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景彤:
尊敬的刘校长,蔡老师,大家下午好!首先,热烈祝贺刘校长和苏老师、蔡老师主编的大作《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7-新常态下的增长动力及其转换》出版。第二,非常荣幸,自己也参与了部分章节的写作。第三,非常感谢,刘校长当年给我们讲授《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课》,受益匪浅。
关于中国经济的短期表现、存在的风险、调控政策预判等,在上一次原富论坛上已经做了分享。今天我主要报告一下我对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的几点认识,这些结论主要是通过总结古今中外经济发展史得出的,称之为教训也可以。
第一点,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避免大起大落。
不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国际比较角度,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看似很简单的一个结论,但就这么一个简单的结论,并不一定为每个人都能赞同。尤其是这些年,社会上、市场上各方面对经济增长重要性的判断,出现了分歧。其实,从历史和国际比较来看,都有许多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正面的就是美国,由于经济保持持续增长,使其成为全球第一大国地位。反面的教训如前苏联和俄罗斯,还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些拉美国家,还有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这些经济体有些年份经济增长很快,有些年份又很慢,甚至是负增长,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历史是一面镜子,过去的这些经验教训对于今天和明天的中国依然适用。所以,对经济增长还是要保持一定的敬畏心,中国还是需要增长。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过去中国实现了比较高的增长,未来增长就没有问题。这个前置的或者说预设的结论不一定成立,甚至有时候还是很危险的。
第二点,促进中国的制造业由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
这是我们通过历史比较研究得出的重要结论。过去中国经济在40年当中之所以能够保持高增长,主要是1978年以后的“三碰头”,一是比较优势,即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成本比较低廉;二是抓住了国际产业第三次转移的重大历史机遇;三是制度变迁,也就是改革开放。在这三者当中,最关键的是制度变迁即改革开放,其他两个因素固然重要,但仅仅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人均GDP由200多美元增加到现在的9000美元左右。在这个阶段,要素成本开始显著上升,中国周边发展水平比较低的经济体都在追赶,比我们发展水平高的经济体如美、日、欧等又都在再工业化,所以说中国经济正处于“两头夹击”的关键阶段。我们的出路是什么?就是创新,包括技术的创新、制度的创新,还有组织管理的创新,等等。可以说,除了创新没有其他的路可走。坚持创新,推动中国制造由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这是中国经济行稳至远的关键之举和必由之路。
近年来,全球价值链的重构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面对新一轮全球价值链格局的大变革,中国应积极转变发展模式,从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融入全球分工体系,从一般制造业向中高端制造业转变,谋求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提升,带动中国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加快设计、研发、营销等高级生产要素的沉淀,培育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延伸的国际竞争新优势,在巩固“中国制造”、“中国加工”地位的同时,重点推动“中国创造”、“中国营销”和“中国品牌”。
第三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消费型社会的形成。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有助于扩大消费,有助于经济转型升级,也有助于宏观经济稳定。在三大需求中,消费是最稳定的,消费占的比重大了,经济的波动性自然就小了,这样才能使经济更能行稳至远。同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也是社会的稳定器或者缓冲阀,因为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为穷人和富人之间构建了一个缓冲地带,这有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另外,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也是政治民主化的前提。尽管过去几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但比重依然偏低,未来还需进一步扩大。
第四点,主动作为,积极创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新的外部环境。
过去40年,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国际产业的第三次转移,中国加入WTO,也因为美国的战略重点主要是在中东北非和大西洋这些地区,所以说中国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总体上是向好的。但这几年和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上将是趋紧的。最近几年,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还有朝核问题,美国总统最近对中国的态度由过去相对的柔和转为强硬,等等,正在和将对中国发展带来挑战。所以,未来一段时间,中国要努力构建依然比较和平的,稳定的,有助于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比较好的外部环境。要基于中国参加全球分工的需求和条件,做好“取”与“舍”的顶层设计,明确战略方向和重点。积极利用G20、IMF、世界银行、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等多边平台,全面参与国际经济金融政策协调,提升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地位和作用,由国际经贸规则的跟随者、执行者转变为主导者、制定者。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加强区域经济金融合作,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提高中国的全球影响力。
第五点,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动摇。
与过去一般由经济危机导致金融危机不同,现在往往是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危机,所以说金融稳定至关重要。从2017年年初以来,无论是高层还是社会各方面,包括监管部门,对于金融的稳定和安全都给予了史无前例的重视,并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未来,金融发展要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宗旨不动摇,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更多资金资源流入实体经济。
这五点是通过系统研究总结出来的,我认为对未来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最后,谈谈我个人对经济研究的认识。
一是要坚持中立客观,要不为书,不为上,只为实。
提出一个观点,给出一个政策建议,都要有坚实的数据、事实、政策和逻辑的支撑,尤其是在现代海量信息背景下,要甄别、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构建出自己的逻辑框架。
二是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互补充。
我们常说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做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人要多交流、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更有针对性、前瞻性的政策建议,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这个社会。
三是要与时俱进,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经济学是显学,经济研究要以问题为导向。比如大家常说中国是高储蓄率国家,是的,过去一直是比较高的,但是不是今天和明天储蓄率会一直高呢?未必。就拿近几年看,因为宏观杠杆率的调整、房价高涨,这几年我国居民的杠杆率在不断上升,与此相伴随的是居民的储蓄率在下降。未来,90后、00后甚至是10后,他们的消费行为、消费习惯、消费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跟50后、60后、70后完全不一样。未来一段时间还能不能保持高储蓄率,这是值得特别研究的,储蓄率与投资水平、经济增长等又密切联系。刚才蔡老师讲到乡村振兴战略。我认为,这些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科技等发展很快,在此过程中,其实社会的断层是在加剧的,尤其是在城市生活的穷人、一部分在农村生活的人,社会发展越快,这个断层可能越大,也就越危险,有时候离经济发展的初衷或许越远。对此,是不是需要一个系统的考量,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要照顾到这些人不会被时代甩在后面。毕竟,在奔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四是经济学研究要以服务社会为已任。
北大经济学的前辈教导我们,经济就是经世济民。作为经济学者,做经济学研究需要有家国情怀,要以服务社会、服务国家为使命。
以上就是我报告的几点看法,敬请刘校长和各位批评指正。谢谢!
(资料来源:本文是作者在1月7日“新常态下的增长动力及其转换”研讨会发言的整理稿,已经作者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