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搜狐科技
搜狐科技聚焦前沿科学与科技产业报道,深度跟踪基础科学、人工智能、互联网、通信等领域重大事件,洞察科技趋势与商业逻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期待!就在今晚! ·  昨天  
江南晚报  ·  DeepSeek,紧急声明! ·  2 天前  
江南晚报  ·  【江南早报】巨头突然宣布:裁员50%!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搜狐科技

北理工最新研究让小鼠爱上机器鼠,《猫和老鼠》里的杰瑞具像化了!

搜狐科技  · 公众号  ·  · 2024-12-27 18:2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教授石青及其团队在机器人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开发了一款AI机器鼠,其动作、外观和气味都与真鼠高度相似,并能够通过智能训练与真鼠产生亲密关系。文章还探讨了机器人领域的发展现状及未来潜力,包括机器鼠的应用价值、技术迁移的可能性以及机器人与人的情感交互等问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石青团队开发了AI机器鼠,动作、外观和气味与真鼠高度相似。

机器鼠具备高度的仿真能力,与真鼠能够建立亲密关系,为理解人类与AI之间的社会互动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观点2: 机器鼠的应用价值及潜力。

机器鼠可用于生物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实现可控刺激效果和数据精确采集。此外,机器鼠还具备高敏捷性,能胜任狭窄区域的巡检及消防工作。

关键观点3: 机器人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潜力。

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人领域迎来新的风口。机器人赛道的拥挤促进了技术交流和突破,中国机器人研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并有机会在该赛道实现突破。

关键观点4: 机器鼠是否具备情绪感知能力及技术迁移问题。

石青认为机器鼠具备情绪感知能力是可以实现的,关键在于传感器的部署和生成式AI技术的运用。未来10年左右,机器人有望通过识别人的面部表情、语音语调、身体动作等信息,生成自己的情绪反馈,实现与人的情感交互。


正文


搜狐科技《思想大爆炸——对话科学家》栏目第 101 期,对话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教授、论文通讯作者石青。

嘉宾简介:

石青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导,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仿生机器人、生机电融合研究,研制了国际先进的多个微小型仿生机器人平台,在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

  • 机器人赛道有些拥挤,做出一台机器人的门槛也在不断降低,比的是谁能在应用方面有更好的创新想法。

  • 未来机器人或许能识别人的表情、动作,揣摩情绪变化,从而生成自己的情绪反馈,以自然的方式引导人类产生共情。

  • 中国机器人研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制造供应链较为完备,且应用市场空间大,有机会在该赛道实现突破。

出品|搜狐科技

作者|郑松毅

编辑|杨锦

运营编辑|王一晴

审核|孟莎莎

打破生物界限,老鼠爱上了AI机器鼠!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科研团队开发了一款AI机器鼠,其动作、外观都和真鼠高度相似,甚至能散发出相同气味。经一系列的智能训练,真鼠竟和它产生了“亲密关系”。

在互动中,机器鼠能够主动向真鼠搭讪,通过不同行为动作调节真鼠的情绪。 比如二者可以很亲密地碰鼻子、拥抱等,打破了社交界限。

嗯?这不是《猫和老鼠》电影中,杰瑞和美女机器鼠一起玩耍的画面成了真?

从实验结果来看,机器鼠克服了生物系统内自然社会交互的局限性,为理解人类与AI之间的 “社会”互动 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成果以“通过类鼠机器人调节大鼠情绪状态(Modulating emotional states of rats through a rat-like robot with learned interaction patterns)”为题,以封面文章发表于自然子刊《自然·机器智能》 (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

机器鼠具备情绪感知能力吗?该技术是否有可能迁移到人形机器人上,让人机产生共情?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潜力如何?

围绕这些问题,搜狐科技与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教授、论文通讯作者石青,进行了深度对话。

探究硅基和碳基生命的“临界点”

见到石青的第一面,是在一间有些拥挤的实验室中。研究人员并排坐在室内一角,手指不停地敲击代码,石青站在一旁耐心指导。桌子和地上随处可见形态迥异的机器动物,有机器小鼠、蝗虫、鸽子等等。

从大学开始接触机器人算起,到后来前往日本、德国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石青与机器人结缘至今已近20年,称得上是行业的“老兵”。

回忆深耕机器人领域的初衷,要追溯到石青的博士研究课题, 他希望通过研究看到硅基生命和碳基生命交合的临界点。

“探究硅基和碳基生命如何共存,是件有挑战,但也十分有趣的事。”石青说。

或许是这次实验让他拨开迷雾,看到了一直在追寻的“临界点”,他在向搜狐科技介绍的过程中表现得很激动,也很欣慰。

实验中,团队建立了可自定义交互规则的自动控制系统,突破了视觉感知、目标跟踪和行为决策等多项核心技术, 使机器人能够与大鼠 在半小时内进行高频次的亲密互动。

除了碰鼻子、拥抱外,机器鼠通过大量的影像数据训练,可以实现跟在真鼠后面,完全模仿真鼠的动作行为。

谈及该实验的应用价值,石青表示,“在生物学、神经科学等研究中,对小鼠进行实验刺激是普遍操作。现在通过机器人能实现可控的刺激效果,且数据可精确采集,无疑是提供了一种创新式的研究手段。”

“另外,机器鼠具备高敏捷性,能胜任管道等狭窄区域的巡检及消防工作,这也是其应用潜力之一。”石青说。

不少人好奇,机器鼠会不会有自我情绪感知能力?以及这种技术是否可能迁移到人形机器人,让人和机器也能产生情感?

石青认为可以实现——“关键在于传感器的部署,及怎么用好生成式AI,提升机器的识别及推理判断能力。”

他预计, 未来10年左右, 机器人能通过识别人的面部表情、语音语调、身体动作等信息, 摩到人的情绪变化, 从而生成自己的情绪反馈,以适合的方式引导人类产生共情。

“机器人赛道拥挤是件好事”

这两年,随着大模型爆火,作为AI物理载体的机器人,受到广泛关注。

马斯克、黄仁勋们大胆预测,“机器人,就是前沿技术发展的下一个风口。”

在石青看来,“AI为机器人的发展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从深度学习到大模型,AI让机器人在‘软实力’方面得到快速进化,让机器人如今能做出不少令人不可思议的动作表现。”

日前,宇树科技发布了最新轮足机器狗“B2-W”,其在运动、地形穿越、承重等能力上均有升级,演示视频受到马斯克的关注转发。

石青也提到,“这就是在AI算法驱动下,硬件与软件深度结合的成果,放在十几年前是不敢想的。”

他介绍,“机器人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机械工程、控制科学、计算机科学等。早期的研究者通常分为两派,一派以机械工程为代表,专注搞硬件。另一派以计算机科学为代表,开发算法,提升机器人的‘软实力’。”

在早期的学术大会上,常见到的是两派代表分开发言,各抒己见,技术融合的部分鲜见。“但现在感觉有明显不同,AI的出现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更多是把技术放在了一起谈。”

纵观当前机器人赛道,美团、阿里巴巴等一众科技大厂纷纷入局,高校也在各施所长,力争做出创新成果。整体看来,颇有当初“百模大战”之势。

石青认为,“赛道有些拥挤,不否认有‘泡沫’存在,但目前来看是件好事。”

“之前受关注程度低,研究发展推动缓慢,零部件标准也难得到统一,一台机器人的研发成本居高不下。现在的情况是,做出一台机器人的门槛在不断降低,比的是谁能在应用方面有更好的创新想法。”

高成本曾是机器人发展的阻碍。在初期,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的单台人形机器人研制成本超百万元人民币。2022年,小米也曾因单台人形机器人成本超60万元人民币,难以规模量产。

如今,中国机器人市场已点起“价格战”硝烟。

2024年5月,宇树科技发布9.9万元起售的人形机器人Unitree G1,将人形机器人售价拉至10万元以内。

临近圣诞节,众擎机器人推出人形机器人PM01,售价仅8.8万元起。

对于机器人公司来说,现阶段难以通过规模化量产降低成本,更多的是从零部件寻找降价可能。

有海内外多年工作经验的石青认为,“中国机器人研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零部件制造供应链较为完备,且应用市场空间大,有机会在该赛道实现突破。这也是自己最终选择回国发展的原因所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