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两天在公号后台认识个富二代小伙子特别有意思,他和我说了个我从来没想到过的思路。
他说现阶段对他们这样家境的人来说,在家啃老其实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而
是特别划算的事情。
我刚听时候有点啼笑皆非,然后就问他为啥这么说。他说这是最近一年看了你这么多文章之后,总结出来的想法。
后面他挺认真的和我聊了他的思路,不得不说我觉得他讲的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哥们整体思路很简单,他说未来伴随着老龄化和生育率下滑,未来全社会各行各业的总需求,大概率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
但是伴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迭代,还有海外各个国家都在建设在岸产能,全球各国整体供给却在持续增多。
观察供需的天平两头,供给这端越来越重,意味着在大多数传统行业基本上很难找到肉眼可见的赚钱机会了。
这也意味着对他们这批富二代来说,去创业是一件风险极大,而且很难成功的事情。
另外伴随着总需求的收缩,全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也会随之减少。但是后面十来年时间,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又很多。
这就导致需要就业的年轻人数量,远大于优质岗位的供给数量,所以稍微优质就业岗位的门槛也会不断提高。
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现象就是,多数年轻人都不得不被动的去卷学历,来匹配这些为数不多的优质就业岗位。
原因是优质岗位供给不那么充分,但是需要岗位的年轻人数量还在持续增多。
供需关系决定最终的价格,也导致未来很多岗位的收入水平没办法继续提高。
未来有很大可能会出现的组合是:
巨大的学历成本、极小的投资实业胜率。
还有就是需求不足导致的工业品价格低迷、相对过去十来年比较少的工作机会,以及很难上涨的工资水平。
这几个条件组合以后,是非常有利于他们这种父辈完成积累的孩子躺平啃老的。
对他们这样的家庭来说,
可能
只要不乱花钱投资创业,
就基本算得上成功守业了,毕竟吃喝玩乐才能花几个钱。
相反那种爱折腾爱创业的富二代孩子,倒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总是去创业,反而可能会变成败家子。
因为投出去大概率根本赚不到钱,最后就是纯属为社会创造就业和岗位做贡献了,可能最后人还累得半死。
当然对原生家庭什么积累都没有的人来说,可能因为技术进步等一系列变化带来的冲击会更加艰难。
因为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岗位需求在收缩,但是大学生的供给增加还在持续。
如果不在人工智能这类增量领域工作,想要完成财富积累会变得异常艰难,
这个事情在《
是泡沫也是机会
》其实也说过。
但是你仔细想想,又有多少人能挤进去人工智能这类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又能享受到这个行业带来的泡沫和红利呢。
所以对我们这些家庭已经完成积累的二代来说,不投资不创业在家啃老才是最优解。
而且“啃老可耻”这个说法,好像只在家庭没啥积累的人家那里有,你看看现实生活中哪个富二代不啃老的。
谁家父母一辈赚了钱以后会不给孩子花,家里有钱他想在北京上海买个房子,你非要连首付都不给要他自己去攒。
难道他想要创业你一毛钱不给,手里有资源也不支持他,这明显不可能嘛,反正我自己身边是根本没见过。
那些家里完成积累的,基本上只要孩子比较正常不做啥出格的举动,基本都会努力托举孩子的。
毕竟那些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赚来就是为了让自己和家人孩子过得舒适的,不给自己孩子难道还捐给别人啊。
而且对于我们这类家里有足够的积累的家庭,其实孩子呆在家里也算不上什么啃老。
认真想想的话,啃这个词其实是很艺术的描述,
因为没什么肉只剩骨头才叫啃。
如果只有肉没啥骨头,那叫什么啃。你只听过吃肉啃骨头,谁听说过啃肉吃骨头的。
而且能赚到钱的富一代也不傻,除了投资创业这种东西可能花大钱的东西之外,他们日常也不会纵容孩子太挥霍。
多数完成积累的家庭会控制孩子的开支,因为富一代不想自己折腾了半天,搞出个不会赚钱只会折腾的败家二代。
所以在富二代们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日常情况下一代家长并不会给二代孩子很多钱支配。
毕竟好车好房都给你买了,每个月再给你个限额的副卡,或者两三万生活费也就可以了。
二代拿那么多钱在手里干嘛,没有财富的管理能力不是挥霍掉了,就是被骗光了。
也就只有富一代觉得富二代到一定年纪真正成熟了,才会把家里积累的财富慢慢传给二代的孩子们。
这时候这批富二代往往已经年纪接近四十岁,最容易冲动折腾的年纪早就过去了,最容易败家的那个时间段也过去了。
不过社会发展到这样的阶段,那些没积累的普通人家孩子,压力其实还是挺大的。
他们不像有积累的家庭一样可以躺平啃老,而且因为家庭积累有限,这些普通孩子成年以后再让父母花钱,多少都有点道德的压力。
而且这类家庭父母往往有个毛病,那就是动不动就喜欢拿自己孩子和别人比。
比如有时候会说什么你看谁谁谁多有出息,每个月赚多少钱给家里带来多少好处。
但是他们往往看到和拿来比较的,是几千个里面才会出一个的那种优秀孩子。
这类家庭之所以喜欢这么比较和PUA孩子的原因,是这些人家庭的资源比较少。
所以家里每个人都要承担好自己工具人的角色,整个家庭才能良性运转下去
注意这里的工具人并不是贬义词,因为从多数普通家庭的角度看,工具人这个定位是非常必要的存在。
毕竟在整个家庭整体资源比较少的情况下,所有家庭成员的工具人属性越高,配合度相对来说越好,这个家庭就会运转的很好。
不过这样的家庭由于资源不足,一旦出现一两个那种很自我没有奉献精神的人,这个家庭的压力就开始变大了。
这时候就需要家庭里至少有一个人,愿意做出超常规的牺牲才可以维持。
因为一个家庭所需的资源总量是一定的,总是要有人付出才能正常运转的。
在部分家庭成员奉献精神缺失的情况下,大家只有围绕着这个血包拼命吸血,才能继续正常维持下去。
这样的家庭结构里面,那个充当血包的角色就会比较惨,可能这辈子都过不上啥好日子。
到一定阶段如果忍不下去,不愿意继续给整个家庭输血的时候,可能最后还是要崩。
所以资源不足又运转不错的普通家庭,一定是每个人都有工具人属性,都能给其他成员提供有效价值才可以维持的很好。
那些没什么工具人意识,觉得自己为家人奉献付出是被压迫的,基本都是典型的精致利己,这样的家庭很难持续变好。
因为这些人更多的是考虑自己,也不会考虑全家人协作这个事情,会让整个家庭变得越来越好。
这样的人在很多普通家庭还挺普遍,所以你就会看到这种家庭资源不足,而且大家又没有奉献精神的家庭,基本都不会稳定长久。
说到底家庭运转和公司国家的运转是一样的,你资源足的时候怎么折腾都没事,资源不足就要大家齐心协力
但是很多普通家庭往往又做不倒这一点,往往是家庭没啥资源,手里没啥牌还要互相拆台。
而且由于整个家庭资源不足别说啃老了,有一个人没有尽心尽力为家庭做贡献,时间稍长一点都维持不下去。
不过这两年比较好的一点是,社会风气也开始逐渐变化了,早些年大家听到啃老这个事情很鄙视。
尤其是看到那种三四十岁还啃老,养孩子都需要父母补贴的那些人,心里更是觉得这人混的不行。
这些年好多人又开始羡慕了,觉得家里有能领不错养老金的父母,自己不用给他们钱养老,他们还能给自己养小孩是很幸福的事情。
我和这哥们说,其实很多社会思潮这类上层建筑的变化,背后都是受到经济基础这个底层基础影响。
你说的情况这就是全社会整体增速慢下来,增量少了以后,带来社会思潮发生的改变。
以前增量多的时候,社会上各种成功的例子层出不穷,这个阶段人人都觉得自己有致富的机会。
现在增量少了以后,多数去折腾去创业的普通人都没成功,除了耗尽积蓄以外就是背了一屁股债。
这样的例子看多了,自然就《
越来越多人开始求稳了
》,现在甚至《
老板们也开始求稳了
》。
很多人不求拓展增量了,觉得能守住现在手上这点现有存量就不错了。整个社会的思潮,近两年也变得越来越保守。
仔细想想这哥们提到的,对于那些
有积累家庭的描述确实没错。我身边认识的同类人群,这两年确实也出现了类似的变化。
在这样富裕的家庭里,一代老爹只求二代孩子能守住现有的家庭积累就好,千万别出去投资瞎折腾。
本来一代们已经达成的这点积累,儿子孙子都已经吃不完了,但是折腾起来消耗可就快得很了。
而且别说现在机会变少以后了,其实就算以前经济增速快机会多的年代回头看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