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波上涨中,黄金市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分化:高端消费者追逐保值属性,年轻群体转向性价比,而传统黄金零售商则陷入前所未有的经营困境。
连创新高的黄金价格,让黄金店铺叫苦连天,“周大福们”也难扛压力:
截至2024年9月底,周大福上半年营业额为394亿港元,同比下降20%;归母净利润25亿港元,同比下降44%。不仅如此,周大福还意外迎来了“闭店潮”,半年内关闭了200多个门店。
除此之外,周大生、老凤祥在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净利润均出现同比下滑;周生生上半年营收、净利润出现同比双位数下降;菜百股份前三季度虽然营收同比增长24.06%,但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6.32%。
为什么金价飙涨反而影响了金饰企业的业绩?据江苏某地周大福店长表示,目前黄金行业内卷严重,商品同质化严重,随着金价持续上涨,以规模化发展的成本优势就不复存在了,大品牌和小品牌都面临同样的问题,需要品牌转型和差异化竞争路径。有专家指出,“奢侈品化”或将是珠宝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主打尊贵身份的象征,而大众珠宝品牌或将逐步退出市场,遭遇淘汰。
在外界看来,这一波金价暴涨,深圳水贝的商家一定赚得钵满盆满,但实际情况也并非如此。
以黄金热门集散交易风向标——深圳水贝黄金珠宝交易中心为例,传统金店柜台前少有问津,有才入行的新商家透露,每月平均亏损3~6万元。
“入行后平均一个月亏损3~6万元,这行确实太卷了,在顾客口中永远有比你工费还低的柜台。”水贝市场商家张爽透露,在水贝工费低已经超过了想象,甚至有龙凤镯0元工费、素圈3元工费的报价,他必须快速找到差异化运营的路径。
柜台经营了4个多月,由于没有销售经验和珠宝资源,张爽面临多个问题:金价太高不敢拿货、没有稳定的客源、人工成本和租金成本每月都在叠加……在面临多重困境的情况下,张爽坦言,也不是没考虑过转型做当下流行的“仿金”“金包银”产品。“部分同行做的比如仿大牌的金饰、奢侈品珠宝、钻石类产品,就是实打实的便宜啊,成本也很低,年轻人也买得起。但归根结底它们都是仿品,侵犯了正规品牌的知识产权。”“我们水贝市场严查售假、改款、高仿行为,我觉得这样才是正确的,我还是更倾向于原创设计,或正规的黄金产品。”好消息是,自2024年12月中旬,水贝市场的顾客人数明显多于平时,张爽也趁着节假日高峰期的购金需求,推出了一系列蛇年主题金币、金钞、蛇属相的项链、戒指等创新产品,并在各电商平台铺设直播渠道卖产品。“明显感觉蛇属相类的产品销量比平时翻了2~3倍,这一个月以来每天的客流量也比上个月增长了50%左右,尤其是周末的时候,员工都接待不过来了。”张爽期待季节性因素可以持续得更久一点。
历史的业绩不能作为未来投资的依据,随着黄金市场连续两年大涨,2025年金市是否还值得参与?据国是直通车报道,多位专家认为,2025年,黄金价格有望开启新一轮上行周期,总体会在震荡中弱势上行。
展望未来,尽管国际金价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波动,但地缘政治风险以及央行黄金储备的增加将继续支撑金价。因此,预计一定时间内国际金价将继续保持强劲势头。目前,到2025年年底,3000美元/盎司仍是很多分析机构对国际金价的预期价格。
“金价在未来一年里将再创新高。”对此,全球贵金属服务商贺利氏预期,随着全球主要央行进一步降息以及美元走弱,金价在2025年有望上涨到每盎司2950美元。“地缘政治风险仍存、全球央行预计也将继续购买黄金,同时黄金ETF投资也将重新增长。”贺利氏贵金属交易负责人亨利克·马克斯(Henrik Marx)说。多数研究机构仍较为看好黄金后市。在研究机构看来,2025年支撑黄金市场的因素依然较多,一方面投资者面临的不确定性不少,除了地缘局势动荡,经济复苏的进程也存在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作为长期的支撑因素,全球央行的储备多元化依然会持续,主要央行增持黄金储备的趋势难以逆转,此外,全球央行大概率也会继续降息,在历史上,在降息周期环境下,黄金市场的表现均较好。但机构对市场行情的节奏仍存分歧。“2025年上半年可能遭遇一定不利因素,或使得贵金属市场涨势放缓甚至回落,下半年或会重拾涨势。”对此,中信建投期货等机构的分析也认为,2025年黄金市场,投资者还需关注可能出现的三大风险点。其中,一是美元重新走强或对贵金属市场带来压制,2024年三季度以来,美元汇率明显走强,业界分析认为,随着美国政府的换届,拟议的减税和关税政策大概率将抬升美国市场通胀水平,这或会迫使美联储维持较高利率较长时间,进而给美元提供支撑;二是地缘政治风险的阶段性降温,尤其是随着美国外交战略重心收缩,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地缘政局动荡因素或短暂降温,进而降低市场的避险情绪;三是黄金具有多重属性,尽管商品属性对其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小,但随着金价的上涨,回收市场显著增长以及消费需求的抑制,一定程度上已在抵消实物投资需求的增长。“从全年来看,2025年市场涨幅或低于2024年。”在不少业内专家看来,黄金市场的长期投资价值持续凸显,但市场的演绎仍有待观察,特别是作为避险投资品之一,未来新增风险因素的扰动仍需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