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MBA智库
MBA智库专业中文经管门户网站,专注经济管理人士能力提升,分享经济管理知识分享,打造经理人职业生活圈。旗下拥有百科、资讯、文档、商学院、培训等频道。下载MBA智库百科APP,做经管知识达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掌上长春  ·  突发,这家保险公司解散 ·  昨天  
掌上长春  ·  突发,这家保险公司解散 ·  昨天  
保险一哥  ·  中国寿险公司如何应对低利率挑战,deepse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MBA智库

京沪高铁上扎心的一幕,刺痛了无数人:比恋爱脑更可怕的,是工作脑

MBA智库  · 公众号  ·  · 2024-08-13 12:28

正文

文/拾月  编 MB A智库琉琉

前段时间,一则“京沪高铁上班味严重超标”的话题冲上热搜。


4个多小时车程的京沪高铁,60%的乘客都在专心工作,小桌板上人均一台笔记本电脑,不是在修改文件,就是在写代码,或是在对接客户……


车厢俨然是大型办公室,高铁座位与职场工位只差一张办公桌。


来源:大河报


于是,就有了开头的话题,而这样的“本不离身”是许多职场人负重前行的缩影。


出门在外,紧张关注消息、电话,随时随地打开电脑办公,没有休息,不得放松。


这种时刻都在工作的状态,也被称为:“工作脑”。


和常规的认真工作不同,工作脑是将全部心思和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为了工作不惜牺牲家庭和个人生活。


而在职场中,“工作脑”已成为一道无形的枷锁,困住了打工人。


0 1

被困住的打工人


知乎上曾有人调侃,比“恋爱脑”更可怕的是“工作脑”。


深以为然。


老公所在部门的技术主任,是公认的工作狂,加班是家常便饭,偶尔,还会熬个通宵。


家里事情,大到父母住院,小到孩子感冒发烧,全是他妻子操心。


并非他对家庭不重视,而是,他将精力都给了工作。


他妻子最初对他包容体谅,但时间久了,也积累了很多怨气。


上个月,他妻子急性胃炎住院时,他在车间通宵跟生产。他妻子伤透了心,在出院后,和他闹起了离婚。


如他这般,一心扑在工作上,却忘了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本末倒置,又怎么可能幸福?


其实,事事以工作为先是很多人的都有的经历:


忙完一天,回到家里,脑子里依然播放着未完成的事项和待解决的问题;


早上睁眼第一件事就是看工作群;


不轻易请假,即使是节假日也随时待命;


……


凡此种种。



将工作当成了生活的全部,家庭疏于照顾,自己则成了脚踩滚轮的职场仓鼠,精疲力竭,却难以停歇。


可工作脑的表现远不止于此,另一种呈现形式是:把自己看的过于重要。


表面看,好像大家都离不开你。


遇到棘手的活,领导说,这个事儿只有你做才放心。


同事工作做不完,跑来求助,说只有你帮忙才能赶上deadline。


每每这时候,哪怕再苦再累,你也说不出“不”字,生怕辜负他们的信任,甚至有隐隐的自得:这些事果然都离不开我。


可是,升职加薪时,往往没有你的份儿。你还自我安慰:说不定领导还在考验我,不要心浮气躁。


但这种“被需要”到底是因为你足够优秀,还是因为你“好用”呢?


在一次次救急中,又是否提升了专业技能,是否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完美完成呢?


不停满足别人的需求,却忘了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又何尝不是职场人的悲哀。


但深究其背后的原因,是难以言说的安全感不足。



0 2

严重缺失的职场安全感


心理学上,安全感常指“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


安全感是每个人基本的需求,职场安全感维系的更是一个人的长久发展,乃至一家人的生活保障。


工作上不敢停,担心稍有不慎就被取代,甚至丢掉饭碗,只能不遗余力地拼。


网友李晨在一家工程公司上班,常年在各地项目奔波,“5+2”“白+黑”是他的工作常态。


尽管公司有调休制度,可他从来不敢休息。


他内心认为,休息就是偷懒,担心领导对自己有不好的看法,回头影响工作考评。


而他是家里的顶梁柱,一家老小的花费全靠他一个人的收入。


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认可,保住工作,给家人遮风挡雨。


说到底,是生活所迫。


正如那句话,钱能解决这世上90%的问题,剩下的10%,即便解决不了,也能用钱缓解一些。


手有余粮,心才不慌。


拼命工作,也就成了普通人求得安稳的唯一方式。



但职场中,还有一种不安裹着 过度负责 的外衣。


这类人有非常强烈的责任感,万事不敢假手于人,生怕出了岔子。


可人的精力有限,承担过多的结果,往往是不堪重负。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女强人晓雯,写报告、谈客户、做方案,面面俱到。可也正因太能干,她每天都忙得团团转,除了吃饭和睡觉,就是工作。


朋友不解,作为部门经理,她明明可以把活分给下属,为什么要事事躬亲。


晓雯说,她不放心别人,万一下属做错了,自己改起来更麻烦,如果耽误项目进展,更得不偿失。


所以,她挂着管理的职,做着基层员工的事儿,一人撑起一个部门。


也正因此,她的团队总留不住人,导致她的工作越来越繁重,最后把自己累病了。


如晓雯这样的工作狂,内心深处潜藏的依然是恐惧。


怕别人做不好,怕影响工作进度,怕自己被取代……


可这种为了获得认同,过度消耗自己的方式,并不能获得终极安全感。


相反,在长期过于紧绷的情况下,更容易出错,影响工作和生活。


与其竭尽全力去取悦、去不安,不如重拾自信,掌握主动。


就如那句话所说:“与其去追一匹马,不如用追马的时间种下一片草场。”



0 3

如何摆脱工作脑


古人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与其向外求稳,不如主动提高自身能力,用实力来赢得安全感。


职场上,想要有更长久的发展,不妨跳出“工作脑”的模式,从以下3个方面提升自己。


① 修炼专精能力


网友小钟和小美同时进入公司,小钟特别“乐于助人”,不论谁需要帮忙,她都不推辞,领导也常给她安排一些“急活”锻炼她。


反观小美,只做自己的本职工作,从不插手别的事情,甚至对领导的不合理安排还直面硬刚。


一年后,小美升职加薪,小钟依然停留原地。


只因小美专心钻研业务,业绩做到了公司前三,成了公司的骨干人才。


小钟和小美,最根本的差距,在于小钟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圆”,什么都干,结果却平平无奇,就像一个均衡雅致的圆;而小花把自己活成一个“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拥有了专业领域的突出能力。


职场中,一个扎心的事实是,用结果说话,靠能力扎根。


当专注自己的领域,拿到漂亮的业绩,就可以用实力挣得自己想要的一切,拥有十足的底气。


不可替代性,就是最终的安全感来源。



②学会脱敏


《航海王》中有一句台词:“这个世界并不是掌握在那些嘲笑者手中,而恰恰掌握在能够经受得住嘲笑与批评,仍不断往前走的人手中。”


无意义的评价,少听,有价值的工作,多做,在磨练中成长。


《格局》这本书中,陈冰的老板脾气不好,但是技术很过硬。


一次,陈冰请教老板问题时,被奚落:“这问题难吗?你是怎么毕业的?”


面对劈头盖脸的痛骂,陈冰并没有难过,而是虚心听老板的讲解。


后来又一次技术会,老板讲了一些技术难点,很多人听不懂,但都不敢发问。只有陈冰,去找老板求教。


老板以为他没仔细听,又把他臭骂一顿。


陈冰一边谦虚称是,一边细细请教。


也因此,陈冰进步飞速,不到一年就升了职。


倘若他玻璃心,对老板的态度各种揣摩,又怎会有勇气去请教,又怎会有后来能力的快速提升?


成熟的职场人都懂得,摒弃杂音,学会脱敏,不因别人的态度和评价动摇自己的信心。


安全感从来不在别人的嘴里,而是来自稳定的内核。


③ 接受不完美


周国平曾说:“人生中大多数痛苦,其实都源于盲目较劲。”


与自己较劲,与别人较劲,以有限的能力去追求无边的完美。


可人生本就有缺憾。


真正的成熟,是认识、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停止内耗》这本书中,作者讲了朋友的故事:


朋友曾非常追求完美,上学时考第二名会哭鼻子,上班后,一份策划书会写7个不同的版本。


她坦言,之所以这样,是怕被挑剔,心中不安。


但极致的追求让她苦不堪言,睡眠严重不足,工作上更是顾此失彼。


痛定思痛,她开始学会放松,接受瑕疵。


她开始明白,99分和100分的文案,差异少之又少,但如果揪着那1分的不足,就局限了思维,反而阻碍了进步。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学会接受不完美,不求每次任务都满分完成,一步一个阶梯,慢慢来。


用更洒脱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和生活,才能变得更为坚韧、自信,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0 4

写在最后


詹青云曾说:“工作的意义并不在于让老板开心,让甲方满意或者是升职加薪,而是你在工作当中,真真正正能够带来的改变。”


是啊,工作的最终意义是获得成长。


修炼稳定的内核能力,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而不是困囿于苦与累,失去生活的乐趣。


上班时,专注工作,下班后,学会放松。积蓄能量,去突破一个个现实的障碍。


愿你我都能成为元气满满的职场人。



-THE END-


●作 :拾月。 本文为MBA 智库原创首发,转载 请联系我们。一个真诚、温柔的文字追梦者。 MBA智库——管理者专业学习成长平台,兼具热点与干货,顶尖管理知识、进阶职场指南。APP、头条号、微博@MBA智库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