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meiya
爱生活,爱成长,改变就趁现在,成长从心开始。meiya,畅销书作家,已出版《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慢慢来,让灵魂跟上来》《 他爱的是玫瑰,而你是蔷薇》《你值得拥有最好的一切》等书。目前从事心理行业。创立豆瓣小站:鹦鹉螺成长团体。
51好读  ›  专栏  ›  meiya

好的关系,需要期待管理

meiya  · 公众号  ·  · 2018-10-10 21:09

正文


❶期待不同,感受不同


今年年中,我换了城市,搬了新家。


某一天我在小区里散步,遇到几位老人,听到他们谈起小区的物业服务,觉得这个小区是自己这辈子住过得的最好小区,绿化好,环境清幽,管理规范,物业人员服务热情周到……他们对物业的服务赞不绝口,满意度很高。


后来,没过几天,我在物业遇到另外一对老年夫妻,听到他们夸物业人员服务好。


但有意思的是,在社区App或者业主的微信群里,有不少年轻人则对物业服务不满意,认为他们很多问题没有处理好,比如电梯的稳定性不够,会晃动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有时候小区的噪声比较大,在物业取快递要排队等。


大家都享有一样的物业服务,为什么感受会如此不同,对服务的满意度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原因在于老年人和年轻人对物业服务的需要和期待不同。


很多老年人年轻的时候都吃过不少苦,他们对物业服务的要求和期待比较低,所以他们就容易满足;相反,年轻人对物业服务的要求和期待比较高,所以当服务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时,他们的不满就产生了。


老人和年轻人对物业服务的期待值不同,导致了感受不同。


期待值往往影响我们的感受。


就像你进一家街边小饭店吃饭,你的期待值很低,觉得只要东西不难吃,能填饱肚子就行,结果你发现食物居然做得很美味,你就会收获惊喜。


而当你进一家著名的大饭店吃饭,抱着很高的期待值,希望该店的装潢、服务和食物的味道都是一流的,结果发现等位时服务人员对自己不理不睬,菜的用料也不是很新鲜,你就会觉得很失望。



❷调整期待,就能解决问题


女儿小巴掌从出月子之后夜里睡觉会频繁醒来,严重时一个小时一醒,好的时候两三个小时一醒,有好几个月的时间,我被这个夜醒的问题弄得很焦虑,看到别人抱着孩子就会跑过去问:你家宝宝夜里睡得好吗?醒来几次啊?


一听到对方答只醒来一次,或者六个月不到就睡整夜觉了,我就更焦虑了。


那段时间,我不仅询问其他妈妈们她们孩子的睡眠问题,还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购买婴幼儿睡眠课程学习,加入一些睡渣群,和睡渣妈妈们一起聊天、吐槽。


了解越多,我越明白,孩子夜醒是不是个睡眠问题很多时候跟父母的要求和期待有关。


有很多妈妈希望孩子能睡整觉,或者夜里只醒来一两次,所以当孩子夜醒三四次,她们会很受困扰,觉得这是个睡眠问题,很焦虑。


而另外一些妈妈则认为孩子这么小,夜里醒来三四次或者五六次,每次都需要再次安抚才能入睡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她们是可以承受的,她们对于孩子夜醒就不会感到焦虑,因为她们不认为这是个问题。


那孩子夜醒三四次到底是不是睡眠问题呢?看起来似乎没有标准答案。


我意识到,对于孩子来说,任何睡眠问题,如入睡困难、夜醒等,经常都是由照看者定义的,照看者认为孩子睡觉没有问题就没有问题,照看者认为孩子睡觉有问题,就变成有问题了。


而有没有问题的关键,在于照看者自己的要求和期待。


我是怎么解决孩子夜醒这个问题的呢?


我只是调整了自己的期待,接受孩子的现状,认为夜醒这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因为期待调整,我在育儿上变得更轻松了。


睡渣妈妈群里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位新妈妈进群,因为孩子八九个月大依然夜醒三四次而困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安慰她,“我家也是这样。”“你家宝宝还是睡得不错的了,我家的宝宝有时候还夜醒七八次呢!”


这位新妈妈在大家的回应中释放了焦虑,降低了期待,觉得自己的孩子睡眠没有问题,于是心态也变轻松了。


事情并没有改变,只是期待和要求变了,问题就解决了。


我在心理咨询中常常遇到同样的情况。


比如有一位来访者为丈夫不懂浪漫、和自己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没法和自己进行精神交流而苦恼,因此对伴侣对婚姻感到很不满意。


我跟她探讨与丈夫的精神交流对她意味着什么?她对丈夫的要求是什么?


通过对话,我们看到她对丈夫有一个很完美的期待,希望对方能满足自己所有的需要, 希望对方是生活伴侣、性伴侣和灵魂伴侣三合一的完美的伴侣。


但这个期待——“拥有一个完美的伴侣” 是不现实,她需要接受一个事实:没有哪个男人能满足她所有的需要,每一段关系都有一些缺失的部分。


我们还探讨:除了丈夫,她是否可以和其他人进行精神交流?


最后,她调整了自己对丈夫、对婚姻的期待,情绪困扰也解除了,丈夫还是原来的丈夫,并没有改变,但是她的期待变了,关系和感受就变了。



❸好关系,需要期待管理


我注意到小区的电梯里贴着几张 纸,上面 印着格言。


“人生的磨难是很多的,所以我们不可对于每一件轻微的伤害都过于敏感。在生活磨难面前,精神上的坚强和无动于衷是我们抵抗罪恶和人生意外的最好武器。 ———  洛克”


“理解是一座桥,两头是路,没有桥,路就断了,宽容是一把伞,伞下是温情,没有了伞,世界就变的冰冷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物业在告诉业主们:生活中的麻烦事总是很多,我们物业服务也不可能做到完美,你们要降低一点期待,对很多事情要理解和宽容一些。


物业其实在做一件“期待管理”的事情。


朋友讲了一个孩子与父母的故事:中考结束后,原本成绩不错的孩子心情沮丧地告诉父母自己考不好,对着考试答案,估了一个低分,可能连最普通的高中都考不上,父母听了跟着沮丧、伤心,同时调整了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准备让孩子上个开叉车的技校之类的,结果成绩出来,孩子不仅考上了高中,而且还是重点高中,父母惊喜得不行,主动提出给孩子买他喜欢的相机,还带孩子出去旅行放松,整个暑假都对孩子笑脸相迎。


后来,父母才知道,他们被自家孩子“机智”地骗了。


其实孩子心里清楚自己考得不错,却故意告诉父母,自己没有考好,就是为了让父母最后因为收获惊喜而高兴,对自己好一点,可以满足自己的愿望,让自己过一个轻松快乐的暑假。


这真是令人苦笑不得。


抛开孩子欺骗父母这一做法是否恰当,我从这个故事中看到孩子也在做一个“期待管理”。


所谓“期待管理”是指人们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对他人所抱有的期待这一过程。


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有个著名的幸福公式:


幸福=效用/欲望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幸福感类似于满足感,它实际上是现实的生活状态与心理期望状态的一种比较,两者的落差越大,则幸福感越差。


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幸福感常常和我们的期望有关,而进行恰当的期望管理则更容易让我们收获幸福。


我在咨询中常常遇到那些因为期待过高而让关系被破坏的人。


ta希望伴侣或者父母如自己期待的那样为自己承担,或者ta持续的为伴侣或者父母承担而没有得到期望的回报,于是冲突就产生了,失望就产生了,痛苦、愤怒、委屈、悲伤等情绪也产生了。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习管理和调整自己对别人的期待,以及管理和别人对自己的期待。


需要常常审视自己,我们对父母、对伴侣、对孩子是否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这个期待不仅伤害了他们,也令我们自己痛苦。


同样的,我们也要去看看父母、伴侣、孩子亦或者其他人是否对我们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待?我们能够为这些期待去负责吗?我们能够挣脱这些期待为自己而活吗?


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对他人的期待上,那我们常常会有不安全感,会患得患失,因为他人没有义务为你的期待负责,他人的行为也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


没有一个生命能够为另一个生命负责。每一个生命只能为自己负责,每一个生命的目的都是成为ta自己,而不是去成就别人的期待。



你有注意到自己对他人的期待吗?或者你感受到他人对你有怎样的期待吗?欢迎留言,与我互动。



相关文章推荐:


你被父母巨大的期待压垮了吗?

接受爱恨并存的情感,是内心成熟的表现

做父母的,请别再说“我做的一切/我不离婚都是为了你(孩子)”

接受你的父母本来的样子

在家庭中,你孤独吗?


图片来自豆瓣电影《如父如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