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罕见病的北海康成恐怕遇上难事了。
北海康成2025年3月31日发布了2024年财报,揭开了公司面临困难的一角。
根据财报
,2024年全年北海康成营收8510.3万元,相较于2023年1.03亿元,下滑17%。
与此同时,
亏损4.43亿元,扩大17%。
北海康成是做罕见病药物的,成立于2012年。
亏
损,对于一个专注于罕见病赛道的创新药企来说并不罕见。
然而,他最开始是做肿瘤创新药的。
直到2018年左右才转向罕见病赛道,这一转,转出了个港股IPO。
2021年12月10日,顶着“罕见病第一股”的帽子北海康成上市了。
但是....
北海康成发行价为12.18港元/股,开盘遭遇破发,下跌26.93%
这一方面是投资人对北海康成管线均为引进有着一定的疑虑,没错,包括三款上市产品在内,北海康成的产品都是License in的。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并不确定罕见病这条赛道是个赚钱的赛道。
现在的北海康成,手头有两款已上市产品:海芮思和迈芮倍。
海芮思适应症为粘多糖贮积症II型(MPS II)或亨特综合征,从韩国GC Pharma引进。
与BioMarin的唯铭赞类似,只不过唯铭赞是针对粘多糖贮积症IVA型,同样都属于酶替代疗法。
2024年,BioMarin宣布唯铭赞退出中国市场。
自2021年进入非医保市场,2024年12月31日为止,
北海康成识别到843名患者。
迈芮倍是一种口服的、最小化吸收、可逆的肠道胆汁酸转运蛋白(IBAT)抑制剂。
适应症:用于治疗阿拉杰里综合征患者的胆汁淤积性瘙痒
迈芮倍是此类适应症唯一获批药物,并且进入了台湾市场。
迈芮倍的推广情况略好,截至2024年12月31日,
已经识别到839名患者
。
但是,这个产品适应症只是针对阿拉杰里综合征的胆汁淤积瘙痒,而不是其他更为严重的症状。
就...很难评。
而且,大家会发现,这两款药物都没有进入医保。
这也是目前几乎所有罕见病药物面临的困局:
没有医保报销
。
一方面,罕见病药物受众小,分摊到单个患者身上的研发、临床成本就高,给医保形成不小负担;
另外一方面,医保属于普惠性质,说的残酷一点凭什么让几亿人给几百个人买单?
所以,做罕见病要想赚到钱非常困难。
有的时候,不得不放弃不赚钱的项目。
从人性上很残酷,但是没办法。
这也是北海康成即便此前不赚钱,也要开发新产品意图切入血友病、DMD领域的原因。
这些适应症,相对来说不那么罕见,付费意愿也相对较高。
然而,也许北海康成没有时间了。
从北海康成的资产负债表可以看出,其财务状况已经严重劣化。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其流动性资产仅为4535.2万元。
而流动性负债总额高达4.826亿元,远远超过流动资产总额。
公司管理层也在经历动荡,
非执行董事陈侃、胡正国辞任,CFO Glenn Hassan辞任。
那么,面对如此危机北海康成又该怎么办?
首先是救火。
先从业务伙伴拿到了1300万元过桥贷款救急,保证公司能够腾出手应对危机。
第二,是止血。
通过终止租赁、终止引进新产品,同时进行裁员来减少失血。
北海康成的员工已经从2023年的100名减少到50名,裁员50%。
第三,寻求输血。
包括跟银行申请展期、新批贷款,寻求供应商展期。
这都是在给公司输血续命,如果北海康成活不下来你们拿到的都是坏账,活下来就是优质资产。
不过,这些都还没有下文。
第四,造血。
包括,对外授权管线、两款产品盈利改善以及新药CAN103拿到批件后政府的补助。
比较靠谱的是CAN103可能在上半年能得到NMPA批准,但是,当地政府能否给钱存在不稳定性。
两款在售产品改善盈利暂时先放放,对外授权更是还没边。
不过总体来说,北海康成的应对是得当的。
只是,目前这个环境,我只能说很难。
我们不能说北海康成选择做罕见病是个错误,更不能说做罕见病就是个亏钱的赛道。
之前提到的BioMarin,人家就过得好好的。
退出中国的唯铭赞在2024年买了7.40亿美元,是BioMarin的拳头产品。
GAAP规则下,净盈利达到4.27亿美元,增长154%。
选择赛道固然重要,选择产品更考验公司的水平。
当然,还有个可能的原因,不同国家的患者付费意愿千差万别。
你要去非洲卖,BioMarin也得把裤子当了才能回来。
如何让罕见病患者获益,让罕见病药物开发企业有合理利润,恐怕不是我们能够探讨的问题。
只是,集中力量攒个局有没有可能是个办法呢?
至此,各位股东星标了么?点赞了么?转发了么?在看了么?谢谢!
所有内容均不作为投资建议,信息均来自公开资料,星球更新更快。
近期文章:
资料来源:北海康成2024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