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酸谈
酸谈学社——教授医学基础科研的完整知识架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光明网  ·  刚刚!登顶!中国影史票房之王! ·  昨天  
临沂新闻  ·  爆了!创历史新高!有人凌晨1点出动……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酸谈

美国终于发现拔智齿疼痛无需依赖阿片类药物!研究表明: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组合让术后疼痛管理更安全有效,患者满意度提高6.4%!

酸谈  · 公众号  ·  · 2025-01-07 18:42

正文

医生也有60W定律?成功的医生有哪些共性?你和同事的差距是什么时候开始拉开的?

关注“科研职场说”,每天分享医生职场生存技能!

现在关注,还能限时免费领取 医学科研路径 资源哦!


众所周知,美国的药物滥用问题非常严重。但很多人可能难以想象,只是去拔个智齿,美国医生开给你的止疼药就可能是阿片类药物似乎美国牙科医生并不信任普通止疼药的止疼效果。在《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期刊发表的这篇文章中,来自美国罗格斯大学的科研团队探讨了非阿片类止痛药与阿片类止痛药在智齿拔除术后疼痛管理中的效果。研究通过多中心、双盲、随机、分层的非劣效性比较试验,评估了患者在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的疼痛管理效果。研究结果显示,使用非阿片类止痛药(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组合)的患者在术后前两天的疼痛管理效果优于阿片类止痛药(氢可酮和对乙酰氨基酚组合),并且在整个术后期间的满意度更高。研究结论支持美国牙科协会的建议,即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的组合应作为急性疼痛管理的首选疗法。这项研究强调,常规的牙科手术后不应开具阿片类药物处方,以减少阿片类药物的滥用和相关的社会问题。


研究背景

这项研究由美国罗格斯大学的科研团队进行,旨在比较非阿片类镇痛药与阿片类镇痛药在智齿拔除术后疼痛管理中的效果。研究背景显示,尽管阿片类药物常用于术后急性疼痛管理,但其不必要的处方可能导致成瘾和死亡,尤其是在未使用的药片容易被转移的情况下。每年约有500万首次接触阿片类药物的年轻人在智齿拔除后接触这些药物,这增加了药物滥用和死亡的风险。因此,如果非阿片类药物组合能够提供与阿片类药物相当甚至更好的疼痛缓解效果和满意度,那么常规的阿片类药物处方可能会被取消。

尽管系统评价显示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的组合比单独使用更有效,但很少有研究直接比较这种组合与阿片类药物在术后急性疼痛中的效果。传统的临床试验设计往往未考虑手术或患者依从性差异,通常只测试单剂量,或者在疼痛显著后才提供初始镇痛剂量。此外,性别差异和样本量小的问题也限制了结果的普遍性。该研究采用了准实用性随机临床试验设计,使用牙科嵌塞疼痛模型来比较镇痛效果,假设非阿片类药物组合在术后急性疼痛管理中至少不劣于常用的阿片类药物,并在术后整体满意度上优于阿片类药物组合。

研究发现

研究表明,在智齿拔除术后的急性疼痛管理中,非阿片类镇痛药(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的组合)至少与阿片类镇痛药(氢可酮和对乙酰氨基酚的组合)同样有效,甚至在术后前两天的疼痛管理中表现更佳。非阿片类镇痛药组的患者在术后第一天和第二天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阿片类镇痛药组,且在整个术后期间的疼痛管理效果不逊于阿片类镇痛药。此外,非阿片类镇痛药组的患者在术后随访时的总体满意度更高。


研究还发现,非阿片类镇痛药组的患者在术后需要救援性镇痛药的比例较低,且报告的疼痛干扰和睡眠质量问题较少。非阿片类镇痛药组的患者也较少出现不良事件,如疲劳、嗜睡、头痛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研究结果支持美国牙科协会的建议,即在牙科手术后的急性疼痛管理中,应优先使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的组合,而非常规开具阿片类药物。


临床意义

这项研究的主要临床意义在于,它挑战了美国传统上使用阿片类药物(如羟考酮)作为术后疼痛管理的必要性,尤其是在智齿拔除术后。研究结果表明,非阿片类药物(如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的组合)不仅在止痛效果上至少与阿片类药物相当,甚至在术后的前两天表现出更优的效果。此外,非阿片类药物组的患者在整个术后期间的满意度更高,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实验策略

1. 研究设计:采用多中心、双盲、随机、分层、前瞻性非劣效性对照试验设计。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两组:一组接受5毫克氢可酮和300毫克对乙酰氨基酚(阿片类),另一组接受400毫克布洛芬和500毫克对乙酰氨基酚(非阿片类)。2. 研究对象:研究涉及1,815名成年人,这些参与者需要进行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排除有药物禁忌症或成瘾史的患者。3. 给药方案:在术后立即给予研究药物,之后每4至6小时按需服用,最多每天6次。如果需要额外镇痛,允许在24小时内额外服用2次,或在必要时使用5毫克羟考酮作为解救药物。4. 数据收集和分析:使用电子日记记录术后每个早晨和晚上的疼痛体验、睡眠质量、满意度和药物使用情况。主要结果包括痛感体验和对药物的满意度,次要结果包括解救药物的需求、疼痛对生活的干扰、睡眠质量和不良事件。5. 结果分析:采用混合模型分析和随机效应逻辑回归分析比较非阿片类与阿片类组之间的差异。分析了主要和次要结果,以及性别分组和不同研究地点的亚组分析。

数据解读


图1:参与者流程图
图1展示了参与者在智齿拔除手术前后的流程,包括筛选、手术及术后随访的步骤。



图2:试验报告的合并标准流程图
图2展示了参与者在符合条件的手术中的分布和特征。
通过试验报告的合并标准流程图展示了完成符合条件手术的参与者数量,总计为1,815人。分析表明,这些参与者在基线人口统计学特征和手术特征上没有显著差异。



图3:主要和次要结果
图3使用11点数字评分量表(从0[无痛]-10[可以想象的最严重疼痛])计算参与者最严重、平均、最轻微和疼痛的平均值,并使用现场和人员随机效应的混合模型分析。
A. 为了评估参与者在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程度,作者使用11点数字评分量表(0表示无痛,10表示最严重的痛)记录了参与者的最严重、平均、最轻和当前的疼痛评分。结果显示,在术后的不同时间点,非阿片类药物组和阿片类药物组的疼痛评分差异不显著。
B. 通过混合模型分析,考虑了地点和个体的随机效应,使用Bonferroni校正构建了98.75%的置信区间,以控制整体α水平在5%(双侧)。结果显示,在术后第一天和夜晚、第二天和夜晚、第三天和夜晚以及整个术后期间,非阿片类药物组与阿片类药物组的疼痛评分差异未达到预设的非劣效性界限(d=1),表明非阿片类药物在这些时间点的镇痛效果不劣于阿片类药物。
结论:在术后疼痛管理中,非阿片类药物在多个时间点的镇痛效果与阿片类药物相当,未表现出劣效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