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约文/中华
这是一部50年前的罗马尼亚电影。1973年,由格奥尔基•瓦特纳德斯编剧的电影《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 》在罗马尼亚上映。1978年5月的罗马尼亚电影周,它的译制片版本在中国上映。
-电影《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 》精彩截图-
中国的七十年代,这样一部描写音乐家生平的外国电影,能看到的机会当然很少,甚至一票难求。因此这部电影对喜欢音乐的人来说可谓大饱耳福,而且一定对电影中的音乐《叙事曲》印象深刻。但那时的我看电影,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都是肤浅的,因而这首乐曲在脑中也就没有任何的印痕。
几天前的一个偶然,我在一个音乐栏目中听到了这首乐曲,听后竟有几分惊喜。之后又反复多次的聆听,越听越感觉深沉、触动心灵。在翻阅了有关资料后,对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这位音乐家有了一点了解。
-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肖像-
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1853—1883),生于摩尔多瓦,1879年曾赴维也纳学习,布鲁克纳是他的主要导师之一。
他的生平作品不多,比较杰出的是《叙事曲》和歌剧《新月》。可波隆贝斯库在音乐方面的影响人人皆知,他的作品曾被两个国家定为国歌。
1977年重新填词的《三色旗》被定为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同样的还有阿尔巴尼亚的国歌《旗之赞歌》,曲作者也是波隆贝斯库。早在1912年,巴尔干战争后,阿尔巴尼亚在奥匈帝国的扶植下宣布独立,流传多年的该曲被定为国歌。二战后,社会主义的阿尔巴尼亚继续采用该曲为国歌。1992年,民主化后的阿尔巴尼亚还是将该曲定为国歌。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波隆贝斯库的音乐在人民的心间长久不衰,它鼓舞着人民的斗志,激励着人民热爱国家的满腔热情。
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年青时代极积参加争取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进步文化活动,被奥匈帝国当局逮捕入狱。在昏暗凄凉的铁窗牢笼之中,瘦弱的波隆贝斯库面对着浩瀚的地中海,怀着在对失去祖国、失去家园、失去心上人,和即将失去生命(因当时波隆贝斯库已是肺结核的晚期)的悲愤创作了《叙事曲》这首乐曲。
乐曲深情委婉,音乐哀怨缠绵,如泣如诉,听后使人心情沉痛,热泪盈眶。
-电影《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 》中小提琴独奏的《叙事曲》-
乐曲的开始由小提琴在低音弦上拉出近乎悲哀的旋律。乐曲似近、似远,中段深沉的平音出现,像是在告诉要听故事的人们,要讲的是什么故事。旋律慢慢的、轻轻的流淌出,让人们体会到了这是一个凄凉悲哀的故事,而且年代是那么的遥远,那么的触动心灵,一下子把听众的思绪引入到了故事的情节中去。
经过一段华彩的音节过渡,乐曲进入到中间部分。这时小提琴奏出一个全新的旋律,音域宽广起伏跌宕,绵绵怨绪,心灵上的伤感足以使每一位聆听者久久呆坐、欲罢不能。曲调的高低起伏,快慢节奏的相互交错,让听者深刻体会到了故事的情感,并随着音乐演奏进入了作者的心境。
随着乐曲的延伸,仿佛我们在音乐中看到了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在新年之夜,被无辜关押在牢狱中,看着铁窗外漫天飞舞的大雪,他深情的拉出了这段旋律。音乐飞出了魔鬼的牢窟,飘到站在雪地里的朋友们的身边,一应一合的相拥在一起的十分感人的情景。
乐曲的最后在高音部分的音节过渡,忽高、忽低、忽紧、忽慢,经过反复交错,而后又把乐曲带入到开始的第一部分之中,再次现出了那个哀伤而忧愁的情感。整个作品的演奏把向人们叙事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叙事曲 》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休止 ,每一个链接,每一丝颤动,都深深的留印在人们的心里。
音乐没有国界,没有种族,没有肤色,没有偏见,没有歧视,它能激起人的善良欲望,和对祖国、家园故乡、心上人,以及对生命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深深眷恋。难怪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在狱中演奏这首乐曲时,使得同一个监舍里的一个十恶不赦的异教徒,泪水长流。在将要被处死的生命最后一刻,他敬畏了上帝,痛恨罪孽,忏悔生命。这也足以说明波隆贝斯库的这首《叙事曲》有感动心灵的作用,也更加说明了音乐的力量。
《叙事曲》的音乐继续在流传,它传颂着一位爱国家,爱人民,爱亲人的年轻音乐家。生命是短暂的,而辉煌的音乐生命,就像那明亮的太阳永远照耀着这美丽的世界,照耀着人们的心灵。
-《重逢有日》专辑录制花絮:小提琴演奏家柴亮-
瑞鸣按:
今天,当我们听到如此动人的《叙事曲》时,会被创作的故事和影片中的情节深深打动。文章中分享的小提琴曲《纯真年代》也来自著名马丁·斯科塞斯的同名影片。当音乐响起时,好像19世纪末上流社会背后的深情往事重现眼前。电影,在光影里摇曳生姿;琴弦,因情节而绚丽蔓延。这张瑞鸣制作的小提琴电影名曲专辑《重逢有日》,由海外华人小提琴演奏家柴亮主奏,更有百万名琴与斯坦威钢琴交相辉映,这般打造的音乐好像一杯醇厚的红酒,在午夜里,浪漫迷人。
电影美好,音乐更让人迷醉,当它们结合到一起,如烟花般点亮你所有的记忆,如乘一小船,划向梦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