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门楼流行于
太原、清徐及其周边地区
。而且当地还流传着
“狮子龙灯跑旱船、彩楼当街撑面面”
的民谚。
每逢春节、元宵节或者重大节日
,各村、各户、各商号、各单位都会根据自身喜好,搭建门楼。这一座座鲜艳的彩门楼就像过街彩虹拔地而起,矗立在人们的家门口或是道路上。
图源:清徐文旅
整个清徐县城被这种千姿百态的彩门楼装扮的
庄重威严、富丽堂皇
,充斥着节日的喜庆与欢乐气氛,也彰显出千年古城的风范,吸引八方游客前来观赏、拍照留念,
清徐彩门楼已成为清徐标志性文化名片
。
图源:清徐文旅
清徐彩门楼的历史源远流长,
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当时清徐县城叫清源县,这里交通便利,经济繁荣,商铺林立。逢年过节人们就在附近山上采回柏叶绑在竹杆和木棍上,插在自家房顶的最高处,以求来年百业兴旺、人畜祛除百邪的吉祥寓意。
这种习俗到了
宋代
,人们开始用几根门杆搭在门前,上边绑上柏叶枝,两边写上对联,形成了最初的彩门楼——“
柏叶门楼
”。而且每年的柏叶门楼造型各不相同,极具观赏价值。这一古老习俗不断发展创新,逐渐演变成独具特色的清徐彩门楼。
清徐彩门楼是一项集民间彩绘、传统手工技艺、古建营造技艺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彩门楼到现在共经历了五代,由最初的
柏叶门楼
发展到
柏叶彩门楼、扭彩彩门楼、彩绘彩门楼
、到今天的
喷绘彩门楼
,每一次改进都寄托着老百姓对来年百业兴旺和平安的祈愿。
图源:清徐融媒
其中,
扭彩彩门楼最具代表性
。扭彩是将五色绸布裁成3至4寸宽、2丈多长的布条,将扭彩部位的椽子用红棉布缠住,以达到不让木椽露出本色的目的,然后用五色彩绸扭制出各样图案彩子。
图案有寓意着生活富足的
结鱼网
,有象征着团圆和美满的
空心疙瘩
,有寓意着锐意进取的
尖对尖
,有寓意着光明和希望的
打灯笼景
……
各部位的彩绸扭好后,再用淡红色、淡绿色、淡黄色绸布衬底,将编制的图案衬得美观靓丽。
图源:清徐融媒
而制作彩门楼是一项极为复杂且精细的工作,需要众多工匠齐心协力,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原材料主要为竹子、彩纸、绸缎等,这些看似普通的材料,在工匠们的手中却能化腐朽为神奇。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匠人精心操作,才能制作出精美的彩门楼。
选材是制作彩门楼的第一步。匠人们会选择质地坚硬、不易变形的木材作为门楼的骨架材料。同时,还会选用五彩布、绸缎等作为装饰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色彩鲜艳,而且质地柔软,易于加工。
制作骨架是彩门楼制作的关键环节
。匠人们会根据设计图纸,将木材切割成合适的长度和形状,然后用榫卯结构将它们拼接在一起,形成门楼的骨架。这个过程需要匠人具备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才能确保骨架的稳固性和美观性。
图源:中国黄河电视台
装饰是彩门楼制作的点睛之笔
,也是最能体现工匠们艺术创造力的环节。工匠们根据不同的主题和寓意,用彩纸、绸缎等材料制作出各种各样的装饰元素。这些装饰元素包括花鸟鱼虫、人物故事、吉祥图案等,每一个都栩栩如生,精美绝伦。
每个彩门楼从设计到搭制彩绘,无论是造型还是色彩,都彰显了清徐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彩门楼多取
“聚财门”“五福门”“兴旺门”“平安门”等吉祥名字
,富有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图源:清徐文旅
清徐彩门楼是中国仅有的一种门楼艺术样式,在全国的民间艺术中占有相当突出的地位,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
2011年,清徐彩门楼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