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大学堂
与传统严肃的讲历史的不同,这里有最新鲜有趣又有料的历史秘闻。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大学堂

和尚与尼姑热恋被抓,县官作诗一首,句句幽默捧腹,太有意思了

历史大学堂  · 公众号  · 历史  · 2024-09-27 08:00

正文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加关注不迷路

正文↓


“男人心,海底针。”这句话用来形容男人的心思难以捉摸,放在感情的世界里,也再合适不过。同样,那些被赋予清规戒律的僧侣和尼姑们,他们的感情世界或许更加复杂。正因为如此,一段和尚与尼姑的爱情故事在历史长河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而某位县官用一首幽默风趣的诗作,给这段情缘赋予了别样的色彩,这就是发生在乾隆时期的一段有趣故事。究竟这位县官写了怎样风趣的诗句?


话说在乾隆年间,山东潍县有一对青梅竹马的少年,男孩名叫阿明,女孩名叫小梅。二人自幼同住一条胡同,情谊深厚。随着年岁渐长,感情也愈发深厚。然而,现实往往比童话更加残酷。小梅的家境较为富裕,她的父母嫌弃阿明家境贫寒,不愿将女儿许配给他。为了成全自己的爱情,小梅宣布遁入空门,成为一名尼姑,而阿明也不甘示弱,剃度为僧。

多年以后,一次难得的机缘,让这对昔日的恋人得以重逢。一次庙会,原本是各寺庙、尼姑庵进行法事活动的日子,却意外成了他们二人再续前缘的契机。小梅与阿明对视的那一刻,心中的爱火再度点燃。两个久别重逢的旧情人在法事后私下碰面,诉尽这些年的思念与心酸。然而,这一幕偏偏被当地一位好事的乡绅撞见。

当天,这名乡绅怒气冲冲地将二人押送到了县衙,状告他们私通伤风败俗。主审此案的正是潍县县官郑板桥。面对这桩特殊的案件,郑板桥一时间也是哭笑不得。作为一代风流才子,他深知爱情的力量,尤其是这份历经多年依旧炽热的感情,令他不忍心做出严苛的判决。

郑板桥略微思索后,竟然大笔一挥,写下了一首判词:

《僧尼私恋案判词》


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桃。
从今入定风归寂,此后敲门月影遥。
鸟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处静偏娇。
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堂郑板桥。

这首诗的第一句便将人逗乐了。和尚与尼姑的光头,恰似半个葫芦和半个瓢,合在一起便成了一个完整的桃子。桃子在古代象征着长生与吉祥,言辞中已透露出郑板桥对这段感情的认可与祝福。

第二句和第三句则是对未来的期许。郑板桥希望这对有情人在未来能平静地生活,不再避世,将感情继续。鸟高兴时欢快地鸣叫,正如人类自然流露的感情,莲花在静谧处显得更加娇美,比喻二人的纯洁爱恋。这些描写不仅生动,还充满了对人性与爱情的深刻理解。

最后一句“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堂郑板桥。”郑板桥自然地写下自己的大名,用一种充满人情味的方式,表明了对这段感情的理解与祝福。

在郑板桥机智而幽默的判词下,这对有情人终得圆满。地方百姓见此情景,也对郑板桥的智慧纷纷赞赏,不再对这对欢喜冤家指指点点。两人在郑板桥的撮合下,最重要的是得到了世俗的宽容,最终再度结缘,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郑板桥圆满地解决了这桩“风流案”,让人们在笑声中重新认识了爱情的力量与美好。

郑板桥的诗不仅幽默,还充满了智慧和怜悯。他用诙谐的语言化解了世俗的冲突,让人们看到了官员的人性光辉。作为县官,他不仅是一位公平的执法者,更是一位理解人情、关怀下属的长者。

在封建社会中,郑板桥能如此大胆地判案,既反映出他高超的文学素养,也展现了他宽容的心态和对人性的理解。这首诗判不仅化解了一场可能的悲剧,更重新定义了官场与民间的关系。郑板桥教会我们,法律之下也需有温情,权力之上更应有智慧。

· 完 ·

/ 推荐阅读 /
某天,秦始皇被拉进一个皇帝群,他在群里霸气喊道:“你们够格吗?群主还是让我来吧!” 汉武帝:“那个谁,快把群主位置让出来吧!”

发现更多皇宫秘闻
请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朕听】

点亮“在看”,让历史不再是个秘密!