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安
远望智库高级研究员
空间卫星资源能够通达无限空间,宇宙的边界在哪里,空间卫星资源就应该延伸到哪里。宇宙无限,空间卫星资源也无限。空间卫星资源本身就是个无限空间,从广义上讲,它既是广袤的物理空间,装得下万事万物;又是一个现实的数字空间,容得下无限思考、想象,能承载人类无限的希望和可能;空间卫星资源建设需要大批的高精尖技术、高精尖人才,它的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最长,内涵最丰富、范围最宽泛,因此空间卫星资源一定带动一批未来产业。同时,空间卫星资源还最具社会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通用性、两用性、挑战性,最需要融合创新。因而它也最符合未来空间产业融合创新的发展方向,是未来空间产业发展的重点,值得国防相关部门、政府和企业研究、探讨、关注和培育。
顾名思义民用商业卫星,就是一种民用的卫星。一般由私人企业或私营机构发射,主要用于商业目的。如通信、遥感、导航和测量等。近年来,随着这些领域科技的不断发展,商业卫星市场的前景越来越广阔。例如,随着5G技术的普及,商业卫星在5G通信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市场需求也越来越旺盛。此外,商业卫星还广泛用于遥感监测,如,用于监测天气、监测海洋污染、监测山体滑坡和地质灾害等。目前,从全球范围来看,空间民商卫星市场的前景非常广阔。预计在未来几年,民商卫星市场的规模还将不断扩大。据预测,到2025年全球商业卫星市场的规模将达到1200亿美元。此外,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商业卫星的性能将不断提高。未来几年,商业卫星将更加小巧、轻便、高效,并将具有更强的通信、遥感和导航能力。这无疑又将进一步拓展商业卫星的应用前景。在我国,空间民商卫星的发展同样十分迅速。截至2023年4月,我国26个省份都拥有自己的民用商业卫星,部署规模总数已超过上万颗。而在北京,由于其独特的地缘优势,更是聚集了一大批技术含量高、应用前景好、自主可控的卫星科技资源。如: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合众思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等众多民商卫星科技创新型企业,他们在航天强国、创新驱动的时代背景下,大胆探索,积极跻身微小卫星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北京九天微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目前已成功发射了12颗小卫星。该公司于2018年2月研制并发射一颗教育共享卫星,走通了国内第一个全流程民营卫星发射流程;同年12月以“一箭多星”的方式发射了7颗瓢虫系列卫星,包括首颗民营百公斤级商业卫星“瓢虫一号”;2019年中标国网工程试验星,研制了220公斤级的低轨高通量通信星;针对体制内没有卫星批量化生产线、卫星产能不足的痛点,率先建设了中国第一个国家发改委核准的商业卫星工厂,打造了全球领先的“模块化、批量化、柔性化、智慧化”卫星制造与研发基地,成为国内头部的商业卫星公司,此外,北京的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清华大学和信威公司等科技企业,也都在小卫星研制领域取得了不菲的成就,标志着我国空间民商微小卫星研制技术已日渐成熟,空间民商卫星产业正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空间民商卫星资源在社会经济和生活中得到了迅速发展,也在国防和军事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正在发生的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战争中,埃隆.马斯克的“星链”犹如悬在空天中耀眼的串串繁星,划破战争的烟云,为乌克兰的情报支持、通信指挥、精准打击、战场态势感知提供了强大支撑,让世人目堵了民商空间卫星资源的巨大军事价值,引起各国军事领域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迅速掀起一股空间民商卫星资源军事应用的新热潮,成为推动空间民商卫星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一是在通信领域,空间民商通信卫星资源将成为军队构建安全、稳定、实时信息传输通道的重要补充,特别是在战时,在有限的军事卫星受到敌方强干扰、甚至摧毁的情况下,民商卫星资源可做为“补链”“强链”的有效装备和手段,增强空天信息系统的弹性抗毁伤能力和高可用性,确保我军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下通信指挥畅通无阻,高效运行。
二是在遥感领域,可依托空间民商遥感卫星规模数量多、部署范围广、技术迭代快、响应时间短等体系和机动优势,强化对“实时目标成像”“目标连续跟踪”“指定区域增强覆盖”和“装备智能化支持”,助力提升我军的预警侦察、目标识别、精确打击能力,为解决全时、全候和全域复杂环境下看的见、看的清、看得远、打的准的问题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在导航领域,高精度定位、抗干扰性、可靠性以及鲁棒性的民商导航卫星将成为抵御“导航战”的重要手段。早在1997年美军就提出了“导航战”概念,即阻止敌方使用卫星导航信息,保证己方和盟友部队有效地利用卫星导航信息。随着“导航战”的发展,针对导航系统及无线电频谱的争夺和控制将愈发激烈,可利用民商导航卫星系统的抗干扰性技术,增强我卫星导航防御性导航战技术,提升我军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对抗作战能力。
四是在微小卫星领域,空间民商小卫星资源发展十分迅速,发挥微小卫星成本低、迭代快、部署迅速、响应及时的优势,以星座组网形式为军事应用提供服务,在特定区域、特殊时段快速、灵活部署,能够弥补单一大卫星应用能力和数量的不足,提升空间基础设施的灵活性和鲁棒性,增强我空间基础设施的战时抗打击、抗毁伤能力,为有效实施太空战略威慑、快速灵活反应和空天一体化军事力量生成提供重要保障。
五是在战场建设领域需求迫切。战场建设是打赢未来战争的重要基础,未来战场一定是基于空天资源、适应智能化战争要求的数字化战场,对空间卫星资源的依赖性更强、要求更高。构建平战结合、寓军于民、于网、于星,涵盖深空、深海,并通过形成制太空权,提升制空制海制陆制电磁权的数字化战场,必将对空间民商卫星资源提出强劲需求。
综上可以看出,空间民商卫星资源在国防和军事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强劲的需求必然催生一批空间产业的发展。未来空间产业的核心是未来、落点在产业,而技术是根本。必须把握未来空间卫星向智能化、智慧化、数字化“空天智慧大脑”迅速发展的趋势,合理规划未来空间民商卫星产业的发展。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应重点关注的方向是:量子通信、太赫兹、5G/6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大图像高分辩率、远距离无延时的图像传输技术;大数据、大模型,元宇宙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微小卫星的低成本、小型化、敏捷组网、敏捷加工制造和敏捷发射技术;适用于卫星制造的新材料、新能源等相关技术,它们的发展和在空间卫星领域的应用将成为未来空间产业发展的源头。
空间民商卫星资源丰富,军事应用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必然推动未来空间产业的快速发展。
但应该看到,在起步初期,越是发展前景明显的产业越容易陷入无序、低水平重复和同质化竞争,为避免出现这一局面,必须政府主导、强化牵引,突出重点、优化布局,聚集优势资源,实现未来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
未来产业是指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初期,未来有发展前景但目前尚未形成的产业。也可以通俗地说,未来产业实质上就是未知的产业,具有很强的探索性、风险性。同时,未来产业也是事关国家未来、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产业,需要企业家用未来的眼光、时代眼光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它;需要有超强的技术敏锐性、前瞻性和敢为人先的精神,也需要政府主导、关注和培育,进一步加大重点优势企业的扶持力度,更需要政府与企业一道同舟共济、共同承担风险责任。
二是坚持战略统筹。
国家安全是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国家战略。未来产业关系国家未来产业结构,是未来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与国家战略需求相一致,要将未来空间产业做为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产业新的“增长点”“发展极”“新高地”,纳入国家战略管理体系,强化顶层战略管理,在国家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国防,制定规划,科学调整产业方向,及时优化产业布局,确保未来产业有序、健康和稳步发展。
三是坚持创新驱动。
未来产业前瞻性、先导性、创新性、颠覆性和融合性等特点,决定了未来产业需要未来技术驱动,新技术是未来产业的内核。没有未来技术就没有未来产业。必须紧盯空间卫星领域前沿性、原创性和颠覆性技术的发展,加大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研发力度,发挥好战略科技力量攻关和引领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充分调动中小科技企业的积极性,遵循未来产业发展规律,缩短未来空间产业的培育和成长周期,快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空间民商卫星领域的供应链、产业链和创新链。
四是探索市场化的商业模式。
市场的问题需要用市场的办法解决,商业问题必须遵循商业规律。通信卫星数据服务在民商领域的商业化早已比较成熟,通过商业方式采购民商通信卫星数据有许多成功案例。但在遥感领域还尚无采购民商遥感数据服务的先例。随着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工程的实施,遥感卫星已由试验性运行向业务化运行发展,民商卫星资源出售、出租相关流程,以及权益、责任等相关内容还不够明确。应探索建立空间民商卫星服务国防建设和军事应用的市场化运行机制,为空间民商卫星资源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五是坚持一体化推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巩固提高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这既是党对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提出的总要求,也为空间民商卫星资源建设明确了方向。实现军民一体的最重要环节是起步阶段的一体筹划,最需要探索的机制也是从起步开始到应用全寿命全过程的一体化。未来空间产业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来说,都是一张白纸,都充满了需求,都希望能画出最新最美的画图。必须坚持一体化统筹,经济和国防并重,兼顾各方需要和优势,积极推进未来空间产业的发展,共创未来空间产业的辉煌,共享新产业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