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amsujie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个口号生来就是找喷的…… iamsujie,阿里8年产品经理,现在服务创业者,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B12合伙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余杭时报  ·  速看!余杭开学时间来了! ·  昨天  
杭州本地宝  ·  杭州适合一个人待一整天的5个地方 ·  3 天前  
余杭发布  ·  冷冷冷!余杭发布低温报告!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iamsujie

产品思维和一点点哲学(6000+ 字)

iamsujie  · 公众号  ·  · 2025-01-16 08:22

正文

春节前事情比较少,顺着一些疑惑,看了点哲学的东西,发现有很多思想都对做产品有启发,试着整理一下。

以下涉及:存在主义、结构主义、 系统论、还原论、 共相之争、实在论、唯名论、 后结构主义、经验主义、解构主义、虚无主义、怀疑论、不可知论、 理性主义、 证主义、可证伪性、范式转移、阐释主义、 本体论、认知论、现象学……

下文中对哲学概念的简介采用灰色字体,如已知,可以跳过直接看黑色部分的内容。


—— 存在主义 ——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是20世纪初至中期的一种哲学思潮,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责任,关注人类主体如何在无意义的世界中赋予自身存在以意义。存在主义认为人类需要在面对荒谬的现实时通过行动和选择创造价值,而非依赖既定的外部体系。

主流时间 :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主流)。

代表人物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


我们经常讨论什么样的人,会是一个好的产品苗子,在我看来,存在主义气质是一个必要条件。

这要求做产品的人有主动性,有想改变世界的意志, 认为自己是自由的,有选择权的,有责任的。然后,Ta会对世界充满好奇,不喜欢做被动的任务。

如果只从 一点上来养成的话,我建议大家开始刻意区分一下“主动时间 vs 被动时间 ”,尽量提升自己主动安排的时间(也是组成你生命的基本要素)的比例,然后,在主动时间里再增加“主动行为”的占比。

举个例子,你主动安排的是“看短视频”,那就几乎是一个被动行为,如果能有目的的看短视频,比如“研究下XXX类热门内容的共性特点”,那就有点主动了。

主动时间里的主动行为,就更像产品人的创造性日常——生产行为,而不是消费行为。

到这里,你可能会有个疑问,“满足用户需求”需要让渡自己的主体性么?我的简单回答是,水平高的话,不会,还是那六个字——用心听,不照做。“用心听 是更好地满足,“不照做 是主体性的发挥。

延伸阅读:

成年人应该说“我不去了”,而不是“我去不了”


—— 结构主义 ——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是一种强调事物之间关系和系统结构的哲学与方法论,旨在揭示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深层规则。它认为意义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系统中的差异与关系构成的。结构主义广泛应用于语言学、人类学、文学理论等领域。

主流时间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代表人物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语言学)、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人类学)、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文学理论)。


存在主义似乎只是一种思维方式,不指导实践,那么具体怎么做产品呢?我自己琢磨了一句话—— 存在主义做人,结构主义做事

做产品的人,说话做事总得有个123,不能一团浆糊凭感觉。如果停留在喊口号,觉得人定胜天,那就有点用存在主义做事了,有些大厂就卡在这里,没有完成存在主义到结构主义的转向。而 五看三定、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看名字就很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可以帮我们守住做事的下限,而存在主义可能提升我们做事的上限。做人的话呢,就不要太结构主义了,那样AI味儿太浓。

做事要有很多方法、套路、框架, 我们常说的系统论、还原论都是方法,都可以用来分析事物。


系统论 :系统论(Systems Theory)是研究系统整体行为和结构的跨学科理论,强调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及整体功能,注重从整体的视角理解复杂问题。它强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比单独的部分更具意义。

主流时间 :20世纪中期,由生物学、工程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扩展而来。

代表人物 :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提出系统论的核心框架)、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控制论奠基者)。

还原论 :还原论(Reductionism)是一种哲学与科学方法,主张将复杂的系统或现象还原为更简单的基本部分加以解释,认为整体的性质可以通过理解其各部分来揭示。还原论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心理学和哲学等领域,但也因忽视整体性而受到批评。

主流时间 :从古希腊哲学(如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起到19-20世纪的科学发展高峰。

代表人物 :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笛卡尔(René Descartes)、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


比如,利益相关方/干系人分析就非常系统论,它特别关注用户生态里各种用户角色之间的关系。而把潜在用户群体按照年龄、城市、收入水平等等细分,寻找细分用户的突破点,就非常还原论。

当然,系统论、还原论并不是结构主义的子课题,而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侧重,不再展开。


—— 共相之争 ——

共相之争 :共相之争(Universals Debate)是哲学中围绕“普遍性是否真实存在”的经典争论。主要涉及两个观点:

实在论 (Realism):认为共相是真实存在的,是独立于个体之外的实体(如柏拉图的“理念”)。

唯名论 (Nominalism):认为共相仅是人类语言和概念的产物,不具有独立存在性。这一争论反映了对普遍性和个体性之间关系的不同理解,并对西方哲学的逻辑学、形而上学及科学思想产生深远影响。

主流时间 :中世纪至17世纪(经院哲学时代尤为突出),但其影响贯穿整个哲学史。

代表人物

实在论 :柏拉图(Plato)、圣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

唯名论 :威廉·奥卡姆(William of Ockham)。


讲到方法论,就不得不提“共相之争”。方法论探索与案例研究,哪个更重要?

我身边的朋友们,有人觉得方法论更重要,因为那是在诸多案例基础上提炼出的“共相”,更具普适性,而案例的归因很可能有其局限性,换个场景就不靠谱了;而有的朋友觉得方法论都是扯蛋,别玩虚的,具体案例才是真的、才是干货,让人能学到东西。

如果你喜欢研究方法论,你就偏实在论,如果你喜欢研究案例,你就偏唯名论,哲学领域都争了几百年,后来走向融合,所以在产品创新中的应用也必然走向融合,怎么融合?我们也可以从哲学的发展里寻找灵感。

延伸阅读: 案例的“不可知”与方法论的“不确信”


—— 后结构主义 vs 经验主义 ——

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对结构主义的固定性和普遍性提出批判,强调事物的动态变化、时间性和多样性。它主张意义是开放的、流动的,不断受语言、历史和权力的影响,注重对隐藏规则的质疑和反思。

主流时间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

代表人物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çois Lyotard)。


结构主义有个非常明显的槽点——静态。守着旧方法去解决新问题,好似刻舟求剑。

简单的说,动态的结构主义,就是后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更注重系统的某个“快照”,强调“共时性”,而后结构主义更强调“历时性”。系统论其实更接近后结构主义。

注:共时性研究某一系统在特定时间点上的状态,忽略其历史变化,只关注此时此刻的关系和结构。历时性研究系统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关注其发展、演化和历史进程。


产品都是从最初的版本演化过来的,用户也在演化,所以对产品的研究,我们无法忽视时间的流动,大环境的动态变化。

比如,iOS里App的图标,早期的拟物设计是好的,后来的扁平化设计也是好的。又如,我们按时间线梳理某App从V1.0直到最新版本,也是非常后结构主义的。

有了后结构主义的思维,就不会受限于过去的经验,不会“拿着锤子找钉子”,不会“用前朝的剑斩今朝的臣”,可以帮我们对经验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经验主义 经验主义是一种哲学立场,主张所有知识的来源是感官经验,而非先天观念或纯粹理性。经验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建立在观察、感知和实践的基础上,知识需要通过经验验证才能获得可靠性。

主流时间 :17世纪至18世纪,随着科学革命的兴起而发展壮大。

代表人物 :约翰·洛克(John Locke)、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 大卫·休谟(David Hume)。


延伸阅读: 如何理解一个事物:外部关系,内部结构,前世今生


—— 解构主义 ——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是后结构主义的一个分支,由雅克·德里达提出。它认为任何文本或体系中的意义是多元且不稳定的,主张通过对语言和规则的分析来解构既定意义和权威结构。解构并非破坏,而是揭示隐藏的矛盾和多义性。

主流时间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

代表人物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解构主义的后结构主义的一个主流分支,用我的话来说,就是——法无常法,随心所欲不逾矩。就像我们在给一些企业做产品工作坊或者陪跑的时候,经常根据实际情况,临时拼搭一些引导技术、改造一些方法论框架,以达到最匹配现场的目的。

解构主义不是要摧毁一切结构,而是说要更加注重环境要素、比如商业分析中,利益相关人的权力生态、公司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同样的问题对不同的人来说,合适的解法也会不同。解构主义要求我们不要有确定的预设结构,哪怕加上时间线,要用如水一样的灵活身姿达成目的,“心中有钉子,万物皆可为锤”。


—— 虚无主义 ——

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否认一切传统价值、意义和目的,认为人类生活没有客观意义。尽管它在哲学史上源远流长,但现代虚无主义主要受尼采“上帝已死”思想的影响,认为传统价值体系在现代社会失效。

主流时间 :从19世纪后期尼采的著作开始,影响贯穿20世纪。

代表人物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解构主义,特别是“解构 二字,似乎消解了一切,很容易导向虚无,认为做任何事都无意义。但虚无主义对做产品来说是个死胡同,我承认自己也会时不时受困于此,导致无法行动。

个人的解法,是停留在“怀疑论 ,尽量不要往“不可知论 走太远,在没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先行动,并保持开放心态。

注:怀疑论(Skepticism)的核心思想是对知识的可能性、真实性或确定性提出质疑。怀疑论者认为人类对事物的认知有限,任何知识或信念都可能是错误的,因此需要保持怀疑的态度。不可知论主张某些问题(例如上帝的存在、宇宙的本质或终极实在)本质上是不可知的,即人类无法通过经验或理性得出确定的答案。


—— 理性主义 vs 实证主义——

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是一种哲学理论,主张知识的主要来源是理性而非感官经验。它认为通过逻辑推理和内在思维可以获得可靠的真理,并强调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例如数学和逻辑)优于经验性知识。理性主义通常与经验主义对立。

主流时间 :17世纪至18世纪(启蒙时代为其高峰时期)。

代表人物 勒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巴鲁赫·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主张所有知识都必须建立在经验观察和科学验证的基础上,强调客观性和理性。它认为只有通过经验和数据得出的知识才有意义,拒绝形而上学和无法验证的理论。

主流时间 :19世纪至20世纪中期。

代表人物 :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创始人)、卢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逻辑实证主义)。


数学是典型的理性主义,科学是典型的实证主义。做产品更偏向一种科学过程,更好的做法是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的结合。

典型操作如理性主义的“演绎”,结合实证主义的“归纳”,演化出“假说演绎方法”,再落地,叫做MVP,相关话题我已经写过两篇,不再展开。

延伸阅读:

MVP不只是一个产出,还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表达

MVP的哲学底色


顺此展开,这一段讨论进入了科学哲学的范畴。

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提出可证伪性原则,对做产品来说也非常重要,迭代的勇气来自对自己的否定。而产品到底是迭代,还是彻底转型,其背后的思考,可以在 拉卡托斯的“ 核心假设的保护带与辅助假设 ” vs 托马斯·库恩的“范式转移”中获得启发。

举个例子,当我们发现个别用户不认可产品的时候,可以说——你不是我的目标用户( 保护带/辅助假设 :位于硬核周围的次级假设,用于解释和适应新的数据或异常),但大部分用户都不认可产品的时候,就只能转型了(范式转移)。


注:可证伪性、范式转移、核心假设/辅助假设

可证伪性是波普尔提出的科学理论区分标准。他认为,为了使一个理论具有科学性,必须具备可被经验或实验所证伪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一个科学理论应当能够提出具体的预测,这些预测如果通过观察或实验被证明是错误的,那么该理论就被证伪。

范式转移是库恩在其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概念,用以描述科学发展的非线性过程。科学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累积知识,而是在“正常科学”阶段积累过程中,遇到无法通过现有范式解释的异常现象,最终引发科学革命,导致旧范式被新范式取代。

拉卡托斯在其研究纲领理论中,提出科学理论由“硬核”(核心假设)和“保护带”(辅助假设)组成。当面对反证或异常现象时,科学家通常不会立即放弃核心假设,而是通过调整辅助假设来保护核心假设的稳定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