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莘庄周到
莘庄周到是新闻晨报上海社区新媒体平台,覆盖莘庄镇及周边地区,向您提供权威的政策咨询、邻里信息、好玩好吃、亲子教育等周到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海发布  ·  2025年上海市重大工程清单公布 ·  昨天  
青年报  ·  海派中国年 | ... ·  2 天前  
上海发布  ·  【监管】沪公布一批终生禁驾名单 ·  2 天前  
上海发布  ·  上海发布大雾黄色预警,请注意防范!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莘庄周到

闵行区竟然是上海隐藏最深的土豪!身边的宝贝有噶西多~

莘庄周到  · 公众号  · 上海  · 2017-05-09 18:17

正文


以下内容您可能感兴趣



嗨翻天~这里的居民竟在小区里完成了“绕城跑”!

七莘路上这个巨型飞碟起飞倒计时了!快来领取免费福利~

别再做“隐藏歌手”了,亮出你的歌喉来莘庄竞争“歌王”吧~

闵行一路口汽车斑马线不让人,警察蜀黍亲身拦在前才罢休

别惦记丹麦的生蚝了!一年一度的小龙虾消失之谜即将上演



莘莘

在闵行生活了这么久的你知道吗?闵行其实是上海隐藏最深最有文化的土豪

我知道,闵行人有钱!2016年闵行的GDP总值在全上海排名第二,仅居浦东之后。

庄庄

莘莘

没文化,我说的不是钱,是宝贝。

宝贝?!什么宝贝?

庄庄

下面就让莘莘带大家来看一看

我们闵行的宝贝们吧

(一系列“非遗”活动请见今日二条)

1.沪谚

国家级

项目保护单位:

浦江镇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中心

沪谚被视为上海语言的精华,也是海派文化的亮点,集中收录于陈行人胡祖德编纂的《沪谚》和《沪谚外编》之中,是成书最早的上海民间谚语集,反映了旧时上海乡村农耕生活和市井平民生活风情。


2007年6月,陈行谣谚被列入《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6月,沪谚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马桥手狮舞

国家级

项目保护单位:

马桥镇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中心

马桥手狮舞源于狮子灯,道具造型独特,手工扎制。舞蹈糅合灯彩、杂技、武术与民俗为一体,展现了刚柔相济、细腻动人的表演风格,充满自娱娱人、喜庆祥和的艺术感染力,具有祈福喜庆、娱悦身心、强身健体三大社会价值。数百年来,一直是本地主要的岁时节令习俗舞蹈之一。


2007年6月,马桥手狮舞被列入《首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6月,马桥手狮舞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上海民族乐器制作技艺

国家级

项目保护单位: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

上海民族乐器制作业始于清嘉庆年间。1956年,上海86家民族乐器制作坊合并为民族乐器合作社。1958年7月,又组建成上海民族乐器一厂。1969年末,民族乐器一厂迁至莘庄镇。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在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中融入历史、色彩、美学等元素,结合造型、雕刻、彩绘、镶嵌等工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艺术特色。


2009年6月,上海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6月,上海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江南丝竹

市级

项目保护单位:

闵行区群众艺术馆

江南丝竹音乐俗称清音、国乐,产生于江、浙、沪一带,形成于清朝末年,后经历代丝竹高手名家将民间乐曲、古曲进行改编加工,逐渐形成特色。江南丝竹乐队由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笙、鼓、板、木鱼等乐器组成。随演奏地点、环境、演奏者文化素养、技艺之不同,具有不同的组合形式和演奏风格。


2006年,江南丝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4月,江南丝竹列入《第一批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海市已确定闵行区群艺馆为江南丝竹项目保护责任单位之一。


5.七宝皮影戏

市级

项目保护单位:

七宝镇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中心

七宝皮影戏是最早完整地扎根开花于上海的江南皮影艺术。130年来,毛氏皮影戏班七代传人辗转献艺于上海各县乡镇,走进都市城区,形成鲜明的“海派”个性,推动了上海地区皮影戏的兴盛。


2007年6月,七宝皮影戏被列入《首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莘庄钩针编结技艺

市级

项目保护单位:

莘庄镇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中心

莘庄钩针编结,当地俗称“结花边”、“钩花”,其成品对外贸易属“抽纱制品”。是一种以棉线为主料,以钩针为工具,按图案(花样)采用手工编结的特殊工艺。 “当年钩花养家糊口,今朝编结美化人生”。如今,莘庄钩针编结技艺在新世纪新生活中再显风采,莘庄地区已成为上海钩针编结艺术传承、交流、展示和研究的中心。


2007年6月,莘庄钩针编结技艺被列入《首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5月,莘庄钩针编结技艺被列为上海市传统工艺美术技艺。


7.华漕小锣鼓

市级

项目保护单位:

华漕镇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中心

俗称十番锣鼓、细锣鼓、次扑汤等,演奏特征为轻打细敲,别具一格。主要流行于华漕的范家桥及七宝、诸翟等地区。近150年来,相传至少达四代,使其成为当地逢年过节、庙会活动的重要项目。20世纪50年代后,小锣鼓沉寂。1986年起恢复演奏。


2009年6月,华漕小锣鼓被列入《第二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颛桥剪纸

市级

项目保护单位:

颛桥镇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中心

颛桥剪纸,俗称“刻纸”、“花样”,是颛桥地区的传统装饰艺术,运用于百姓的节日民俗活动与家庭装饰之中,尤为当地灯彩增色。颛桥镇经过十多年努力,使剪纸艺术走进千家万户,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2009年6月,颛桥剪纸被列入《第二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海派剪纸”代表之一。


9.上海细刻

市级

项目保护单位:

上海天玺艺术品有限公司

上海细刻代表性传承人樊星涛,早年受业于书法博士生导师欧阳中石,启蒙于微刻艺术家陈荫山。经三十多年努力,其细刻技艺基础扎实,绘画入格,书法入帖,刀工入法,眼功入矩,靠意念和静功,以刀代笔,在毫厘之间刻下精美书法或画作。


2011年6月,上海细刻被列入《第三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0.鲤鱼跳龙门

市级

项目保护单位:

江川文化馆

传统舞蹈《鲤鱼跳龙门》,以清嘉庆年间形成的本土鲤鱼灯习俗和传统舞龙为基础,融入安徽制灯风格和苏北舞草龙技艺而形成的群体舞蹈,盛行于当地元宵灯会、端午庙会等地方俗节及庆典场合。舞蹈主题鲜明,情节生动,鱼龙两队对舞富有竞技性,活泼有趣,气氛热烈。


2013年6月,鲤鱼跳龙门被列入《第四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1.上海漆器制作技艺

市级

项目保护单位:

华漕镇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中心

上海漆器雕刻行业于清末民初形成规模,1926年至1936年为兴盛时期。九十年代起,八个企业相继关停并转。目前,仅有几位老艺人在闵行区华漕镇传承上海漆器制作技艺,以镶嵌、平磨螺钿、雕填为主。


2013年6月,上海漆器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2.颛桥桶蒸糕制作技艺

市级

项目保护单位:

颛桥镇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中心

桶蒸糕是颛桥地区民间传统糕点,纯手工制作,为农家百姓每年熟时吃熟改善生活的智慧结晶。颛桥桶蒸糕选料讲究,主要原料是糯米粉和粳米粉,按适当比例掺水拌合,加入适量食糖或甜品佐料,逐次装入木制糕桶后,隔水用高火连续蒸煮而成。出锅冷却即食,糯软香甜。若切成薄片贮存于冰箱中,数日后隔水蒸软仍可保持原味。


2015年5月,颛桥桶蒸糕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3.元宵节习俗

区级

项目保护单位:

莘庄镇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中心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不尽相同,其中猜灯谜、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的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近年以莘庄公园梅花盛开时节与本地“闹元宵”传统习俗相结合,创建举办“梅闹莘庄”民俗文化活动,推动相关习俗传承,形成文化品牌,形成文化品牌,促进了社会和谐。

14.端午节习俗

区级

项目保护单位:

浦江镇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中心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五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悬艾叶菖蒲、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已成为中国人的传统习俗。

近年来,闵行区把世博家园人文环境与本地端午节传统习俗相结合,创建了“龙跃浦江”民俗文化活动机制,推动端午节相关习俗的传承,形成文化品牌,促进了社会和谐。


15.中秋节习俗

区级

项目保护单位:

虹桥镇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中心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寄托思乡和思亲之情,祈盼阖家团圆幸福。中秋习俗已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近年来,闵行区把外籍人士集聚共居的环境与本地中秋节传统习俗相结合,创建了“月满中秋”民俗文化活动机制,推动相关习俗传承,形成文化品牌,促进了社会和谐。


16.重阳节习俗

区级

项目保护单位:

颛桥镇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中心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等。重阳节习俗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且九月初九谐音为“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活动。

近年来,闵行区把弘扬纸艺、灯艺、鼓艺等特色民间艺术与本地重阳节传统习俗相结合,创建了 “九九重阳 颛桥糕会”民俗文化活动机制,推动相关习俗传承,形成文化品牌,促进了社会和谐。


17.莘庄赏梅习俗

区级

项目保护单位:

闵行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1930年,莘庄“莘野梅园”种有双碧垂枝绿萼梅等梅中珍品。1951年7月,政府接管、改造后命名为“莘庄公园”。195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在此选景拍摄故事影片《家》,1979年又在此拍摄彩色影片《于无声处》,使“莘庄梅园盛景”声名鹊起。由此,每年早春二月上海各地探梅赏梅者络绎不绝,遂使迎春赏梅成为莘庄地区的节俗。

莘庄赏梅包括艺梅、探梅、品梅、咏梅、忆梅等习俗,在赏梅的同时,使人们娱悦身心,满足审美,陶冶情操,促进沟通。


18.摄画制作技艺

区级

项目保护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 

摄画是一种摄影和绘画相结合的艺术,兼有摄影的细腻逼真和传统中国画的章法、气韵的双重特色,采用特殊的色素,在丝绢和宣纸上显示影像,可长期收藏。由今人华国璋创始。摄画工艺将摄影题材制作为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画面,以宣纸绢帛为载体,将书法题款和篆刻印章作为画面的组成部分,兼容古朴与新颖。 “交大摄画”是上海交通大学独特的文化传承。


2014年6月,摄画制作技艺被列为《第六批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19.京剧名家脸谱画

区级

项目保护单位:

虹桥镇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中心 

京剧脸谱形成于清乾隆年间,民国初在上海滩戏曲“大码头”演出中日臻完善。自1940年起,脸谱大师倪慰明观察各路京剧名角的上妆步骤,以写生方式勾摹于纸,且记谱真实、方位准确、线条精工、运笔流畅、颜料讲究,全面记录了京剧前辈的舞台用谱,大多保存至今。


2014年6月,京剧名家脸谱画被列入《第六批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香囊制作技艺

区级

项目保护单位:

上海迅马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香囊为民间传统饰物,内装“衣香粉”,清香扑鼻,又名“香袋”、“香缨”、“花囊”、“香布袋”,俗称荷包。以五彩丝线在彩绸上绣制出各种图案纹饰,缝制成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小绣囊。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主,如龙凤呈祥、鸳鸯戏水、松鹤延年、喜鹊闹梅等,寄托着人们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其制作技艺由群体传承,近年来本区陈杏芝一枝独秀,影响广泛。


2016年6月,香囊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七批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20个闵行区的宝贝

你喜欢哪个呢?

赶紧来投票吧~


莘庄周到内容精选

回复“2017闵行学区”查看2017闵行区小学、初中入学范围

回复“民办幼儿园”查看闵行区民办幼儿园大盘点~


源于闵行区图书馆,转载请注明出处

整理:莘莘  编辑:李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