用方言,这种表达也使故事的讲述别具一格,更突出了地域特色。


同样是写陕西一带的地区,值得推荐的还有陈忠实的《白鹿原》。白鹿原是秦岭山脉向北延伸形成的一个土原,位于西安市东南方。《白鹿原》也讲述了两个大家与时代之间千丝万缕的纠葛。


贾平凹在棣花街


神秘又优美的所在

湘西凤凰城


他们百年前或百年后的生活可能跟现在一模一样。但他们仍旧忠诚地活着,担负起自己那一份命运,不问所过的是如何贫贱艰难的日子,也从不逃避为求生而应有的一切努力。

——沈从文



提起湘西,很容易便想到清零如水的翠翠、勇武俊美的傩送,还有那让人记忆深刻的茶峒、吊脚楼和行船。作为土生土长的湘西人,沈从文描绘着湘西,也表达着有关湘西的思考和情绪。

 

一部《边城》让人看到这个小小乡土世界清澈纯净的风景和朴厚美好的人情。这俨然是一个田园牧歌式的地方,人与自然和谐地共处,美好的人性里展现出神性。然而,这诗意般的讲述只是沈从文对和谐世界的追求和幻想,存在的还有冷酷现实。


《湘行散记》

沈从文

新经典出品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两次重返湘西的记录。他评价这本书说:“给人的印象只是一份写点山水花草琐屑人事的普通游记,事实上却比我许多短篇小说接触到更多复杂问题。”这部散文集包含着沉甸甸的责任意识——面对自己的故土,追溯神性生命的始终,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思考这里的变与常。在对当地人事悲悯的抒写中,反思尖锐的民族问题和社会矛盾。


夜景下的凤凰古城


最是人间烟火气

上海


上海弄堂里的闺阁,说不好就成了海市蜃楼,流光溢彩的天上人间,却转瞬即逝。

——王安忆


王安忆对上海可谓了如指掌。在她的非虚构作品《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里,有好几篇是专门写上海的。《寻找上海》、《上海与北京》、《上海的洋房》、《上海的女性》等等。她说上海是世俗的,人间烟火的,是琐屑的,又是细致的。

 

上海的女性,听她们说话是柔软可人,但骨子里有股硬劲儿。如果你意识不到这一点,就无法很好地对付上海的人和事。王安忆小说《长恨歌》中的主人公王琦瑶就是在上海这座城市里生活乃至于死的人。


《长恨歌》

王安忆

人民文学出版社


她很早被选为“上海小姐”,做了某大员的“金丝雀”,从少女变成了女人。上海解放,大员遇难,王琦瑶成了普通百姓。日子波澜不惊,内心的情感却汹涌澎湃。生命中来来往往的男性,与她生发出的一段段故事给读者带来的感触和思考余味无穷。王琦瑶最终被失手杀掉,也还是出于情感的原因。苏轼词曰“多情却被无情恼”,说的就是王琦瑶这样的人吧。

 

讲述上海故事的作家为数不少。孤岛时期的张爱玲、苏青,擅长写饮食男女的日常情爱;王安忆、陈丹燕写新旧交融时期的上海风貌;世纪之交,又有卫慧、绵绵写都市男女欲望。一座城市培育了如此多的作家,如此多作家书写了这一座城市,既丰富了文化,也丰富了城市。


上海弄堂


百年沧桑多传奇

香港


我在湾仔长大,至今仍喜自称“湾仔人”,把湾仔视为故乡。这里有太多太多的故事让我回味,亲身经历的,耳朵听来的,眼睛读到的,或悲凉或哀伤,或欢欣或荒唐,或关乎背叛,或诉说忠诚……

——马家辉


香港是一座影像之城,即使你从未踏足,也不会感到陌生,半个世纪以来,无数影人为其誊写传奇,他们交相辉映,带我们走进时代的风云,体味人间烟火、灯红酒绿、江湖纷争,而香港本身就是传奇。

 

传奇的香港从来不缺少故事,却因为文化的断裂缺失传承,于是早期的香港文坛出现了很多非本土化的类型作家,金庸的武侠江湖、亦舒的爱情围城、倪匡的科幻世界,他们的故事都带有香港的印记,却并非不可割裂。直到后来,出生于香港的黄碧云以强烈的个人风格异军突起,她那诡谲、冷淡又迷人的色调与今日的香港悄然重叠。

 

于此,文字重归城市。


《龙头凤尾》

马家辉

新经典出品


当黄碧云、董启章这些深受西方文学影响的当代香港作家,选择以后现代的方式书写香港时,马家辉却决定以传统的叙事再现二次大战时香港沦陷的过往,以江湖小说的基调讲述历史。


在《龙头凤尾》中,他们(外乡人)来到香港,历经乱世,男盗女娼有之、声色犬马有之,帮派之争有之,马家辉笔下的香港“既是华夷共处的殖民地,也是龙蛇交杂的江湖。”(王德威语)

 

江湖,一直都在,它是《龙头凤尾》里香港的往昔,也是杜琪峰镜头下的此刻,充满刀光剑影、爱恨情仇,不停歇地上演着传奇故事,这就是香港的前世今生,这也是马家辉一代香港人的乡愁。


香港街景


每日赠书



●  你因为哪本书而喜欢上了一个地方?

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将综合留言质量和热度选出一位书友,赠送新经典好书一本

《阿勒泰的角落》

 李娟 著

作者以天然而纯真的笔调描述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日常生活点滴趣事:做裁缝、可爱的孩子、来来去去的陌生人。她刻画的不是一组有关新疆的异域风情,她刻画的是我们内心的牧歌:白雪和阳光,青草和白桦林,优美、明亮。



文章版权归新经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所有 / 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 本期编辑:影随茵动、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