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要坚持回归本源,服务实体企业,促进“脱实向虚”的资金归位,进一步缓解优质实体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苏州银行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运用互联网思维,探索金融科技发展方向的同时,更着力打造小微金融服务的“平台模式”,为小微企业融资开辟“绿色通道”,助力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一、小微融资难题的“破解者”
小微企业一般为轻资产、弱担保的公司,其成长过程往往投入大、风险高,但凭借贴近市场、转型灵活等特点,短期内企业又可能迅速集聚规模优势,成长为一家充满潜力的优质企业。
如何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如何增加融资供给,成为了当下银行急需解决的难题。
现实中时常发生这样的情况:一方面,商业银行投入大量资源,出台系列优惠举措,千方百计为小微企业减负,却“酒香就怕巷子深”,苦于找不到优质客户。另一方面,部分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良好、融资需求较大,却囿于先入为主的“成见”,认为银行“门槛高”“价格贵”,不敢提出融资需求,影响扩大再生产。
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成为了融资难题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
破除这样一种相对割裂的局面,所需的就是打通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最后一公里”,建立一个多方协作参与、信息互联共享、资源优化配置的综合化数据平台
,让银行与企业通过机会均等、信息透明的高效对接实现双向选择、合作共赢。
搭建一个互联网平台,便能够为企业与金融机构提供信息沟通的公共桥梁。
一方面,互联网平台可以同时覆盖PC、手机和微信3个渠道,企业可以在任何渠道、任何时间发布融资需求、查看需求进度,金融机构也可以随时跟进企业发布的新需求,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可以发布金融产品,企业搜索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并可以直接申请。通过双向选择、快速对接,能有效降低企业获取融资的门槛及成本,提升企业获取金融服务的效率。
同时通过与地方征信系统连接,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平台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信息,增强企业信息透明度。此外,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平台企业的融资、授信、还款、资金状况等信息进行分析,对风险企业进行预警。
在服务小微经济的同时更需要时刻把控风险底线,这就需要重新审视供应链金融模式。过去几年,各地都在积极尝试依托“圈、链、集群”概念的供应链模式,但最终均以大面积不良而告终。
“圈、链与集群”供应链概念中,还差最后一块拼图——核心企业。
一家核心企业,它必须对其上下游链条进行精细管理,不断提高商圈上下游之业务粘性,以保障自身的持续经营能力。只要核心企业本身不出现重大经营风险,那么整个网络就不会出现系统性风险。以核心企业为锚的“圈、链与集群”供应链,含有真正的风险控制基因,是一个值得银行投入最优资源、配套创新产品的全新领域。
苏州银行作为拥有互联网平台思维的商业银行,在业内率先创立了企业自主创新金融支持中心,以互联网为媒介,创新平台化思维,联通银企政、打通供应链、联结上下游,将小微企业融资“绿色通道”升级为小微金融专属“绿色空间”,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解决方式模式化、可复制推广化。
截至2018年3月末,苏州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685.39亿元,占比55.85%。
二、构建“云平台、大数据”服务平台的银行排头兵
2015年9月起,在苏州市政府的协助下,苏州银行组建了一支40余人的研发团队,软硬件投入近500万元,构建起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以服务小微企业。同时,该平台通过“互联网+云平台+大数据+工作流”的模式,整合实现了多项具有开创意义的功能。
首先是
专营机构的设置
。据悉,要想接入苏州银行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金融机构必须建立金融支持中心专营机构。目前苏州市有51家金融机构成立了金融支持中心。
其次,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引入了苏州企业征信服务公司,这不仅使其成为全国首家由地级市自主归集财税等77家职能部门企业信息的服务平台,更为金融机构快速、完整地核查企业信用情况提供了便利,同时,金融机构在必要时还可通过金融支持中心开展现场尽调。这
实现了信用信息透明化
。
三是
丰富了金融支持手段
。针对创新创业型小微企业,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推出了信保贷、“科技贷”、小额贷款保证保险、VC/PE直投、融资租赁等一系列融资工具,其融资利率基本保持在5.5%以内,低于目前企业平均贷款利率约1-2个百分点。
此外,该平台还通过企业融资需求“实时发布”和金融机构“抢单对接”,实现供需双方无缝衔接,从而
提高了融资对接效率
。
自2015年12月成功上线以来,苏州银行的这一平台凭借其科学的设计理念和良好的用户体验,赢得了众多客户的青睐。
截至2018年3月末,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已注册企业21609家,企业在平台上已发布需求30190项,登陆机构51家,发布金融产品156款,累计解决需求24731项,合计3893亿元。其中,苏州银行成功解决企业融资需求3687项,金额达到313.77亿元。
据悉,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的发展模式也受到了江苏省内外城市的密切关注,目前苏州银行正向全省其他城市进行推广,研发上线具有当地特色的服务平台。
三、化纤汇平台聚焦产业金融需求
2017年,江苏省纺织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9万亿元,同比增长3.59%;利润总额806.7亿元,同比增长9.84%;全年出口额为489.67亿元,同比增长7.76%。纺织化纤是苏州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仅吴江区在全国产量的占比就达10%左右,年产值超过4000亿元。
然而,与产业整体繁荣形成反差的是,行业内梯队效应明显,大型企业集团积聚了大量的资源,小微企业尤其是下游织造企业,受制于资金和技术的相对不足,生存空间被挤占。
化纤行业长期以来沿袭电话咨询、比价下单的传统销售模式,客观上使得议价能力相对较弱的小微企业难以做大做强,行业内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显得格外突出。
针对以上问题,苏州银行与苏州纤联电子有限公司旗下化纤汇平台开展了全面业务合作,共同为行业中小企业提供便捷的小额信用贷款,打造工业版的“京东白条”和“蚂蚁花呗”,助力化纤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以真实平台交易数据为依托,
双方合作开发批量小额公司授信产品“化纤贷”金融产品
。产品具备随借随还、金额较小、期限较短和方便快捷等特点,
截至2018年4月末已有118家平台内企业获得苏州银行授信,授信总额7150万元
。
二是
开发网络循环借贷系统
,实现一次签约、集中受理、循环贷款,有效匹配中小企业用款“金额小、频率高、期限短”的需求。
2018年2月,苏州银行已成功投放贷款533笔,放款总金额突破1亿元大关
。
同时,“化纤贷”的特色模式,也为银行业转型升级开启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向。
一是专业专注,锚定产业链。
苏州的化纤下游行业普遍面临环保趋严、设备更新等问题,固定资产投入需求量大;而其上游企业的强势给行业下游企业现金流造成很大压力。于是,在发掘了化纤下游行业痛点后,苏州银行把握住业务机遇,“化纤贷”应运而生。
二是依托数据、实现风险隔离。
在利用应收、应付款实现信用创造与信用传递的过程中,如何有效识别风险是关键难点所在。“化纤贷”产品中,苏州银行采用大数据累积分析模式,还原企业真实交易信息与供求关系,利用技术手段讲清楚“钱在哪里、货在哪里、交易对手是谁”等核心问题,全面掌握交易背景、把控信用风险。
此外,苏州银行积极推动资产池、票据池类业务,通过电子银行汇票、国内商票等手段将付款行为与贸易行为进行重整,形成交易闭环,有效把控应收账款融资类业务的实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