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商务印书馆文津读书会
本订阅号将以读者会的形式,定期发布新书资讯、读书活动,记录书内书外生动故事,搭建传播学术文化,沟通读者、作者、编者的信息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河南发布  ·  教育部:将研制发布职业本科专业教学标准 ·  2 天前  
河南发布  ·  教育部:将研制发布职业本科专业教学标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商务印书馆文津读书会

新书推荐丨《水月慈悲——观世音在民间》

商务印书馆文津读书会  · 公众号  ·  · 2024-12-20 16:45

正文

专业文史哲



新书推荐


《水月慈悲——

观世音在民间》



❄️

中国民间观世音信仰

是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


❄️

分析观世音信仰的文化内涵


❄️

随文配以丰富插图

展现观世音诸般妙相


点击书影,即可购书



邢莉  著

ISBN: 978-7-100-24173-1

开本:32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4年12月

定价:68.00元




向上滑动阅览


本书目录


引 言 / 1

第一章 观世音的由来 / 11

一、虽善无征 / 13

二、释“观世音” / 22

三、观世音入汉家 / 27

第二章 观世音的神变 / 37

一、多变的观世音 / 39

二、大悲观世音 / 56

三、观世音的特征 / 71

第三章 观世音的本土化 / 87

一、观世音与农耕文化 / 89

二、观世音信仰与道教的互相吸纳 / 99

三、观世音在人间 / 109

第四章 观世音是女菩萨 / 119

一、妙善公主 / 121

二、鱼篮观世音 / 134

三、变化之因 / 147

第五章 观世音与诸神 / 163

一、观世音与善财童子 / 165

二、观世音与龙女 / 176

三、观世音与妈祖 / 185

第六章 面对人生的百年忧患 / 195

一、杨枝净水的奥秘 / 197

二、生命长寿的渴望 / 206

三、幸福彼岸的希冀 / 214

第七章 弱者的烛光 / 223

一、风调雨顺的祈愿 / 225

二、水深火热中的慰藉 / 233

三、灾难的避风港 / 240

第八章 妇婴的保护神 / 247

一、观世音:婚姻之神 / 249

二、观世音送子 / 254

三、观世音与孕产 / 270

四、观世音与育子 / 278

第九章 崇拜仪式与物化形式 / 287

一、观世音圣殿 / 289

二、南海普陀道场 / 300

三、西南遂宁道场 / 315

图片来源 / 327

后 记 / 334





内容简介


发源于印度的观世音信仰进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民间信仰的长河交汇,在一千八百多年的流传中,不断融入中国民间文化。中国民众接受了观世音,也改变了观世音。观世音的慈悲大爱精神进入了民众的生活世界,大慈大悲的女性菩萨形象深入人心。观世音信仰成为民众追求真善美精神的缩影。


作者简介


邢莉,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博士点、民俗学部级重点学科创建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专家委员会委员,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内蒙古区域的草原文化及民间信仰等。出版专著12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代表作《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与邢旗合作,收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引  言

(节 选)



本书研究的是观世音的民间信仰,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华文化以博大精深构成了自己的独特体系。中华文化不只以其文化本体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于世,而且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容纳、汲取外来文化,把外来文化融入自己的文化体系之中。


观世音菩萨像,印度,石雕,孙秉山临绘

采自孙秉山编绘

《历代观音妙相白描图集》



观世音信仰大约在汉末传入我国。 但凡一种外来文化被异国他乡人所吸纳,就必然适合本土的国情。印度佛教向我国传播的过程,也是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其历时久远,规模宏大,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北传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核心是菩萨信仰。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观世音信仰的中国化、本土化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佛教的中国化有两条路径 :一是正统佛教的中国化,例如高僧大德对于佛经的翻译、阐释,以及被称为“伪经”的经文的出现和传播;另外一条路径是观世音的民间信仰,即中国观世音信仰在民间生活中的丰富呈现。这两条路径表现出互动互补的关系。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演变,促进了其在民间生活中的传播;民间在接受佛教传播的时候,必然与其原本的民间信仰相结合。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于正统佛教中国化的研究较多,对于观世音民间信仰的关注则不够。实际上,观世音的民间信仰是佛教中国化的底蕴和基石。观世音信仰的中国化就是观世音的身世、来源、显化、灵感、道场等大乘佛教最流行的元素的中国化。其间有以往被忽视的传说、故事、歌谣等口承文化,以及民间信仰的琳琅满目的塑像及活态仪式。当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订立的保护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约正是旨在保护民间信仰。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就是不断适应并融入到民间信仰中的历史。民间的观世音是世代中国下层民众的集体创造,她不仅是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相撞击的照影,显示了中国本土文化巨大的包容性、累积性,而且是蕴含着民间智慧及本土知识的创造,构成了民间生活史和社会史的一大特色。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对民间—民俗文化的深刻了解和充分重视,就谈不上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千手观世音菩萨,明,彩塑,孙秉山临绘

采自孙秉山编绘

《历代观音妙相白描图集》



原始社会的民间信仰,是人类在自己的生存世界的精神显现,是人之初的第一颗智慧的果实,是原始社会的人类具有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原始社会民间信仰的产生,与石器的制作一样石破天惊。民间信仰诞生于正统宗教之前,是产生正统宗教的根基。在辉煌的农耕文明中,民间信仰作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延续至今。但长期以来,由于对于民众创造的历史的研究的忽视,由于民俗学学科诞生的晚近及其在诞生之后所遇到的干预,民间信仰的研究一直徘徊不前,甚至背负着“迷信”的重负。民俗学者认为,随着时代的演变,应该区分迷信与俗信。迷信是“对事象的因果进行歪曲认识的观念或施行歪曲处理的神秘手段,它具有十分浓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而俗信在古代秘密传承中曾经是原始信仰或迷信的事象,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达,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一些迷信事象在传承中逐渐失去了神秘力量,人们在长期生产与生活的经验中找出了一些合理性。于是这些事象从迷信中被解放出来,形成了一种传统的习惯。这些传统习惯在行为上、口头上或心理上被保留下来,直接或间接用于生活目的,这便是俗信。


多臂观世音菩萨,清,版画

采自徐建融编著

《观音宝相》



目前在全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践行中,应该如何评估民间信仰的价值和社会作用,恰恰是民俗学者关注的问题。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表述的第4款“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按我们理解就包括我国文化传统中的“民间信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还提出对于“文化空间”的保护。民间信仰的仪式与文化空间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知识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民间的意愿,又经过国家的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海神——妈祖信仰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正统宗教的“形而上”相比,民间信仰属于“形而下”,但是“形而下”在先,“形而上”在后。“形而上”属于精英阶层,“行而下”属于民间大众。民间信仰作为“非制度化的宗教形态”,得到政府的承认,从而开始走向合法化。由此我们可以评估民间信仰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柳枝观世音菩萨,宋,绘画,俞满红临绘

采自孙秉山编绘

《历代观音妙相白描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